非遗名录|与你我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技艺——坝漆制作技艺

筷子、碗、保温杯、首饰盒、桌子、椅子、凳子……大到家具,小到摆件,无论餐具,还是茶具,在利川,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坝漆的身影,都有坝漆的足迹存在。

坝漆是从阳刚大木、阳刚小木漆树采割下来的生漆,因产于湖北省利川市毛坝镇而得名。采割下来的生漆需进行加工调制后才能使用。通过坝漆制作技艺可将坝漆加工成20多种传统生漆材料,广泛用于家具、建筑、祭祀、工艺美术等诸多领域。该技艺传承主要沿袭跟师学艺、口传心授。2020年12月,坝漆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割漆是最传统的生漆采集技艺,一年中最佳割漆时间为四到八月,一天中最佳时间是清晨

分布区域

坝漆制作技艺是一项具有300余年历史的传统手工技艺,广泛分布于湖北省利川市、恩施市、咸丰县、宣恩县、鹤峰县、来凤县、巴东县、建始县等毗邻市县。

其中核心区域主要是利川市毛坝镇、沙溪乡、忠路镇、团堡镇、元宝乡;重点区域则为利川市谋道镇、汪营镇、凉雾乡、建南镇、柏杨坝镇、南坪乡、东城街道办事处、都亭街道办事处。

历史渊源

坝漆制作技艺传承历史悠久。据《利川市志》记载,清顺治年间开始种植漆树,光绪时产品远销日本等国。为使器物坚固耐用、美观大方,人们将坝漆涂刷于物件表面。但刚割下来的生漆不能直接使用,需根据不同的装饰效果进行制作,最初是漆匠自作自用,随着生产的扩大,分工逐步细化,坝漆制作技艺从漆匠行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一项专门的传统技艺。

清光绪初年,大批江西客商来利川经营坝漆,毛坝“漆庄”多达130多家,从业人员1500多人,一直延续到1949年。

1953年,原利川县实行公私合营政策,所有漆号被供销社赎买,由原利川县土产公司经营管理,部分传承人成为公司员工,形成坝漆制作技艺的主力军。

1972年,成立原利川县外贸局,从原利川县土产公司抽调部分传承人从事坝漆对外贸易。

1983年,原利川县机械厂抽调部分传承人组建原利川县国漆厂,32名传承人从事坝漆制作技艺。

1985年,原利川县林业局成立利川县坝漆厂,21名传承人从事制漆技艺。

1991年,毛坝乡开办坝漆中学,培养了一批坝漆栽培、制作专业人才。从1949年到2000年传承人达到3500多人。

2001年,因企业改制,坝漆制作企业解散。后来相继诞生了利川市德隆生漆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利川德华漆木工艺公司和利川力佳竹木工艺公司等。

主要特征

坝漆制作技艺有别于其它生漆调制方法:

其一,原材料优质。它所用的原材料是坝漆,全世界质量最好的生漆。其漆酚含量均在75%以上,最高可达82%,而在漆酚中,决定生漆品质的关键物质三烯漆酚占漆酚总量的78.6%,该技艺调制出来的材料成膜速度快,漆膜丰满、坚硬、亮丽。

其二,制作工具特殊。坝漆制作技艺采用的是锚式搅拌桨加锥形陶缸,每次加料70-100公斤,24小时可完成,其加工量大,制作时间短,生产效率高。其它生漆加工脱水聚合是采用平桨圆柱式容器,每次加料25公斤,需5—7天完成。

将调制好的干性植物油加入搅拌缸,按每分钟500转速搅拌30分钟左右即成

其三,工艺流程特别。它采取了与其它技艺不同的工艺流程。其技艺增加了粘度调整工艺,改善了材料施工性能,提高了施工效率。

其四,环保无害。坝漆制作技艺采用了红根熬制的特殊助剂,无毒无害,安全健康,提高了材料的适应性能,最终获得的材料绿色环保,生态节能,可再生循环。

传承及存续状况

目前,坝漆制作技艺有传承人1200余人。其中,影响较大的代表性传承人有5人:

恩施州州级代表性传承人洪克俭,57岁,师从左益民,从事坝漆制作技艺40余年,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理论造诣,带徒5人。

利川市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涂朝清,男,54岁,师从覃太荣,从事坝漆制作技艺36年,带徒3人。

利川市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黄开榜,男,71岁,师从杨世益,从事坝漆制作技艺56年,带徒5人。

割漆过程中所用的有关工具

利川市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世海,男,76岁,师从李柏臣,从事坝漆制作技艺60余年,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原毛坝区开办坝漆制作技艺传承学校,带徒10余人。

利川市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余江,男,35岁,师从洪克俭,2000年开始学习坝漆制作技艺,2012年创办力佳竹木工艺公司,带徒16人,2015年被授予“利川民间工艺大师”。

另外,坝漆制作技艺因传承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传承队伍不断壮大,传承人积极开展传习活动,传承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供图)

责编:杨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