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青石为曹操“洗白”,被冤枉千年的“奸雄”,墓葬极简

汉文因山事已定,曹操疑冢忧更深。假饶掩得腥臊骨,难掩欺孤一片心——《曹操疑冢》罗公升
首卷语
留下“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传世的汉末奸雄曹操,在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总是一个让人难以评说的人物。
而自宋朝以后,随着“朱圣人”的程朱理学的兴起,皇权集中的思想再一次上升至新的高度。这让曾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再一次躺着中了枪,在原“奸雄”的形象基础上又被冠以了“乱世奸臣”的帽子。
图片
▲魏武帝曹操
宋代时,有学者作“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来诋毁污蔑曹操,而传世千年的“七十二疑冢”也因此而生。而那“把七十二疑冢全部挖掘开,定能发现此奸臣的坟墓”一说,则更是能够得见古代读书人对曹操的不满。
而究其原因,不过也就是所谓的“天道”、“正统”在封建时期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由此可见,封建时期的文学思想禁锢害人不浅。
图片
▲鲁潜墓志
一、晋时碑文,激千层浪
1998年初春,河南安阳的一位村民去自家地中翻新土壤,无意间挖出了一块刻有文字的青石。村民本就识字不多,再细看石头上的文字根本不是现在的汉字,随即将这件事和青石上报给了当地政府。
经过专业人士的鉴定,此青石乃是晋代鲁潜的墓志铭碑,而其中有意思的是,这块碑文上明确记载了曹操墓的所在位置: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
这也让得千年来诋毁曹操得“七十二疑冢”一说彻底土崩瓦解,这一石碑的出土说明至少在晋朝时期,曹操的墓葬位置并不是无迹可寻的。
不过,由于“七十二疑冢“一说在中国流传甚久,在此石碑出土后,曾遭受到国内外众多的质疑。
图片
▲曹操墓
二、墓葬现世,沉冤得雪
虽然有鲁潜墓志为证,但是由于千年来的文化浸染,众多学者仍然持不信的态度并质疑墓志的真实性。但是,正所谓“时间不言不语,却是最好的证明者“
2006年,考古人员在安阳进行考古发掘,当时有人举报附近有盗墓贼出入。后来当地警方又破了一个偷盗文物的案子,请他们去鉴定,一看不打紧,盗贼所盗取的东西是东汉时期的,非常重要,需要进行抢救性发掘。
也正是这次阴差阳错的考古发掘,最终使得魏武帝曹操的墓葬现身世间。而其地点所在,与鲁潜墓志中记载的位置相差不大,此事一出,那些曾在几年前纷纷质疑的学者们再也不敢言语。
图片
▲曹操墓挖掘现场
不过,虽然曹操的墓葬顺利出土,但是仅这次出土就是依靠盗墓贼才发现的,而在此之前,曹操的墓葬已经被挖掘盗取过了很多次。
所以尽管曹操墓的布置很符合“魏王“的身份,但是其中的陪葬品可就实在是有些过于寒酸了,仅剩石棺、木棺、漆器、石器等价值不大的陪葬品,大多是一些生活器具,没有一件王侯墓中应有的奢侈品。
图片
▲陪葬品
三、奸臣之说,起于程朱
就是这一座简单朴素的大墓,怎么会被后世人冠以“七十二疑冢“之说呢。
其实这还得从曹操的遗嘱说起。由于汉末常年的征战,在曹操去世前天下依旧还是三国争霸的状态,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和节省军队开销,曹操留有遗嘱规定自己的墓葬不必有过多的贵重陪葬品,一切从简,墓穴也不用修建太高。
这就使得,在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后,曹操墓的具体位置已然不见了踪影。
图片
▲程朱
而发展至宋朝,程朱理学(程朱是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的并称)异军突起,在其影响下,“天理“所占比重持续加大,而”人欲“已然渺小不堪。而曹操一生的言行,都是”人欲“的最佳代表,这也就使得曹操成了宋朝文学家们口诛笔伐的首要目标。
在他们的口中,全然不见曹操的雄才大略、满腹经纶,只剩下一个”乱世奸臣“的诋毁。而成功塑造曹操狡猾多变的”七十二疑冢“更是为后世所延习。
图片
▲曹操剧照
小结
作为一个统一中国北方,外据强敌,内合诸侯的军事家;一个革除恶政,发展生产,勤政爱民的政治家;一个满腹经纶,经典作品传世千载的文学家,仅凭“七十二疑冢“之说便形容他是乱世奸臣显然是不合逻辑的,况且还是虚构的理论。若就此说他是个英雄也不尽然,毕竟”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洗不去的,“不世出之奸雄”我觉得还是比较合理的。
【参考资料】《晋书》《三国志》
【文案编辑】夜无涯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