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廷弼最有可能力挽狂澜辽东局势为何被处死?背后隐藏深刻玄机

撰文/赵固仁
天启五年(1625),曾经为辽东局势作出重大贡献的辽东统帅熊廷弼被斩,“传首九边,尸弃荒野”,其家人也由此被驱逐京师,流离失所。在被杀前,熊廷弼悲凉慨叹“绝笔叹可惜,一叹天地白”。这种绝望与悲愤如同苍茫大雪覆盖在已经僵化的帝国周围。五十七岁的熊廷弼未能死于阵前,或许是他自我的最大悲愤。
图片
熊廷弼画像
万历三十六年 (1608) ,御史熊延弼首次巡按辽东,驻辽阳。在此前两年,辽东总兵官李成梁曾以“地孤悬难守”为由,与辽东巡抚赵楫等擅自放弃万历初年明朝开拓的宽甸等六堡土地八百里,将该地编民六万户徙于内地。当地居民留恋家园,明军便强迫他们远离故土,致使流离失所,有的死于沟壑。宽甸六堡事件之后,李成梁等还以招复逃人为名冒功受赏。熊廷弼对此非常不满,认为从根本上是导致辽东战局越来越恶化的原因,而加强防守,构筑防御体系才是真正的战略。针对后金对辽东的进攻,明边防经常受到挑衅的形势,熊廷弼以为辽东是京师的肩背,只有不放弃辽东,才能保住京师。熊廷弼采取“以守为战,修边筑堡”的积极防边策略。他说, “防边以守为上”,坚守而后才能进攻。在他的倡议和支持下,辽东各地普遍修缮城垣,建筑堡垒,防范后金对明的攻势,挽救辽东的危局。
图片
相关形势图
数年间,熊延弼在辽东巡按任内,兴屯田,植粮谷,筑堡垒,制止将吏贿赂不正习气,贪赃骄奢之风为之一扫,核查军实,对部下的违法行为及时处理,从不姑息养奸。因此,辽东风纪为之大振。 不久,熊廷弼与南畿巡按御史荆养乔意见不合,荆养乔弹勒熊廷弼杀人媚人,在熊荆分袒案中,熊廷弼遭到失败,被弹劾下台,他的所有措施就此止步。 万历四十六年 (1618) ,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檄文,发动对明军的大举进攻,迅即占领抚顺。揭开明清 (后金) 战争的序幕。面临“辽左覆军陨将,虏势益张,边事十分危急” 的形势,明辽东经略杨镐采取错误的策略, “大张挞伐,以振国威”,以十万大军四路“分进合击”的战术,围攻后金的都城赫图阿拉 (今辽宁新宾),孤注一掷。结果是,萨尔浒一战,后金以各个击破的战术获得全胜,杨镐“三路覆师,举朝震骇” 。
万历四十七年 (1619) 六月,明廷为挽回辽东丧师失地的败局,免经略杨镐,下狱治罪,重新起用熟悉辽东边事的熊廷弼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出关经略辽东。由于明与后金战争,使辽东人民流离失所,四处逃亡。熊廷弼抵达辽阳,采取一系列安定民心、严肃军纪的措施。
第一,招抚流民,还乡生产。使“去者归,散者聚,嬉嬉然室家相乐也;商贾逃难回籍者,今且捆载麇至,塞巷填衢,不减五都之市也”。 辽东人民颂扬说:“数十万生灵,皆廷弼一人所留。”
第二,整肃军纪,赏罚分明。熊廷弼赞赏有功将领贺世贤等,对临阵脱逃的将领刘遇节、王捷、王文鼎以及贪赃枉法的游击陈伦一律处死,总兵官李如桢被弹劾罢免,以李怀信为镇守辽东总兵官。设坛祭祀抚顺、清原、开原、铁岭死难烈士。惩治尅扣粮饷自肥的边吏。从而使号令严肃,部伍整齐,将士无不听命顿时, “居民哀感,官军恐栗” 。
第三,部署防务,决计固守。熊廷弼督促军士造战车,治火器,修筑城池,充实军备,计划构筑辽河防线,集中十八万兵力分布瑷阳、清河、抚顺、柴河、三岔儿……采取“坚守渐逼”政策和持久防御方针。熊廷弼常亲临前线,出敌不备,乘雪夜赶赴抚顺,巡视边防。
第四,熊廷弼分析后金军事行动的目的,在于“专心并力,以图我辽沈”。于是,制定进剿、恢复、固守三个战略步骤。他说:“善行师者, 行必结阵,止必立营,见可而进,知难而止,……贮放粮草,兼作退步。”调总兵官李怀信率军戍守辽阳门户首山要塞,不时派小股部队更番迭出,袭击后金军队。
仅几个月工夫,经过熊廷弼的一番整顿,“无警就彼操练, 小敌自为堵御,大敌互相应援”。后金再也不敢进攻,使朝夕难保的辽东,“民安于居, 贾安于市,商旅纷纷于途”,形势有了好转。
图片
明熹宗
万历四十八年 (1620) ,明神宗死,光宗、熹宗先后继位,朝廷内部在辽东防务问题意见不 一,互相攻讦。熊廷弼虽有兵科给事中杨涟的支持,但却遭吏科给事中姚宗文、御史顾慥等恶毒攻击,说他“出关踰年,漫无定画;蒲河失守,匿不上闻;荷戈之士,徒供挑濬;尚方之剑,逞志作威”。御史冯三元、张修德和给事中魏应嘉等一部分官僚,也都先后攻击熊廷弼“无谋”、“欺君”,不敢主动出击速战速决。熊廷弼受专权的宦党的牵制,他的积极固守计划无法实现,更谈不上恢复和进剿了。这次他经略辽东仅仅一年零三个月,尽管有“威慑夷虏,力保危城”之功,但仍缴还尚方剑,被迫自行辞职,归还田家。 代替熊廷弼的袁应泰不熟悉军事,“用兵非所长, 规画颇疏”。他改变了熊廷弼的积极防御计划,盲目地进攻后金,屡吃败仗。结果,袁应泰上任只四个月,被熊廷弼称为“神京左臂”的沈阳和辽东首府辽阳俱为努尔哈赤攻占。袁应泰见大势已去,举家自杀,巡按御史张铨壮烈殉国,巡抚薛国用代为辽东经略。熹宗不得不承认:“熊廷弼守辽一载,未有大失;换过袁应泰,一败涂地!”
三巡辽东 再起再落
辽沈失守,朝野震惊。天启元年 (1621) 六月,明熹宗追究辽沈失守的罪责,惩治御史冯三元、张修德、给事中魏应嘉等,罢免辽东经略薛国用,急命辞职回籍的能廷弼为兵部右侍郎,令其第三次经略辽东。同时,阉党分子王化贞由宁前道参议擢升为广宁巡抚。明廷将关东的十三万大军驻广宁(今辽宁北镇),统由王化贞指挥,掌握实际的兵权。熊廷弼只带五千名士兵驻山海关,“徒拥经略虚号”,他拟遗使赴朝鲜请兵以牵制后金兵力,增二十万金为军资,但遭到兵部尚书张鹤鸣的反对。
图片
相关影视形象
熊廷弼曾经两次经略辽东,有丰富的军事经验,熟谙辽东形势。他针对辽东业已失守的现实,制定著名的“三方布置策”,即以广宁驻步骑军,集中固守辽河防线,“保辽西正所以保辽东”, “守正所以为战",“为今 日防守,他日进剿之备”。体现他一贯坚持的以积极防御为主的战略思想。 这个积极防御的作战计划,本来是切实可行的,但却弓|起朝廷内部的激烈争论。太仆寺少卿何乔远、御史夏之令、给事中赵时用赞同熊廷弼的计划,而兵部尚书张鹤鸣、职方郎中耿如杞、主事鹿善继等皆袒护广宁巡抚王化贞,对熊廷弼的计划持反对态度。
经抚不和,熊廷弼主守,王化贞主战。王化贞素不习兵,狂妄自负,大言轻敌,“绝口不言守”, 主张进攻以邀功,收取个人爵禄。他将各地援辽之师,改称 “平辽”、“征东”, 并把收复辽东的希望寄托在蒙古兵对后金的作战上,即“以西夷制东夷”,妄图“以不战取全胜”,叫嚷只需六万兵力,就可一举荡平后金的主力,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计划。王化贞得到兵部尚书张鹤鸣竭力的庇护,忽进忽退; 熊廷弼屡遭张鹤鸣千方百计的压抑,无所措手足,“进不知所以战,退不知所以守”。张鹤鸣主谋在中,王化贞决策于外,熊廷弼身为经略,“有名而无实”。不但不能节制王化贞,反而处处受张鹤鸣、王化贞的节制,更谈不到有节制三方之权,卒致封疆大坏。这种扯皮,迅速将本来正确的战略部署瓦解。
努尔哈赤最怕的是被他称为“熊蛮子”的熊廷弼,他利用熊廷弼与王化贞之间的矛盾,一面派陈良策假降王化贞; 一面收买孙得功,从中挑拨策动,以坐收渔利。天启二年(1622)五月,正当张鹤鸣同首辅叶向高奏请撤免熊廷弼,王化贞空喊“仲秋之月,可高枕而听捷音”的时候,努尔哈赤亲率五万大军已渡过辽河。明军辽河防线过长,首尾不能相顾,一触即溃。王化贞派心腹骁将孙得功、祖大寿迎战,孙得功与明降将李永芳等里应外合,刚一交锋,便率部投降后金,祖大寿败逃,援辽总兵刘渠部亦溃散,明辽西重镇广宁不战而为努尔哈赤所取。王化贞仓皇地向山海关方向逃窜,在大凌河畔,与自右屯率兵前来的熊廷弼相见,后悔得痛哭流涕。熊延弼讥笑说:“六万大军一举荡平辽阳,竟何如?”王化贞悔恨难言,还想与熊廷弼共守宁远、前屯。熊廷弼说:“为时已晚。”于是,只得焚烧庐舍,护卫数十万辽西难民,渡过大、小凌河,退入关内。一路上,“前虞溃兵之劫掠,后忧塞虏之抢夺,啼哭之声,震动天地”。
结局虑惨 “传首九边”
广宁败报传来,朝廷上下惶惶不安。熹宗追查失疆的罪贵,令熊廷弼、王化贞“戴罪侯处”。大理寺少卿冯从吾、太常寺少卿董应举、太仆寺少卿何乔远联名上疏,熹宗即令将熊延弼和王化贞逮捕入狱,以“情罪深重,国法难容” 的罪名,判处死刑。
熊、王功罪,时人已有评说,大致分为三种态度。第一种态度以张鹤鸣为代表,偏袒王化贞而诋毁熊弱廷。熊延弼第三次经略辽东期间,廷臣大多主张经、抚并任,唯独张鹤鸣建议撤熊廷弼,专任王化贞。他与熊廷弼意见不合,处事多龃龉,指使巡抚王化贞不受经略节变,挑起经抚不合。广宁失守,张鹤鸣是罪魁祸首。
图片
明代官员
熊、王被逮捕入狱之后,张鹤鸣公然说:“化贞功罪相等,廷弼有罪无功。” 第二种态度,是大多数的廷臣,要求对熊、王应一体处分。第三种态度。是少数正直的廷臣,如钟羽正、谢文锦等,他们能够比较尊重实际,对明失辽东、辽西的罪责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通过熊延弼、王化贞当时所处的地位以及和明廷实权派的关系来说明真相。 通过对比,可知当杀的应是王化贞,而不是熊廷弼。但真正有罪的王化贞,因有当权的阉党头子魏忠贤和兵部尚书张鹤鸣的庇护,并没立即执行 (拖至1632年处死) 。热心于卫国的熊廷弼由于不受魏忠贤的索贿,在狱监禁四年,遭到酷刑拷掠。阉党分子还诬陷熊廷弼贿赂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因而指为“逆党”,借此兴大狱。又捏造熊廷弼督辽时“侵盗军资十七万”,纯属有意加害。 天启五年 (1625) 八月,熊廷弼被张时雍斩于西市。“传首九边,尸弃荒野” ,家属也被驱逐出京师。熊廷弼在从容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诗云:“他日傥拊髀,安得起死魄,绝笔叹可惜,一叹天地白。”遂大义凛然就戮,时年五十七岁。
图片
相关画面
崇祯元年 (1628) ,魏忠贤败落自缢,阉党大多被铲除。工部主事徐尔一为熊廷弼讼冤。他说:“延弼以失陷封疆,至传首陈尸,籍产追赃。而臣考当年,第觉其罪无足据,而劳有足矜也。广宁兵十三万,粮数百万,尽属化贞。廷弼止援辽兵五千人,驻右屯,距广宁四十里耳。化贞忽同三四百万辽民一时尽溃,廷弼五千人,不同溃足矣,尚望其屹然坚壁哉!延弼罪安在?化贞仗西部,廷弼云:‘必不足仗。’化贞信李永芳内附,廷弼云:‘必不足信。’无一事不力争,无一言不奇中,廷弱罪安在?且屡疏每各镇节制不行,屡疏争原派兵马不与。徒拥虚器,抱空名,廷弼罪安在?” 尽管这份奏疏有理有据,字字斩钉截铁,然而新即位的崇祯帝并没能接受,未给熊廷弼平反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