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湾|粤港澳大湾区长成记

“9+2”,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数字密码。这片仅占国土面积0.6%的一隅,创造了全国12%的GDP,是名副其实“中国第一湾”。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广州、香港、深圳……依靠开放与改革,各城市相继崛起,才逐渐成长成今日世界最大湾区。

△大湾区版图。 图源:香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办公室

梳理来路,一部粤港澳大湾区成长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复兴史。

广州:千年商都,长盛不衰的外贸城

大湾区首座崛起城市是千年商都广州。

广州古称番禺,紧邻珠江,处于三角洲的中心枢纽位置,千百年来商贾云集,对外商贸史辉煌。

△广州塔

秦汉时期,广州就开启了对外交往的篇章,唐宋的丝绸、陶瓷和茶叶从这里出发,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至元明时,广州港已成为著名的贸易港口。

公元1757年,清乾隆下令“一口通商”,仅留广州十三行作为对外贸易港口,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全部聚集于此。贸易的兴旺带来经济的繁荣,1850年,广州在世界城市经济十强中名列第四。

△广州十三行之一

时代变迁,十三行的外贸辉煌不在,但开放包容的基因在岭南大地上一直延续。

进入现代以后,由于临近香港的便利位置以及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地区和前沿阵地的优势,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

1957年,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广州交易会(简称广交会)落户广州,当时在部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禁运的情况下,千年商都广州再度扛起起对外贸易的责任,为新中国开辟出一条对外贸易与交往的通道。

△第124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广交会是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展会,2019年,累计出口成交总额2070.9亿元,占中国一般贸易出口总额四分之一。

而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广州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间也发生了巨变。数据显示,广州地区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43.09亿元提高到2017年的21503.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17年广州GDP是1978年的126倍,连续27年在全国稳居第三位。

经济高速增长为广州城市发展、居民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40年间,广州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增长超过13%,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小康社会建设稳步推进。

香港:东方明珠崛起成世界级金融中心

香港崛起故事发生在近代。

香港山脉多,平地少,但位于珠江口东岸,远离珠江的主要入海口,泥沙沉积较少,使其拥有超级大港。

△香港维多利亚港

1840年,鸦片战争,香港开埠,英国人对香港进行大开发,免关税实行自由贸易,带来技术,发展工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政治、经济、法律体系,小港口开始向商业城市蜕变。

此后,香港迎来移民潮,人口与资金也随之涌入,劳动密集型产业兴起,香港经济由此崛起,并成为国际贸易的“中转站”。而西方的科技与新思想,也通过香港进入内地,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发生碰撞,香港成为中国与世界联系的纽带。

△香港国际机场停机坪

改革开放后,香港成为内地获取资金技术与物资的重要窗口,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拥有高度国际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与内地联系日益密切。

一方面,香港继续作为内地联系国际市场的纽带,引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为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另一方面,香港获得国家给予的强大支持,并以内地广阔的腹地为依托,从其快速发展中获取了更多发展机遇和不竭发展动力。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以来,与内地有关省市先后建立了粤港、沪港、京港合作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交流合作不断深化。

2016年,香港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两万五千亿港币,人均超过四万四千美元,跟1997年的香港比,增加了大概60%左右。

△香港交易所

就业方面,2016年,香港就业人口约380万人,与1997年相比创造了60多万个就业岗位。2017年财政储备已接近一万亿,相当于特区政府两年的开支,与1997年的3700亿相比增加了一倍半。社会民生方面,20年来贫穷人口则整体大幅下降,社会福利开支在近5年增加了70%以上。

在回归的20多年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物流贸易中心的地位得到不断巩固,成为支援大湾区的关键城市。

深圳:敢为天下先,渔村蜕变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从这个圈开始,渔村开始脱变,深圳奇迹崛起。

深圳紧邻香港,背靠大陆东西两侧,分别通过大鹏湾、大亚湾、珠江口和深圳湾与海洋相连,位居大湾区城市群的关键位置。

1980年,深圳成为中国的经济特区之一,彼时的深圳城区面积仅有3.5平方千米,2.3万人口,工业基础薄弱,而仅一条深圳湾之隔的香港已经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

1979年,伴随蛇口开山炮的一声巨响,深圳拉开建设帷幕。一手抓基建,一手抓工业,“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使得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三来一补”深圳靠着低端制造业的加工,逐步完成了技术和资金的积累。

△深圳蛇口港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深圳无前例可以借鉴,改革之路也困难重重,但其始终坚定探路者的角色,蛇口工业区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摸索出“蛇口模式”,靠着一股敢为天下先的闯劲率先书写出深圳奇迹的第一页。

勇立潮头,革新是深圳从诞生之初不变的主题。不能只做世界工厂,要找到让城市发展的永恒动力,深圳便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营商环境等方面下足功夫。南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里孵化出大大小小的科技公司,华为、腾讯、大疆都从这里出发,走向世界,深圳也完成世界工厂到创造之城的华丽转身。

△深圳盐田港

从1980年到2020年,40年间,深圳人口增长了42倍,深圳GDP增长近1.4万倍,2018年,深圳GDP首超香港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总量第一的城市。2020年上半年,在全球新冠疫情背景下深圳经济总量仍保持正增长GDP为12634.30亿元。

无疑,今日深圳是大湾区当之无愧的战士之城,一路披荆斩棘。

9+2城市群,大湾区时代来临

至今日,大湾区终于长成。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沿海开放前沿,由珠三角9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9+2城市群)组成,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20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经济总量约为11万亿元。

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香港的金融贸易、澳门的博彩文娱、深圳的高新产业、东莞佛山的制造业……大湾区内的各城市经过多年发展,都已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共同推动大湾区朝着高度一体化城市群发展。

△港珠澳大桥

2018年,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粤港澳三地联系加深;2019年虎门二桥通车,大大缓解了珠江口两岸的交通压力;2024年,深中通道即将通车,加之世界级高铁网建成,大湾区各城市正在形成“1小时生活圈”。

两种体制、三关税区、三种流通货币……伴随基建互联互通,湾区城市之间的要素流动更快,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制度等正在探索一体化,打破诸多限制,相互连接。

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是希望和理想之地的模样。

现代快报记者 周明

(图片除标注外均来自视觉中国 编辑 李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