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着花儿游新疆丨石河子:8000亩桃花发出“邀请函”

天山网记者 王晶晶

中国蟠桃之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43团,蛰伏了一个冬天的8000亩桃园,揭去越冬用的草帘,剪去多余枝丫,第一茬桃花静静绽放,散发出淡淡花香。

143团8连职工刘勇的40亩桃树,位于8000亩桃园的中心。几天后,石河子市第十五届军垦文化桃花节将在这里举办。桃园里新修了3米高的观景台,以便游人赏花。

从桃花节到蟠桃节,从赏桃花到桃花酿、鲜食蟠桃、蟠桃酒、蟠桃汁、蟠桃冻干……石河子将蟠桃经济产业链越做越长,当地蟠桃的名气愈发响亮。

兵团第八师143团盛开的蟠桃花。图片由石河子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提供

争花不待叶,密缀欲无条

4月18日,刘勇正在桃园忙着修剪枝,筷子粗的枝留两拳长的枝条,能结3到5个果,火柴粗的枝留一拳长的枝条,能结1到2个果。“如果5月前,没有倒春寒,今年肯定是个好年成。”他说。

51岁的刘勇就在这片桃林里长大。每年4月上旬,他都会不停地接到客户、朋友、游客们询问桃花开放时间的电话,他总是耐心作答,邀请大家到桃园来赏花。

“争花不待叶,密缀欲无条”。刘勇说,桃树的性子很急,等不及长出叶子,桃花就已盛放枝头。石河子桃农们的性子也急,在桃花盛开时,他们就早早谋划,为全年的经营打下基础。

从2006年的一两万名游客,到现在的70万人次游览,石河子市军垦文化桃花节的名号越来越响亮。桃农们总是敞开桃园,引游客踏入桃林,拍照、采野菜。细心的游客会发现,田地里给桃树施的是农家肥。

来赏桃花的人,不少也是蟠桃成熟时的潜在顾客。“花虽美,但花期短暂。要让赏花经济‘花期’延长,就要让每个来过的人,对这里留下美好的印象。”石河子市西部新丝路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梅才招说。

刚刚挂果时,桃农就会在朋友圈里分享使用生物防治除虫的图片、视频,“等蟠桃成熟时,想吃好蟠桃的人,自然会来找我,因为他们见证了种植过程。客人不仅自己吃蟠桃,还会介绍家人朋友来买蟠桃。”刘勇说。

兵团第八师143团盛开的‍蟠桃花。图片由石河子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提供

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

刘勇的母亲王淑琼,已85岁,是143团第一代种植蟠桃的职工。老人虽已不下地干活,但她教儿子“用拳头来测量每根桃枝上留存花苞长度”的经验,被沿用至今。

王淑琼老人说,上世纪50年代末,有人从外地引进了3棵桃树,种在了143团前身、原园艺二连。“第四年桃树挂果后,只结了三个蟠桃,第一任团长用手帕包着仅有的蟠桃,去看望生病住院的职工,大家在病房里第一次尝到蟠桃的味道,汁多肉甜,后来就越种越多。”王淑琼说。

到上世纪80年代,143团蟠桃的种植面积就有近千亩。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天山雪水冲积出的平原上,桃树长在透气性好的砂石地里,土壤富硒,昼夜温差大……“蟠桃个头大、甜度高、口感好,同样的品种,种在别处口感就没有种在我们这里好。”王淑琼说。

改革开放后,承包果园种植蟠桃的桃农,成了石河子市最早一批收入过万元的人。随着种植面积扩张,到2005年前后,由于种植品类单一、产量激增,蟠桃价格一路下跌,有些桃农一度砍树转产。

“年轻人就是有能耐,他们引进了早熟和晚熟的蟠桃,品种增加到30多种,桃农们又回来了。”王淑琼说。

41岁的李光光种桃15年,他家25亩桃园里,有7个品种的蟠桃,每年6月至8月,蟠桃接续成熟。“以前蟠桃集中15天上市,卖不出去就烂在地里。现在,早熟蟠桃价钱高,中熟蟠桃口感好,晚熟蟠桃品相好,种得越好赚得越多。”他说。

与此同时,蟠桃产业链不断延长。位于143团工业园区的新疆军垦印象酒业公司,春天剪枝时,会从桃农手中回收桃花花苞,制作桃花酿;蟠桃成熟时,收购部分蟠桃,用酿造白兰地的方式制作出蟠桃酒。

“我们就是维护桃农利益的最后一道保险,桃花节、蟠桃节名气越来越大,也需要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带得走的伴手礼,我们的产品前景广阔。”该公司相关负责人王艺洁说,如今收购范围已经扩大至乌鲁木齐市等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我虽然没种过一棵桃树,但这片桃林成就了我。”梅才招说。2004年,做建筑工程生意的他,承包了一个水库,搞起了石河子市桃源旅游风景区。

2006年,在当地政府的指导帮扶下,梅才招承办了第一届桃花节。如今15年过去了,石河子市桃源景区从一个小水库发展成了占地面积14.63平方公里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老一辈桃农给我讲,那时他们住地窝子,日夜不停歇,硬是在荒地上开垦出一片桃林,我很感动。从景区开业到现在,一直将屯垦戍边文化作为发展的精神内核。”梅才招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43团桃产业的发展史,也是兵团人的奋斗史之一。”石河子大学屯垦戍边研究院研究员张彦虎说。

在石河子市人民剧场,一部表现兵团屯垦戍边精神的文旅融合剧正在紧张排练中。吃着蟠桃长大的王璇在剧中饰演年轻的女兵,“越深入了解我们的祖辈、父辈,就越热爱我的家乡。作为年轻一代的文艺工作者,我要用接地气的表现形式,把兵团精神传播得更远,滋润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