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愚公——记栖霞市亭口镇衣家村党支部书记衣元良

大小新闻客户端4月19日讯 (YMG全媒体记者 赵巍巍 通讯员 蒋言芳 张丙翠 毕玉鹏 摄影报道)

古有愚公移山的励志故事,今有衣家人凿山修路的脱贫佳话。

“再有两个周,5.5公里的环山路就全部硬化完了。”站在山顶,衣家村党支部书记衣元良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以前的衣家村为山所困,是一个既“小”又“穷”的贫困村。2017年以来,衣家村在衣元良带领下,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扬新时代愚公精神,带领群众劈山修路,闯出了一条不畏艰难、奋发图强的乡村振兴之路。

宁可干穷了 不能等穷了

衣家村位于栖霞市亭口镇驻地以西11公里,全村仅有55户,126名村民,经济收入全靠果品种植。村庄三面环山,山陡路险,85%的果园在山坡上,村民只能扛着小推车上山劳作,运送大樱桃、苹果等果品全靠肩挑背扛,好果运下来也成了次果。

山陡路险还不是困扰村庄经济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最困扰村民的还是缺水这一“顽疾”。衣家村地势高、水位低,村民饮水就靠一口咸水井,天旱少雨的季节每天供水无法超过两个小时,果园浇地仅仅依靠挖湾积蓄雨水。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大旱,村支部书记衣元良自掏腰包为村里买了4000元的救命水,可送水车硬是卡在山脚下进不了山。这一年,村民眼睁睁看着全村40%左右的樱桃树旱死。看生活无望,村民纷纷外出打工。

面对“再不改变,村子就完了”的残酷现实,2017年,衣元良喊出“宁肯干穷了,不能等穷了”的口号,决心来一场史无前例的斗争,干出一番事业、探索发展出路。

一张小工票 凝聚大能量

2017年初,栖霞市发出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的号召。2017年9月,衣家村“村社一体”的“一点园”果蔬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全村55户村民中有53户踊跃加入。

合作社采用“劳动力入股”的运作模式,创造性地提出“工票制”。“工票制”规定,村民自愿入社的每人1个原始股;参加集体劳动的,按照男性120元/天、女性80元/天的标准发放“工票”,满2000元可折合1个创业股。“创业股”可以按股分红,也可以用于购买灌溉用水、果树苗和水利管线。这一创举激发了群众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纷纷自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聚拢在党支部周围,听党的话、跟党走。

石头再硬 也硬不过脱贫意志

“合作社成立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进山路修通、把水通到果园地头。”为此,衣元良将自己做生意的钱补贴到村里,打了衣家村第一口335米的深井。

看到老百姓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衣元良下定决心要啃下修山路这个硬骨头。由于山形陡峭,衣元良组织老百姓将绳子一头系在腰上一头系在树上,打炮眼、炸山路。2米深的炮眼打了2300多个。没有钱雇施工队,他就组织村民用铁锤砸碎石、用铁锨平路面、用双手砌石墙。“石头硬、铁锤硬,都不如咱衣家人的意志硬。”修路过程中,铁锤被削去3厘米,锤柄震断4根,铁镐磨去5厘米,但衣家人不怕累、不喊苦,在他的带领下,全村仅有的30多个劳动力,不分干部群众,不管男女老少,顶着严寒酷暑,出工13000多个。原本计划10年修建长5.5公里、宽5.5米的环山路,仅用7个月就全线贯通,道路平整开阔直通果园。

山路修通后,他又带领村民建成了2个海拔300米以上、容量800立方米的高位蓄水池,1个上万立方的小型塘坝,彻底解决了“三年一大旱、年年水不足”的用水难题。

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撑

通了水又通了路,衣元良又开始琢磨村强民富的新路子。

经过考察,村里最终决定依托山多林密的优势,发展藏香猪生态立体养殖、玉木耳和黑木耳大棚种植,目前藏香猪繁殖规模达到300余头,建设了25个玉木耳和黑木耳种植大棚。“今年,我们还打算用废弃的菌包生产有机肥,年可生产130万斤有机肥。”

站在衣家村的山顶向下眺望,三年前用大锤和镐头开出的上山路,串起了满眼的希望:苹果树、樱桃树、桃树,漫山遍野;平塘、水库、蓄水池如颗颗玉珠点缀其间;养殖场里藏香猪在撒欢奔跑;7个木耳大棚如片片风帆,驶向幸福的彼岸。

责任编辑: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