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小看这个菏泽千年萌兽,它或许是传说中的风神“飞廉”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向阳
近日,菏泽市孙大园堌堆文化遗址发现连片汉墓,引发网友热议。目前连片墓葬群发现了两只罕见的东周时期的陶兽,尤其引人注目。陶兽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造型憨态可掬,非常萌,其中一只像鸟,而另一只造型似鸟似兽尤其独特。这只千年“萌”兽正在为起什么名字而发愁,它叫什么?有什么寓意呢?
图片
菏泽汉墓出土的一对陶兽
半鸟半兽的陶罐叫啥名
虽然在地下埋藏了2500多年,但这两个动物姓甚名谁还不知道。从造型上看,其中一只虽然形态奇特,面部有兽面特征,但明显是展翅欲飞的鸟造型,而且脚上有蹼,应该是水禽类。尽管有艺术夸张的成分,但显然是建立在一定写实基础上的造型,比较好辨认。另一只半鸟半兽的陶罐,它长着一只兽头,头上有两只可爱的小角,一对展翅欲飞的翅膀尤其独特,造型更加憨态可掬,非常呆萌。
图片
图片
其中一个陶兽脚上有蹼
据孙大园堌堆遗址考古人员介绍,两件陶兽出土于两处东周墓,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这两个陶兽造型比较奇特,具体的命名还没有最后定。这种陶兽在东周算是比较罕见的,连现场的考古人员也没见过。
因为发掘的墓葬级别不高,多为平民墓。这两件随葬陶器制造工艺比较粗糙,第一件虽然有夸张变形的因素,但基本可以判断是经过艺术处理的水鸟造型。鸟是东夷民族崇拜的图腾,加之古代菏泽一带湖泊河网密集,所以水鸟的造型,既符合古代先民的图腾崇拜,也符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我们把重点放在第二件陶器,也就是半鸟半兽的陶罐上,而这件陶器显然不是现实中真实动物的造型,它形象怪诞,具有强烈的神秘意味和浓厚的神话色彩,应该是另有寓意。
这件陶器或是神兽飞廉
笔者推测,这件陶器可能就是上古传说中的神兽飞廉,在墓中用作镇墓兽,起到辟邪的作用,以佑护死者亡魂的安宁。飞廉,亦作蜚廉,古代文献中称飞廉是鸟身鹿头或者鸟头鹿身,有着狰狞古怪的角。同时,飞廉还是黄帝的左膀右臂,是传说中的风神。
历史文献还记载,汉代武帝建飞廉馆,东汉明帝永平五年至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置上西门之外,建平乐馆。
既然是神兽,那自然不是常人所能见到,甚至根本不是现实中存在的动物,在语焉不详的记录中各有不同,我们只能以文献记载的碎片为线索去寻找这天马行空般存在的神兽。
在《楚辞·离骚》中:“前望舒使先驱兮,後飞廉使奔属。”王逸注释:“飞廉,风伯也。”《楚辞》的作者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生活在战国时期,比这两只出土的陶器已经晚200多年。
到了汉代《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引《上林赋》:“推蜚廉,弄解豸,格瑕蛤,鋋猛氏,曺騕褭,射封豕。”的句子,集解郭璞曰:“飞廉,龙雀也,鸟身鹿头者。”
西汉《淮南子·俶真训》中有:“骑飞廉而从敦圄。”东汉高诱注蜚廉曰“兽名,长毛有翼”。
然而,到了东汉,飞廉的鸟身鹿头在记载中就变成了身似鹿,头如雀。东汉班固编撰的《汉书·武帝纪》:“还,作甘泉通天台、长安飞廉馆。”晋灼注飞廉曰:身似鹿,头如爵(雀),有角而蛇尾”。
此后,约在南北朝时期成书的古代地理志《三辅黄图》中也记载:“飞廉,神禽,能致风气者,身似鹿,头如雀,有角而蛇尾,文如豹”。
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古籍中关于飞廉的记载都比较模糊不详细,但不管兽首鸟身也好,鸟首鹿身也好,其传说中的造型要素都是与鸟和鹿(或兽)有关,再加上它独特峥嵘的角。从构成要素看,菏泽出土的这只小怪兽与飞廉有异曲同工之处。
出土文物中飞廉形象各不相同
在考古中有学者把有翼神兽统称作飞廉,似乎也有道理。因为是传说中的神兽,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对飞廉的认知也不一样,没有一定之规。可以说仁者见山,智者见水,当时的人们总会根据自己文化特色和时代风格对神兽进行神奇的想象和艺术加工。那么,我们来看看历代文物中发现的飞廉形象吧!
陕西宝鸡石鼓山西周墓葬出土青铜牺尊,头及身似鹿,有双角,爪足,腹侧装饰三道修长的羽纹,它是目前所知形象明确、年代最早的中国式有翼神兽;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编磬一架,装饰磬虡(柱子)的是一对青铜翼兽,头小张口吐舌,有弯曲的双角,颈部细长,双翼平张,颇有楚地风格;而在西安北郊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陶翼兽皆为乐架的座子。
图片
曾侯乙墓出土编磬一架,装饰磬虡的是一对青铜翼兽
图片
曾侯乙墓出土的编磬青铜翼兽
在河北省博物院里有一件汉代中山王墓出土的怪兽,这件错银双翼铜神兽长40.1厘米、高23.9厘米,重10.7公斤。头尾似狮,圆颈直竖,昂首作张口咆哮之状,两肋生翼,颈部鬣毛密而长并向两侧披散,两翼修长而上弓,身上以漫卷的云纹为主增强了神兽的神秘效果。据研究,这种神兽是传说中的风神飞廉的形象。而这种造型,据称国内其他地区尚未发现,为中山国所独有。
图片
图片
中山王墓出土的铜兽
鸟身的飞廉形象在后世的出土实物上有见于安徽马鞍山市东吴朱然墓出土的一件彩绘漆格盘上。它的前半身像兽,后半身像鸟,头部像小鹿。在辽宁省朝阳市袁台子一座十六国后燕的壁画中也绘有飞廉。这只飞廉仍是鸟身,但头生双角,颌下有须,像牛也像羊。
1970年代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两件带有飞廉形象的器物。其中一件是“唐鎏金飞廉纹六曲银盘”,在银盘之上工匠錾刻出一只鹿首、独角、马颈飞鬃,鸟身振翅、尾翼上翘、鸟腿鹿足的怪兽形象,表现生动、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研究人员断定此怪兽为飞廉;另外一件是鎏金钱刻飞廉纹银盒,高29厘米,直径83厘米,重182克,盒面正中錾刻出一只飞廉在云彩中奔腾。
图片
鎏金飛廉纹六曲银盘
这只飞廉:马首有角、偶蹄双足、鼓翼扬尾。但也继承了传统的兽头、有角、鸟身等基本形象。
图片
何家村窖藏鎏金钱刻飞廉纹银盒
此外,何家村窖藏还出土一件鎏金飞狮(飞廉)纹银盒,这件银盒上是一个狮子头,头上长角,身生两翅的猛兽形象,被认为是飞狮造型,但有学者认为它也属于飞廉。
图片
何家村窖藏鎏金飞狮(飞廉)纹银盒
本世纪初,晋阳北齐徐显秀墓被发掘,其东西墓门上部均“刻有一鸟身兽头蹄足兽”(羽翼兽)。研究人员发现,徐显秀墓墓门上的这两只浮雕彩绘怪兽和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六曲银盘上的鎏金怪兽在造型上一致。故这两种怪兽都可看做由兽头与凤鸟身体组合而成,应当为飞廉。
图片
徐显秀墓羽翼兽(飞廉)
从以上各地出土文物中的飞廉造型来看,似乎各有不同,可见飞廉形象在人们心目中没有统一定式,显然是生活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环境的人按照自己的审美和生活习俗对它进行了艺术改造,即使同是何家村窖藏出土的文物中的形象都不相同。但不管如何变化,其要素具有的兽头、有角、鸟身等基本形象特征是一致的。与这些文物对比,菏泽出土的这件萌宠怪兽基本具备了飞廉的基本要素:兽头、有角、鸟身,应该可以推测为神兽飞廉。
飞廉不是想象,是古代图腾
既然没有现实中动物的基础,古代人为什么要进行这么离奇的想象,创造出这么一件怪异的动物形象?
这些飞廉形象不是古代人脑洞大开或者信手随意涂绘的创作。相同的传说和图形发现于不同地区的古老文化遗存中,说明它们已经得到广泛认同。
从事美术史研究的学者指出:“功利的需要是史前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他们包括艺术创作在内的全部活动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实用目的和意义。”史前时期不存在纯艺术的艺术,即使是陶器上的装饰,也寄托着当时人们特定的思维方式和功利愿望。
虽然这件陶器是东周时代的,早已不是史前时期,但像青铜器上的各种纹饰一样,这件镇墓的飞廉成为对远古传说的再现,而作为镇墓兽,为死者辟邪,也必然有着宗教上的意义。
飞廉这带有浓郁宗教神话色彩的传说动物,为什么要塑造成似鸟非鸟,似兽非兽的形象呢?笔者认为,这种形象不是随意创造,而是远古的部落图腾。图腾是原始氏族社会的标志,又称为族徽。氏族社会中,人们往往相信自己的祖先是一种特定的动物、植物或其它具有超自然力的物体,这些动物或者物体就成为氏族祖先的象征和保护神。
飞廉体现的是鸟崇拜+鹿(兽)崇拜的特征,不论是鹿首鸟身抑或鸟首鹿身,基本要素是两种动物图腾的合体:即崇拜鸟图腾的东夷民族与崇拜鹿或者兽的北方或中原民族融合形成的,这种合体图腾并不鲜见。
比如说常见的龙,闻一多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中说:“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因部落的兼并而产生的综合图腾。龙图腾,不拘它局部象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都是蛇。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他认为,龙的基调还是蛇,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家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这种例子还有很多,像陕西清涧县曾多次出土龟鱼纹盘,当为一支西迁龟族与当地鱼族通婚的族徽合璧,推测为远古图腾的遗风,体现了不同氏族的融合。像5000多年前仰韶文化中鹳鸟衔鱼的陶缸,可能也是来自东方信仰鸟图腾的部落对信仰鱼图腾部落的兼并。
因此,飞廉怪诞而神秘的造型或许就是合体图腾,体现着这是一支东夷文化和其他文化融合形成的部族。而出土地菏泽,也正是古代东夷文化和中原地区文化交融之地,与这件文物的文化背景正相符合。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此次菏泽出土的东周飞廉到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飞廉,随着时代变迁,其宗教功能逐渐减弱,退而成为器物上的装饰艺术。
飞廉为何是兽还是人?
图腾是承载神灵的标志。是古代原始部落信仰某种自然或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等,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象征。图腾亲属观念是人类早期的宗教意识;图腾名称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名称;图腾标志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
比如,东夷崇拜鸟,西南地区崇拜虎。西北地区半坡遗址、姜寨遗址中出土的彩陶盆上,较多描绘着鱼纹或人面鱼纹,而且还衬托有很多的网纹。可以说,鱼图腾就是半坡氏族时期的标志,也可能就是族徽。
前面说过,飞廉在传说中还是黄帝的左膀右臂,是传说中的风神,也被称为风师、飞廉、箕伯、风伯、风神等等。飞廉曾被记载于《周礼》的《大宗伯》篇:“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在上古传说中,飞廉原来是蚩尤的师弟。他的相貌奇特,长着鸟一样的身体,好象鹿似的头,头上的角峥嵘古怪,后来追随黄帝,成为黄帝的左膀右臂,这也是符合历史记载的。远古时代,居于黄河流域的黄帝部落,与九黎部落联盟的蚩尤展开了战争,黄帝部落最终战胜了蚩尤部落。
在这场战争中,传说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突然间风雨大作,使黄帝部众迷失了方向。黄帝布下出奇制胜的阵势,又利用了风后所制造的指南车,辨别了风向,才把蚩尤打败。追随蚩尤的飞廉被黄帝降伏后做了掌管风的神灵。
在历史上,处于黄河流域的菏泽和鲁西南地区也是上古黄帝部落活动的区域,像菏泽历史上的冤句古城,据记载就是黄帝得鼎之处,《史记•封禅书》载:“黄帝得宝鼎宛朐,问于鬼臾区。”宛朐指冤句。《汉书•郊祀志》:黄帝得宝鼎于冤侯,即冤句。此外,《史记·五帝本纪》之《正义》载:“(附宝,黄帝之母)生黄帝于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今在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史记·索隐》又引《帝王世纪》“黄帝生于寿丘……居轩辕之丘”。
黄帝战胜蚩尤后天下既定,黄帝就在泰山举行了封禅仪式——《韩非子•十过》:“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螣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被降服的氏族像蚩尤、风伯(飞廉)也参加了这场典礼。
被降服后风伯作为天帝出巡的先锋,负责打扫路上的一切障碍。每当天帝出巡,总是雷神开路,雨师洒水,风伯扫地。风伯的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八面来风的消息,运通四时的节日气候。用今天的话来说,在一个靠天吃饭的原始时代,风伯的职责可能主要是负责“天气预报”和制定农时节气。
在上古传说中,为什么叙事中人与野兽名称混杂?为什么有些人物的年代穿越或者杂糅不清?让人感到如真似幻扑朔迷离,如坠云里雾里,总把它们当成古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懵懵懂懂的呓语。但是如果从图腾说、氏族说的角度来解释,很多问题或许就迎刃而解豁然开朗了。
我们可以把思路放得更开阔一些,比如,有些学者就认为,蚩尤、风伯不单纯是上古人名,还是上古氏族部落的名字,这种例子也有,像夸父,即是族名;太昊、少昊可能也是氏族集团的名称。这样,很多问题就比较容易弄明白。此外,现实中不可能有鹿首鸟身的人,鹿首鸟身或者鸟首鹿身的飞廉指的是族群的图腾,这一图腾就是氏族的徽号或象征,远古时代很多氏族的图腾就是他们的名称和灵魂。这样看,怪兽飞廉应该就是风伯所率领的族群图腾,它的怪诞形象,体现着族群的融合。
商代重臣飞廉与“三监之乱”
商代时候还有一位飞廉,也是善于驱驰。商纣王时期,飞廉是商朝重臣,三监之乱后殉商而死。
在《孟子.滕文公下》中记载:“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区虎豹犀像而远之天下大悦。”
三监之乱,又称管蔡之乱或武庚之乱。是西周初期分封于商王畿地区(今河南省安阳市附近)周围的三位统治者叛乱的事件。
周武王灭商后,听取周公旦意见采取“以殷治殷”的政策,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利用他统治殷民。同时武王派遣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安阳附近建立邶、鄘、卫三国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
武王灭商后不久即病逝,成王还年幼,由周公旦摄政,这引起管叔、蔡叔及其群弟的疑忌不满,管叔和他的诸弟在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早有复国野心的武庚见机拉拢三监发动叛乱。除了三监,武庚还串通殷商旧地东夷的徐、奄、薄姑等方国进行反叛。
情况危急,周公统一了内部意见之后举行东征,讨伐管、蔡、武庚。经过三年艰苦斗争这场动乱才告平定。杀掉了首恶管叔鲜,擒回并杀掉了北逃的武庚,流放了罪过较轻的蔡叔度。乘胜向东方进军,灭掉了奄(今山东曲阜)等五十多个国家,把飞廉赶到海边杀掉。传说天帝为飞廉的忠诚感动,用石棺掩埋他,并使他成为风神。
黄帝时代飞廉与商代飞廉有什么关系呢?在传说和记载中,他们都被封为风神,是重名还是有其他原因?
如果我们按照前面飞廉(风伯)即是族群的概念来分析,可以看出,商代飞廉与黄帝时代飞廉都是一族。黄帝时代的飞廉即是族名也是官职也是首领之名,而商代飞廉作为商朝重臣,则是这一宗族中的佼佼者和代表人物。
从地理上看,殷商本出于东夷,河南和山东南部都是它重要的活动区域,三监之乱的卫国就在菏泽西北部,因此参与动乱的有东夷血统的飞廉一族应该也在附近活动,所以,在菏泽市孙大园堌堆文化遗址出土陶制飞廉镇墓兽也在情理之中,这应是飞廉一族遗风的传承。实际上,飞廉这一形象或者说图腾至少在此前几百年就已经传播并为各地所接受,宝鸡石鼓山西周墓葬出土的青铜牺尊就说明了这一点。
飞廉是秦人先祖,秦始皇祖籍在山东
在历史上,飞廉恶来父子俩还是后来秦国国君的先祖。
按照传统的观念,秦人出自西方。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及《赵世家》中,曾经详述秦的先世,讲到商朝晚期有戎胥轩,娶郦山之女,生中谲,“在西戎,保西垂”,这样看来秦人当时已在西方,并且与戎人有密切关系。很多学者据此认为“秦为戎族”。
但是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主张“秦之先世本在东方,为殷诸侯,及中谲始西迁”。这是由于《秦本纪》提到:“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黄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脩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这些国族,凡可考定的都在东方,不能说秦人即是戎族。
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认为,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战国竹简清华简《系年》的第三章则为秦人来自东方给出了有力证据。
清华简《系年》中叙述了周武王死后发现三监之乱,周成王伐商邑平叛:
“飞(廉)东逃于商盍(葢)氏。成王伐商盍(葢),杀飞(廉),西迁商盍(葢)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飞廉参与三监之乱,失败后由商都东逃到奄。奄是东方大国,是商王朝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奄也即是《秦本纪》讲的运奄氏,属于嬴姓,飞廉向那里投靠,正是由于同一族姓。当时今山东到苏北的嬴姓国族都是反周的,这充分讲明了嬴姓国族在这场战乱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照《孟子.滕文公下》中记载:“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和《系年》一
样,都是说飞廉最后死在东方的海边。一般认为,奄国即在今山东曲阜一带。乱事失败以后,周朝将周公长子伯禽封到原来奄国的地方,建立鲁国,统治“商奄之民”。
三监之乱后,“商奄之民”被周人强迫西迁,而这些“商奄之民”正是秦的先人。秦国先人“商奄之民”在周成王时西迁,用后世的话说便是谪戍。之所以把他们遣送到西方,无疑也和叛乱的飞廉一家有关,此外飞廉的父亲中谲有为商朝“在西戎,保西垂”的经历,并且与戎人有一定的姻亲关系。周朝命令“商奄之民”远赴西方御戎,完全不是偶然的决定。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也证实了这一点,其中“苏秦谓燕王章”云:“自复而足,楚将又出沮漳,秦将不出商阉(奄),齐不出吕隧,燕将不出屋注。”所说是指各国的始出居地。秦出自商奄,正与《系年》所记吻合。此外,嬴姓的远祖是少昊,少昊是早期东夷民族的首领,他出生在穷桑,今山东曲阜。
《系年》明确指出周成王把商奄之民西迁到“邾”这个地点,这也就是秦人最早居住的地方。“邾”即是《尚书·禹贡》雍州的“朱圉”,《汉书·地理志》天水郡冀县的“朱圄”,在冀县南梧中聚,可确定在今甘肃甘谷县西南。而从近年考古工作看,是非常合理的。甘谷西南,即今礼县西北,正为早期秦文化可能的发源地。
由此可见,飞廉一族在周代由东方山东一带迁到甘肃,他们是秦人的祖先,秦始皇嬴政的祖籍就在山东。虽然飞廉被周人驱赶到海边杀死并迁其族,但他的后代秦人却在公元前256年将东周灭掉,历史的轮回令人唏嘘。
徜徉在历史的天空中,一只2500年前的呆萌怪兽,引出几千年的风云变幻:它或许是飞廉一族的图腾,是天马行空的风神。从黄帝到殷商时代,这个族群一直在东夷地区繁衍生息,尽管在西周初年飞廉被杀,“商奄之民”被迫西迁,但是原始宗教和图腾信仰的遗风依然延续,在菏泽出土的东周镇墓兽就是这一风习的体现。而这一族群西迁后所建立的秦国,在秦始皇率领下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建立起了威加海内、气象恢弘的大秦帝国。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