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红色文化” 激活“绿色乡村”

永安乡红石板村苏家沟组村民陈太明珍藏的红军鞋。

四月的松桃苗族自治县永安乡红石板村山峦青翠,油菜金黄。“红石板红军烈士纪念碑”肃立在绿水青山间,像一位安祥的老人,深情地注视着崭新的村庄。

1934年,贺龙元帅率领红三军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和战斗,留下了许多红色的足迹。88岁的老党员刘佐邦钟爱红色文化大半辈子,是笔者“沿红军足迹·看老区变化”主题采访的向导。

“今天我们来苏家沟,看一看当年贺龙军长在你家住过的祖屋。”刘佐邦一边给笔者介绍,一边和苏家沟组村民陈太明说着话。

陈太明的祖屋是一栋连5间的木房,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如今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悬挂着一块“永安苏家沟红三军军部驻地旧址”的牌匾,落款为“松桃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这里便是1934年贺龙军长和关向应政委带领红三军住的地方,这一家很热爱红军,红军也很关心地方的老百姓。陈太明的祖爷爷曾讲过,红军是老百姓的救命恩人,为我们打天下才来到这个地方。”刘佐邦指着牌匾说,言语里充满着感动。

俯瞰军部驻地旧址所处的位置,四面环山,易守难攻,便于隐蔽。贺龙元帅曾在此召开会议、部署战斗。据刘佐邦说,选择在此处开展革命活动,或许是觉得安全。

“永安,永安,永远安全!”刘佐邦自信地说道,站在一旁的陈太明连连点头。

谈起贺龙曾在自己家的祖屋居住过,陈太明满是骄傲。他向笔者展示了两件和红三军有关的“传家宝”。一件是“琴凳”,农村一般用来放置嫁妆,长约3米,宽有尺余。军部入驻后,贺龙元帅曾坐在这条长凳上指挥过战斗。如今,凳腿上的花纹依然清晰可见,无声地叙述着红三军转战黔东的光辉岁月,铭刻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陈太明坐在长长的凳子上回忆流传下来的往事,声音洪亮。

说到激动处,陈太明还给笔者展示了家中的另一件“传家宝”——红军鞋。鞋面沾满了尘土,厚厚的鞋底布满了防滑的圆钉。

“贺龙军长的部队走了以后遗留下一双鞋子,可能是忘记带走了。一直以来,我们没有穿也没有用,把它好好地保存了下来,一代传一代地保管它。”陈太明小心翼翼地捧着红军鞋。是啊!这双沾满泥土的红军鞋曾跨过千山万水,送来了革命的火种。

可是,这一路的跋山涉水,红军战士付出的不仅是汗水,还有宝贵的生命。

青山埋忠骨,碧水赞英魂。白沙溪沟,一边是陡峭的山崖,一边是成片的油菜花田。伴随着潺潺的流水声,刘佐邦娓娓道出与这条溪流有关的红军故事。

跟随着刘佐邦的脚步,笔者走进了凯梭村,找到了越战老兵刘昌军,一起来到当年那株核桃树所在的位置。溪畔已经不见核桃树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水泥路和成排的砖瓦房,俨然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

3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的事迹,当地百姓没有忘记。

“当时土豪劣绅安排有探子,红军来了就乱指路,指的就是白沙溪沟这条路,沟两边是岩坎,路难走,3位红军走得慢,土豪劣绅的探子就在溪口那里等着他们,3位红军被他们捉到后就吊在核桃树上用枪杆子打,3位红军牺牲后被他们丢进了山上的天坑里。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那个时候红军流血牺牲换来的。”刘佐邦说得很动情,路过的群众自觉地加入其中,一起重温那段难忘的红色岁月。

据刘佐邦讲述,解放后,村民用长绳、箩筐下到天坑里把3位红军烈士遗体捡回来,装进3个木盒子,交给县委、县政府,安葬在烈士陵园。

守住“红色文化”,激活“绿色乡村”。1978年,为了缅怀英烈,地方党委政府在附近的红石板村修建了“红石板红军烈士纪念碑”,铭记3名牺牲的红军与另外两名红军烈士。一大批像刘佐邦这样的老党员,年复一年地行走在红军留下的足迹中,默默地传承着红军留下的精神财富。

“我是1956年入的党,党龄65年了。退休以后,我把红军精神和红色文化收集起来,为了永安人民不忘记红军精神,不忘记我们的红色文化!”刘佐邦自豪地介绍着自己,胸前的党徽闪闪发光。(杨 杰 龙元彬 熊海周 谢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