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杰出智慧和文化传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伊犁州各地坚持文化创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百姓家庭、融入现代生活,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指尖上的非遗传承

在伊宁市巴彦岱镇的伊犁细君服装刺绣有限公司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工坊里,绣娘们正忙着剪花、粘贴花样、刺绣。这里的产品大都融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并且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除了一些生活用品外,绣娘们还制作出了精美的服饰和文创产品,最远已经销售到北京、上海等内地城市。为了提升绣娘的花毡制作技艺,这几天,公司邀请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毡制作传承人来给她们进行培训。

伊犁细君服装刺绣有限公司绣娘古丽孜拉·赛依丁说:“我以前画的图样不太好,老师给我教了新绣法,我有信心了,现在画得漂亮了。”

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毡制作传承人努尔达娜·阿德列汉说:“我们的特点是按照客户的要求,选择颜色、图案制作。非物质文化发展空间很大,我要把知道的技术全部要教给她们。”

伊犁细君服装刺绣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一直以传帮带的形式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公司还准备设计研发包含伊犁草原文化元素的非遗文创产品、家居用品和服饰。3月,由伊犁细君服装刺绣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管理的伊宁市首个非遗扶贫就业项目在巴彦岱镇苏勒阿勒玛塔村动工,项目建成后,在带动40名哈萨克旅妇女实现就业的同时,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柯赛绣与文化旅游实现无缝衔接,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公司总经理陈萍说,要将古老的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研发设计出更多受年轻人喜欢的、比较潮流的非遗文创产品和家居生活用品,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还要提高传统的手工技艺,让非物质文化真正“活”起来、用起来,进入到家庭。

老手艺打造民族特色产品

哈萨克族银饰有着丰富的材质、造型、纹样及不同的制作工艺。在特克斯县,依然有坚持手工制作银饰的手艺人,传承着哈萨克族传统技艺,多斯塔依·艾得勒就是其中之一,他经常给村民制作马具和各类银饰。

特克斯县特克斯镇阿热勒社区居民多斯塔依·艾得勒从18岁开始学手工制作银饰手艺,现在已经20年了,靠这门手艺,他开了一家店铺,店铺里有马具、银扣子、手镯等一系列民族特色手工艺品。

哈萨克族银饰制作工艺复杂,一件精美的银饰需要经过近30道工序才能完成。多年来,多斯塔依·艾得勒沿用传统的手工技艺,制作出的银饰样式新颖,深受牧民欢迎,制作好的马具一套可卖到1万多元。2011年,多斯塔依·艾得勒在特克斯县开了一家手工艺品店,将自己制作的各类手工艺品放在店里售卖。

“这些首饰品销往乌鲁木齐、阿勒泰和伊犁州直各县市。顾客经常会来找我订货,我们会按照顾客的要求给制作,价格也很实惠,生意也很好。我以后要多培养徒弟,把手艺传承下去。”多斯塔依·艾得勒说。

伊犁州始终把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将传承人及民间艺人编入文艺小分队,参与送文艺下乡、进学校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提升非遗文化的知名度,还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培训班、开展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产品展览等活动,让各族群众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使用本视频请注明:来源伊犁广播电视台

本台综合报道

编辑:程大艳

校对:李 清

责编:马玉芳

监制:范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