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纪实教育扶贫篇

淮南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纪实教育扶贫篇
扶在“起跑线” 奔向“春天里”
教育,是老百姓热议的话题。让孩子上好学,是万千群众最美好的期盼。
脱贫攻坚,教育先行。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大力推进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在决战脱贫攻坚的征程上,我市始终把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以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总揽全局,不断完善跟踪机制,细化保障措施,持续精准发力,强力推进各项政策精准落地。
教育扶贫,犹如强劲的东风,给淮南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无限希望。
图片
控辍保学,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寿县大顺镇沙井小学六年级学生小雨,因家庭经济困难,家长产生了不愿让其继续上学的想法,孩子两天未能到校。
“控辍保学不能漏一人,不管孩子在哪里,我们都要劝她回来上课。”得知小雨的情况后,沙井小学校长、大顺初级中学校长和小雨的班主任一同出动,登门做小雨一家工作。
“孩子,回来上学吧,多学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根据《义务教育法》,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期间,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教育”……老师们向小雨的家长讲解《义务教育法》,并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经多番努力,小雨家长最终意识到了孩子学习的重要性,小雨也成功返校。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改变一个贫困家庭命运的希望,而控辍保学,是教育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受教育权,严防义务教育阶段失学辍学,我市在完善行政督促复学机制、义务教育入学联控联保机制和电子学籍信息动态监测机制的同时,建立起“双线五包”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并采取“三核准三上门”等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应返尽返”。
市教体局要求县区教育部门建立工作台账,开展好“四个一”活动,即向每一位涉及建档立卡家庭发出“扶贫控辍保学”告知函,每个班主任必须对辍学家庭进行一次家访,每所学校校长及领导干部对失学家庭开展一次摸底家访,每所学校开展一次“手拉手共学习”伙伴活动,积极鼓励在校学生和辍学学生做朋友,让辍学学生感受校园温暖,主动自愿返回校园。
控辍保学战,措施精准,成效显著。2020年秋季学期,12258建档立卡户的13402名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入学,建档立卡家庭学生无失学辍学现象,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6%,超出全省平均水平0.6%。
与此同时,我市还建立6-14周岁残疾儿童实名登记系统,通过大数据比对、实施随班就读、制定一人一案、开展送教上门,有力保障了适龄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益。目前,全市2755名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除经专业部门鉴定不具备接受教育能力外,均已就学。
图片
精准资助,为贫困学生铺好求学路
“非常感谢国家的助学政策,每年3000元,有这些钱我可以多买一些学习资料。很庆幸自己生在这样一个好的国家,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正在淮南一中就读的小刘,家庭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进入高中后,学校不仅减免了他相关费用,每年还发放3000元的国家助学金。
在淮南一中,像小刘这样受到资助的贫困学生有700多人。为了精准认定资助对象,该校根据学生家庭经济收入、家庭人员组成和健康状况等,确定认定等次和资助档次,让困难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享受不同标准的资助,避免“一刀切、平均资助”。
教育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
为实施精准资助,我市建立从学前到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教育扶贫资助体系,保障各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全部资助,取得“学段全覆盖、对象无遗漏、项目可叠加、结果可查询”资助成效。
精准建立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台账。通过“两比对(扶贫系统与学籍比对,线上线下比对)、三核实”(学校核实、班级核实、村委会核实)的“双保险双回路”排查,确认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受助对象。
精准认定困难学生。制定《淮南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等文件,细化认定流程,除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外,将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孤儿残疾、优抚子女、家庭经济困难残疾人子女、服刑人员子女纳入受助对象。
强化资助卡申领发放管理。建立严密的资助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集中申办、一人一卡、本人激活、本人挂失及本人补卡的规定,集中发放资助卡并建立发放签领档案。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资助资金春季学期6月25日之前,秋季学期9月25日之前发放到位。
据统计,2016年以来,我市累计发放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资助资金4.1941亿元,受助学生22.8594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受助8.0220万人次,受助资金1.1073亿元;累计拨付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约13.40亿元,支出免费教科书资金约1.47亿元;累计发放高校生源地贷款2.267亿元,惠及高校学子29222人次。
寿县隐贤镇的龚正静自幼母亲离家,只能跟着外出打工的父亲在上海读书,是姚祠村贫困户。不幸的是,龚正静的父亲患上了精神疾病,被强制送到精神病院住院治疗。2020年春节,龚正静返回老家,准备继续读书,然而,因就读九年级,按照有关规定,她不得转学。
被寄养在自己大娘家的龚正静,想要凭借自身力量解决继续读书问题,困难很大。淮南日报社驻姚祠村扶贫工作队得知后,主动与龚正静在上海就读的学校联系,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综合考虑,积极协调,最终顺利将龚正静与另一位贫困户家的女儿姚美玉一起协调安排到寿县(安丰)职业中专学校就读。
解决龚正静、姚美玉求学难题后,扶贫工作队又积极给予她们物资和经济资助。工作队队长史学丽个人为龚正静捐助1300元,并表示会继续关注和支持龚正静和姚美玉学习生活情况,直至她们完成中职学业。
奉献爱心,助飞梦想。社会各界行慈善义举、扬助学美德,成为我市教育扶贫的重要推力,泽被广大农村学校和贫困学生。
自2017年起,市老干部活动中心的老同志们,积极响应国家打响脱贫攻坚战的号召,连续四年在大通区孔店乡欢灯村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目前受资助的学生中有多人已经考入大学。2020年9月,淮南“壹元爱心志愿者协会”为谢家集区孤堆回族乡6名建档立卡学生每人捐赠3000元,解决了贫困学子求学的燃眉之急。
在倾力帮扶之下,一名名贫困学子顺利踏上了求学之路,让自己的人生拥有了出彩的机会,也点亮了家庭的希望之灯。
图片
均衡发展,城乡一体同享阳光雨露
走进寿县安丰镇安丰小学,教室里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操场上400米标准塑胶跑道,微机房、音乐教室一应俱全……优美的校园环境、齐全的生活设施,让人不敢想象这里只是一所普通的乡镇小学。
“以前学校连大门都没有,教室不够用,师资也很紧张。近几年,政府出资装了卷闸门,新建了教学楼和学生食堂,又调来了不少新的教师。如今我们这的学校,一点都不比城里差。”面对崭新的校园,学生家长们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
安丰小学的巨大变化,是我市教育改革和教育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
为了让城乡学生同享优质教育,近年来,我市在教育扶贫中持续补齐短板弱项,优化育人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推动贫困地区教育内涵式高质量有特色发展,让贫困地区的学生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迈进。
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我市累计投入资金16.5亿元,新建改建项目1863个,建设面积190万平方米,完成了71所乡镇公办寄宿制学校和183所乡村小规模学校达标建设,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持续改善基础条件的同时,聚焦农村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投资1.6亿元建成约330所乡村中小学和120多所义务教育小规模学校(教学点)智慧学校,贫困地区教学点智慧课堂实现全覆盖。实施淮南市智慧教育建设项目,投资近5000万元建成与省资源平台互联互通的“智慧教育云平台”。
“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提高,除了完善硬件设施配套和学校管理外,根基还在于教师这一教育核心资源上。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就要有‘来得了、流得动、留得住’的保障机制,才能保证教育的活水源头。”市教体局负责同志说。
为此,我市建立贫困地区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补充机制,有效保障贫困地区中小学校需要和英语、信息技术、美术、体育、科学等紧缺学科。实施“乡村教师百千万培养计划”和“百名农村中小学校校长助力计划”,2万多人次农村教师参加了“国培”“省培”。
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和“县管校聘”制度改革,打开教育人才在城乡之间流通渠道。目前,城乡教师交流比例达到16.96%,超出省规定比例6.96%,革命老区寿县改革模式荣获“全国第五届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优秀奖”。
同时,统筹安排城区优质中小学校(幼儿园)结对帮扶贫困地区中小学校(幼儿园),通过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师生互动、网络同步课堂,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改善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结构。
为了不断稳定乡村教师队伍,我市依法保障贫困地区教师待遇,落实乡镇工作补贴和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并在教师培训、职称评审、评先评优等方面向贫困地区教师倾斜,让农村教师队伍“留得住”,也更有成就感。
“幸福在哪里?朋友我告诉你……”悠扬的歌声在“全国营养与健康示范学校”——寿县窑口小学校园响起,数百名学生围坐在食堂一张张餐桌前,合唱完歌曲后开始享用可口的营养午餐。孩子们吃饭时,学校安排的专职老师在一旁全程看护。
我市在革命老区寿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中组织实施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通过政府集中招标采购食品原料,采取“明厨亮灶”“带量食谱”“学校负责人陪餐”等措施,不断提高农村学生健康水平。2016年以来,累计支出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膳食资金3.1亿元,累计投入食堂运转经费0.24亿元。2020年,食堂供餐学校覆盖率和学生覆盖率均达100%,264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年均8.9544万名学生享受到了营养餐,其中建档立卡家庭学生用餐全部免费。
图片
志智双扶,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上次留的作业你写好了吗?拿给我看看。”
黄亚鹏小朋友家住谢家集区孤堆回族乡杨郢村,一大早,杨公镇孤堆岗小学老师梁玉锦便按时登门,认真地为孩子辅导学习功课。
家庭贫困,自身又是残疾儿童,无法到校随班就读……谢家集区教体局了解到黄亚鹏的实际情况后,专门制定了相关工作方案,及时落实送教上门政策,安排孤堆岗小学的老师定期到其家中送教上门,圆了孩子的读书梦。
“我们不仅派专人送教上门,还给孩子准备了相应的学习用品,确保了孩子义务教育有保障。”孤堆岗小学负责人王良民说:“教育扶贫是避免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全面落实好相关政策,扶贫必扶‘智’,小康有保障。”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指示精神,激发贫困家庭学生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我市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在全市教育系统持续推进“志智双扶”行动,确保教育脱贫目标如期实现。
结对帮扶,为贫困家庭送去希望。选派优秀教师作为导师,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等方式,与16216名义务教育及高中阶段建档立卡家庭学生、残疾适龄儿童和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扶,在思想上关爱、学习上指导、心理上辅导、生活上帮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励志教育,促进孩子成长成才。激励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勇于面对现实,树立奋进之志,自尊自信自强,更好完成学业,成长成人成才,为家庭脱贫注入内在动力。2016年以来,全市2950名建档立卡家庭孩子考取了高校。
近年来,我市还充分发挥职教扶贫功能,组织中职学校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优先开展招生、优先选择专业、优先落实助学政策、优先安排实习实训、优先推荐就业”,确保他们接受更好的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确保有就业意向的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全部就业。2016年以来,已有2480名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完成中职教育,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工作目标。
同时,市教体局还会同有关部门对农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进城农民工、农村富余劳动力等群体,持续开展劳务输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职业技能培训。2016年以来,累计培训近20万人次,实现了脱贫举措与技能培训精准对接。
图片
脱贫攻坚以来,各县区精心织密教育扶贫保障网,精准有效地深化教育扶贫相关工作,为贫困家庭子女编织起希望的摇篮。
优化全县中小学布局、深化学区制管理改革、强化乡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职能、建立分级分类督导考核机制……寿县把教育扶贫作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探索“坚持以县为主,推进县乡共管”的教育综合改革,打造出贫困县乡村教育振兴的“寿县模式”。
田家庵区利用“田家庵之窗”网站,公布致全区大学生一封信和办理助学贷款流程图,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国家助学政策,清楚知道办理所需的条件和流程。全区累计完成资助建档立卡学生3985人次,办理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1278人,落实“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资助136人,对涉及扶贫乡镇的10所校园实施维修改造工程。
大通区深入实施教育扶贫,合理调配教师资源,2017年以来共招聘新教师79名,其中61人分配到农村学校任教;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资助工作,春秋两季共资助497人次,完成建档立卡非寄宿生生活补助330人;实施“雨露计划”,教育资助205人次、30.75万元,完成专本科生补助69人、34.5万元。
人人有学上,家家有希望。一组数据,映射出教育扶贫的淮南答卷——截至2020年底,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3%、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2.8%、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1.9%,分别超出全省平均水平3%、12.8%、1.9%;全市义务教育提前3年通过国家基本均衡县(区)认定;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89%,超出全省平均水平3.89%……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战鼓声声,催人奋进!“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主动担当作为,抓好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承载起千万家长与孩子的希望,写好教育‘奋进之笔’淮南新篇章。”市教体局负责同志如是说。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 巍
责编 童飞飞
初审 孙继奎
终审 沈国冰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