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往知来|雪中送炭的田家炳先生

导读

2021年是北京自然博物馆建馆70周年。我们从往期《大自然》杂志中精心挑选出部分老文章,多数由北京自然博物馆的专家学者和老师们亲笔写就。这些珍贵文字记录是现在和未来回顾北京自然博物馆发展过程的珍贵资料和历史见证。《雪中送炭的田家炳先生》刊载于《大自然》1993年第1期(有删减),作者刘莉莉曾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部、人类研究室和大自然编辑部任职。文章详细记录了田家炳先生捐建北京自然博物馆标本楼的缘由和经过,并对香港实业家、慈善家田家炳先生做了较为完整的介绍。

雪中送炭的田家炳先生

北京的九月(注:文指1992年9月)秋高气爽,气候怡人。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四十三周年国庆节,首都的大街小巷都被装点得花团锦簇、万紫千红。在这喜庆的日子里,北京自然博物馆迎来一位香港的贵客——名闻中外的工业家兼慈善家、香港田氏化工厂有限公司和田家炳基金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田家炳先生。田先生这次来京,是专程参加北京自然博物馆生物标本馆“田家炳楼”落成剪彩仪式的。

田家炳先生在开幕式讲话 北京自然博物馆供图

北京自然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座自然博物馆,它座落在繁华的天桥南大街。每年都有数十万各地观众前来参观,它已成为青少年学科学、长知识的大课堂。但是不足的是,这座博物馆建馆三十多年来一直没有正式的存放标本的库房,约有十万号珍贵标本长期存放在展览大楼的地下室,通风不畅,没有恒温恒湿设备,不少标本霉变损坏。

早期的库房 北京自然博物馆供图

1987年3月25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发表了“记者来信”,反映这一情况,呼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给予高度重视,尽快解决北京自然博物馆面临的紧迫问题。首都其它大报也纷纷予以报导,海外传播媒介也进行转载。一天清晨,田家炳先生翻阅报纸,一则消息跃入眼帘:“北京自然博物馆濒临绝境,大批珍贵标本正霉变损毁!”看到这则报道,田先生震惊了。这批珍贵的标本必系经前人不少心血,长期花去不少人力物力搜集积累所得,可能部分更属今日无法获得的。倘若一旦损毁,恐怕再无可挽回,这将是多么严重的损失呀!田先生深知,祖国建设百业待举,一时还拿不出很多的钱解决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困难。但作为一名爱国侨胞,田先生再也不能听任,于是他提笔疾书,致函北京的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连贯主任,陈述他的惋惜心情,诚恳表示愿尽自已绵薄之力,捐资为北京自然博物馆建造一座标本馆。

田家炳在有关领导陪同下参观标本楼

北京自然博物馆供图

田家炳先生此举犹如投入水中一石,激起千层波浪。这封信被转交到北京市政府,受到各位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赞扬。1990年10月,正值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召开之际,田家炳先生亲自来到北京自然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田先生认真察看了拟建标本馆的场地,当即表示愿意捐助200万元人民币作为基建费用。他还说:“国无外交人无脸,若中国不强盛,华侨在海外也没有地位。我希望祖国更加强盛。”

1992年10月11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发文《北京自然博物馆盼了三十年终于有了标本馆》进行报道。图片来源:孔夫子旧书网

经历了十五个月的紧张施工,北京自然博物馆生物标本馆这座恢宏的建筑,终于屹立在我们的面前。这座标本馆是迄今为止国内同类博物馆中,规模最大、设备最好、功能最齐全、使用价值最高的标本馆。它的总面积是3600平方米,可以存贮珍贵的动物、植物、古生物、古人类标本10万件。它不仅宽敞、干燥、通风,保证标本再不受霉坏;而且为科技人员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条件,也可做为中外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场所。北京市政府为表彰田家炳先生的义举,命名这座建筑为“田家炳楼”。北京市政协白介夫主席亲笔题名,如今这四个金色大字镶嵌在大楼门额之上,闪闪发光。

北京自然博物馆供图

田家炳先生是广东省大埔县人氏,1919年出生于一个书香人家。他自幼聪明好学,酷爱读书,常以长大报效祖国为已任。当他读到初中二年级的时候,不幸慈父谢世,于是不得不中途辍学。继承父亲遗下的生意,开始肩负起家庭的重担。为使家乡大埔的优质瓷土打入国际市场,1937年前往越南,与几个同乡合办了茶阳瓷土公司。由于田先生工作勤奋,而且有才智和胆识,所以业务开展得很顺利,成为越南最大的瓷土供应商。然而1939年日军占领汕头,瓷土出口被迫中断,茶阳公司也因之倒闭。田家炳先生不得不转赴印尼,揭开他人生旅途新的一页。

1950年代中期,摄于印尼耶加达的家庭照。田家炳(后排左四)、妻子周氏(后排左五)及房氏(后排左二),正中央为田家炳母亲房太夫人。

图片来源:搜狐《香港故事|论好的教育带给人的影响:记“百校之父”田家炳先生》

初到印尼语言不通,人地生疏,所遇困难之多是不难想象的。起初,他在乡间摆小摊做小生意,勉强糊口度日。为能在异国站住脚,他学会了当地语言,四处奔波,克勤克俭,使生意逐渐发展,终于开创了自己的树胶工厂。他从乡间走进了城市,办起了两所颇具规模的工厂超伦树胶厂和南洋树胶后,成为了不起的年轻实业家。

图片来源:新浪网《饮其流者怀其源致敬我们心中永远的“田家炳中学”》

1958年,田先生在印尼的事业如日中天,正在兴旺发达之际,而他却以敏锐的目光察觉到潜在的“阴影”,于是举家迁往香港。当时许多朋友对此极不理解,劝他三思而行。而几年以后大规模的“排华”事件,证明了田先生的远见卓识。

1958年香港屯门厂房

图片来源:搜狐《香港故事|论好的教育带给人的影响:记“百校之父”田家炳先生》

香港弹丸之地寸土寸金,田家炳先生初创田氏化工有限公司时准备围海建厂,这又遭到许多朋友的劝阻,有人甚至说他把钱往海里扔。而田先生却胸有成竹,坚定不移。他买下30多万平方英尺的沼泽地,填海建厂。经过几年的努力,田先生在香港的人造革和塑胶薄膜工业犹如雨后春笋,蒸蒸日上地发展。1968年以后,田氏化工又达到一个新的境界,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一个业务多元化、结构健全的企业集团。香港官方及工业界人士对田家炳先生的坚毅创业精神及对香港的贡献极为推崇,人们称田先生为香港的“人造革大王”。

图片来源:新浪网《饮其流者怀其源致敬我们心中永远的“田家炳中学”》

尽管财富滚滚而来,田先生却始终过着俭朴的生活。田先生膝下有五男四女,他们在香港读完中学后,都留学美国或加拿大,接受高等教育。如今均已学有专长,立足于商界和其它行业。田先生虽然疼爱他们,但从不娇惯溺爱。田先生教子有方,给他们指示人生的道路,鼓励他们勇于奋斗进取。如今,田先生除将部分事业交给儿女们管理外,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财富抽出,成立了田家炳基金会,分别在祖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举办各项公益,每一项都是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而务实的事业。

田家炳先生育有五子四女

图片来源:搜狐《香港故事|论好的教育带给人的影响:记“百校之父”田家炳先生》

在我采访田先生时他曾对我讲:“小的时候父亲就教育我,要做一个对社会多作贡献的人。他常说:‘作为一个人不在于你有钱没有钱,不在于你干什么,而在于你是否看到了公众的利益。如果你能够为大家的利益去做点事情,你就是个活得有价值的人。’小时候父亲讲的这些话,一直记在我的脑子里。我一直希望自己能为公众的利益多做一些事情。我几十年来在海外做点小生意,稍微有了点小积蓄,希望能对祖国做点有关人民福利的贡献,尤其是对教育事业尽点绵薄之力。”他还说:“我不愿做锦上添花的事,我希望做个雪中送炭的人。”

图片来源:新浪网《饮其流者怀其源致敬我们心中永远的“田家炳中学”》

田家炳先生不仅是一个极其谦虚的长者,而且是一位胸襟豁达、不慕名利、讲求实效的慈善家。据笔者所知最近这些年来,田先生在他的家乡向一广东省大埔县捐资兴建和正在兴建的公益慈善事业,共计有70多宗150多项,受捐单位60多个,捐资金额达3000多万元。除了为自己的故乡做许多好事外,田先生为广东省教育学院盖了教学大楼,出资帮助建立广东省高中培训中心、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为嘉应大学兴建了科学馆、教学大楼、艺术馆和礼堂。在兴宁县和韶关市,各办一所24个班级的完全中学……为此,好几个市县授予田先生“荣誉市民”的称号。

在东莞建田氏化工厂有限公司

图片来源:搜狐《香港故事|论好的教育带给人的影响:记“百校之父”田家炳先生》

在香港,田家炳基金会兴办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图书馆、体育中心、老人服务中心等十几项社会福利项目;1992年10月,他捐港币2500万元给香港中文大学,设立学术研究发展基金。在台湾,田家炳先生资助文化教育事业,为加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受到各界人士的赞扬,曾获得“热心公益”的金匾嘉奖。

2010年获选为亚洲电视主办第一届“感动香港十大人物”

图片来源:搜狐《香港故事|论好的教育带给人的影响:记“百校之父”田家炳先生》

田先生之所以特别注重教育事业,是因为他常为自已青年时代没有机会继续求学而遗憾,他热切地希望帮助今天的青少年一代,能获得一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能够有机会多上学、多读书。他把教育事业的发展,同国家的富强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我访问田先生时他曾对我说:“教育不仅能够提高一个人自身的价值,还可以增强和充实人的一生。尤其是从世界范围看,教育的作用更为重要。凡是比较富强的国家,教育都是比较发达的;凡是比较落后的国家,教育都是搞得不好的。”正是由于田先生以这种高瞻远瞩的眼光看待祖国的教育事业,我们才可以理解常言所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的道理,才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田家炳先生把自己几十年兢兢业业积累的财富贡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这份赤诚、凝重的感情,是有着何等份量!

2010年田家炳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

图片来源:搜狐《香港故事|论好的教育带给人的影响:记“百校之父”田家炳先生》

田先生生活简朴,平易近人,儒雅谦虚,道德修养极高,与他接触过的人,无不敬佩他的高洁情操。他自奉虽俭,但待人则毫不吝惜,尤其是有关公益慈善事业,更是不分畛域、不遗余力地作出贡献。凡是了解田家炳先生的人,无不异口同声盛赞他是一位泽被中外、德昭后世的贤达。

作者:刘莉莉

原文刊载于《大自然》杂志1993年第1期(有删节)

导读撰文:张一涵

责任编辑:郑钰

排版编辑:张一涵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