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九军团 梨花依旧在

这是一段早已被称为历史的往事,也是宣威和会泽的老百姓永远铭记的红色传奇——86年前的春天,梨花同样在乌蒙山的每一个角落雪片般开放,一支红军的队伍,悄然于群山之间逶迤而来。衣衫褴褛,却有倔傲的风骨,身形疲惫,却带坚定的目光。他们,就是被当地老百姓称为“红九军团”的中央红军第九军团,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之一。

一曲滇东大地上的红色交响,就此谱就。

宣威板桥

神兵天降,当从宣威板桥说起。

1935年4月26日,摆脱了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中央红军第九军团,悄然从贵州盘县进入宣威板桥一带。2021年3月25日,记者来到板桥一中。这里,就是当年红九军团总部驻扎的地方。

“北头寺”——板桥一中党支部书记晏合金指着自己站立的一块空地说:“当年的板桥一中就是一座寺庙,叫省立板桥小学。红九军团总部,就驻扎在了北头寺中殿。”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除了一棵历经沧桑的老柏树,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宽阔的运动场和一幢幢崭新的教学楼。但是,晏合金依然滔滔不绝,讲起那段86年前的往事。

1935年4月25日,红九军团在军团长罗炳辉、政委何长工等率领下从贵州盘县进入云南。26日,从富源龙口场、沾益乐利村出发经大偏山、沙石岭、炎方进入宣威,是日下午五时左右抵达宣威板桥。军团部到达板桥后决定由作战科长刘雄武(宣威板桥龙津人)率第八团攻占宣威县城。红八团在宣威地下党员徐文烈、何正坤等人配合下,趁夜进入城南黄家山嘴一带部署攻城。宣威伪县长陈其栋慑于红军声威,于当夜弃城逃跑。4月27日拂晓,第八团顺利占领宣威县城。随后,军直机关及第七、第九团各一部进驻县城,另一部移驻落水灰硐。27日至29日,红九军团在宣威县城、板桥、落水休整,同时开监放人,打富济贫,张贴标语,宣传扩红。在地下党员徐文烈、何正坤等带领下,300余名宣威青年参加了红军。就是说,红九军团在宣威,带走了300多个宣威英雄男儿。可是,晏合金介绍,有名册登记的,仅仅78人。

而在这些人中,有两个人是作为母校的板桥一中的骄傲——徐文烈、徐文礼。徐文烈跟着红九军团长征的时候刚刚26岁,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九军团宣传部干事、红32军宣传部长等职务,在无数次战火硝烟的考验中,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1950年,他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入朝作战,历时4年,大小战斗95次,毙伤敌人一万余人,被授予一级国际勋章。

而徐文礼随红九军团长征的时候,只有15岁。他是宣威板桥黑松林村一个贫苦家庭的孩子。一参加红军就成了红九军团特务营战士,从此开始了一生的戎马生涯,最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军长、军政委,被授予少将军衔。

2021年3月25日下午,我们找到了这两位将军的家。早春的板桥,已经有几分初夏的热烈,有着近十万人口的大镇,如今已改名为板桥街道。高楼鳞次栉比,车辆穿梭不停。徐文烈将军的家,在一条被取名为“长征路”的崭新的街道的中段。86年过去了,物是人非,可是,那条街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准确地告诉我们,那就是将军的家。

徐文礼将军的家,相对保存要完整一些,在板桥街道黑松林村,一幢两层的土坯房,还有亲戚住在里面,上前一看,一把锁挂在门上,仿佛锁住的,是86年前的往事。历史,就在这一刻凝固了。

我们同板桥一中的晏合金老师告别,一回头,这所光荣的中学的很多数字和面孔,在眼前不停闪回——如今,板桥一中已经是云南省一级三等中学,占地面积22160平方米。现有24个教学班1300余名学生。从这里,不仅走出了徐文烈和徐文礼两位将军,还有多人考上了北大、清华,有1000余人,考上了重点大学。这里,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工程师,还有被称为世界第一高铁大桥的北盘江特大桥项目的总工程师……革命的火种,在这所中学里,正一代一代传递着。

后来,我们在一片晚霞中,来到了一个叫板桥永安田园综合体的地方。板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朱思锐指着一大片平整肥沃的红土地,介绍说:“永安田园综合体,计划改造种植15000亩花卉等农作物,如今,已经种植了3000亩的玫瑰。所以,这里又叫迤谷花海。”

花海。放眼望去,沟渠纵横的田野中,大片大片的玫瑰,正在绽放着炽烈的红。突然间,我们想起了那首叫《十送红军》的歌,里面唱道:紧紧拉着红军手,红军啊,撒下的种子,介支个红了天……

在宣威,有一段历史记录,这样写道:红九军团长征过宣威,历时5天,途经板桥(今板桥、虹桥)、榕城(今宛水、西宁、双龙)、落水、靖外、得禄等乡(镇),行程300余里。红军在宣威播下了革命火种,为宣威人民的革命斗争注入了新的活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会泽梨园

长征期间,红九军团牵制和消灭了大量的敌军,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主力行动,周恩来曾称赞红九军团是长征中的“战略骑兵”。红九军团在长征出发前夕,整个军团人数达到11500人左右。血战湘江,掩护主力红军安全过江,红九军团伤亡大半,被迫将原有的两个师缩编至3个团。

1935年4月29日,接中央军委“迅速离开宣威,向川西南披沙(今宁南县)前进,准备渡金沙江,如果时间允许并相机袭占会泽”的电令。次日,红九军团从宣威出发,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抢渡牛栏江后进入会泽境内。5月1日途经者海,5月2日,兵临会泽县城。

红军占领会泽县城,基本上是智取的。

会泽县城是滇东北重镇之一。史料记载:城墙上有反动民团的壮丁固守。红九军团长罗炳辉发现城墙又高又厚,而且城墙上筑有工事,易守难攻,若要用武力强攻,难免会有一场恶仗。权衡利弊之后,罗炳辉决定用心理战震慑敌军,智取会泽县城。

到达会泽之前,罗炳辉就已经得知,驻守会泽城的是本地的一个民团,伪县团防局主任是他过去在滇军的旧识。搭云梯、支炮,做好强攻准备的同时,开展了政治攻势。罗炳辉果断地把电话线搭在驻守县城的敌军电话线上,与守城的伪县团防局主任直接通话,自报姓名,强调红军借道通过,是为了北上抗日,红军兵临城下住野地,秋毫无犯,决不伤害百姓和民团,要他们深明大义开城迎接红军,为红军筹粮筹款。

接电话的伪县团防局主任张秀生(文俊),听到是罗炳辉的声音,想利用滇军时的关系不动刀枪为上,便回答说:罗军团长率正义之师为黎民百姓,不扰乡亲,难得此大义,过境之事好商量,我们努力做到不为难贵军。

5月3日6时15分,红军发起攻势,九团姜启化部把云梯靠上城墙,用机关枪扫射了一梭子子弹,城门就开了,20分钟左右,就将会泽城攻下。

红九军团攻克会泽县城后,筹款10万银圆,布匹400余匹,收缴枪支1500余支、手榴弹500余枚、子弹20000余发,俘虏伪保安团人员400余名。广大妇女用没收到的大量布匹,为红军赶制衣服。等到红九军团再次从会泽出发时,军容军貌焕然一新。

更为重要的是,红九军团在会泽扩红1500余人,就是说,有1500余名会泽男儿参加了红军。会泽,因此成为红九军团长征途中,一次“扩红”人数最多和影响最大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