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大:赓续红色史脉 与时代同频共振

华中农业大学始于1898年湖北省农务学堂,跨越三个世纪,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传承红色基因中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红色基因

伴随学校的发展,革命文化本身成了校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的消息传到武汉,5月11日,湖北省甲种农业学校(学校前身)学生参加了武汉地区2000余人的集会,发表《武昌学生宣言书》,并参与全市大游行。“灭除国贼”“争回青岛”“还我主权”等成为学校家国情怀的最初启蒙。

湖北农务学堂校址(四川会馆)

“华北之大,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学校前身)推选黄诚、金声、王贤杨等参加武汉学联,到省府门、汉阳门参加万人大游行,声援抗日救亡爱国运动。

裹挟入时代的泥淖中,或可孕育生机。学校历经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史的一段切片。1938年武汉沦陷,学校西迁恩施金子坝,西迁精神成为学校精神一脉。

大迁徙是悲壮的。师生西迁行至宜昌,武汉失守,日军出动大批飞机日夜轰炸重要岸口,一颗炸弹重重地砸向师生的船只,师生们拼命保护书籍仪器,但也仅仅护住1348册图书、41件仪器和仅有的6570元办学经费。

史载,伴着师生们入睡的是土墙瓦面的房子,远处还有豺狼嚎叫;同学们用桐油点灯,教室烟雾缭绕,洗脸时毛巾往鼻上一沾,立即有两个大黑窟窿印;早餐玉米羹,午餐少量大米加玉米,带着霉味,和着老菜叶子和菜帮子;而天上,时不时有日寇空袭,教学活动经常被空袭警报打乱。

湖北省立农学院校门(恩施)

然而,楼宇和校舍等物质条件的艰苦代表不了全部。漫漫西迁、砥砺精神,1942年由朱再庵教授作词、喻宜萱作曲的《湖北省立农学院院歌》在金子坝传唱开来。进入21世纪初期,1942年院歌中的“勤读力耕,立己达人”成为学校的校训。

湖北省立农学院(武汉)

1945年,学校迁回武汉后,学校继续与祖国同命运、共进退。解放战争时期,地下党在校园中的活动越来越频繁,组织学生创办了《农经导报》《农院周报》等进步报刊,廖运铜的《望天亮》就首发在《农经导报》的创刊号上。

1946年12月,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五二〇血案”暴行,6月1日武汉大学校内发生“六一惨案”,湖北省立农学院学生不顾军警威胁恐吓,抬花圈前去武汉大学吊唁和慰问。

华中农学院校门

1947年,中共地下党组织在学校逐渐发展壮大,8月下旬,农学院100名学生打着旗帜走到粮道街,与其他大学学生汇合,参加“反饥饿”游行,到省政府静坐绝食请愿。学生的正义要求得到教职工的支持,请愿队伍很快增加到2 000多人,当局不得不同意学生的条件。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小组进驻学校,湖北省立农学院完整地回到了人民手中。学校的办学进入崭新时代。

红色记忆

在学校档案馆有一份发黄的报纸,时间是1952年9月22日,全国院系调整后,华中农学院成立大会在武昌举行。大会提出了“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为建设一个新的农学院而奋斗”的建院方针。新型社会主义农业大学从此诞生。

正是那一年,学校邀请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题写了“华中农学院”校名。今天,徐特立题写的校名仍镌刻在主楼的门楣上,见证着5平方公里山水校园的红色记忆。

20世纪60年代校门

查阅卷宗,彼时全校仅有中共党员36人,旋即,中共华中农学院总支委员会成立。到1959年中共华中农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全院共有党员228人。新中国成立后,党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武昌武汉大学陈文新同志收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毛寄”,学校杰出校友、我国著名土壤微生物学家陈文新院士至今保留着一封珍贵的信。这封本家“舅舅”毛泽东写给她的这封信,深刻长久地影响了陈文新的人生,也成为校史的重要尘封记忆。

20世纪80年代,学校航拍照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卷让这八个字一度成为“热搜”,但这对于华中农大人来说并不陌生。1 9 5 7年 1月,学校邀请年逾七旬的董必武来狮子山视察并欣然题词:“勤俭建国、勤俭建院”;“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性习于俭,俭以养廉”。从那时开始,“勤”的烙印拓刻在华中农大主楼已历时一个甲子多。

1958年,与全国的政治氛围相一致,学校号召师生“一手拿书本,一手拿锄头,勤耕苦读,又红又专”。为党育人、为国蓄才,崇尚学术、育人为本,这些逐渐成为学校的价值追求。

田野科研照

正是在这块红色沃土,先后走出了陈华癸、陈文新、赵其国、刘更另、王明庥、范云六、傅廷栋、熊远著、张启发、邓秀新、邓子新、陈焕春、王汉中等10多位院士,他们享誉中国农业科技界和教育界。

1998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科教兴战略,努力培养农业现代化建设优秀人才。”

红色传承

“我愿做一滴水,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愿意毫无保留地再反射给别人!”“别人送了我们一碗水,我们自当涌泉相报,人一定要懂得感恩!”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贵州毕节市“优秀共产党员”、华中农大杰出校友代表徐本禹这样感喟志愿服务工作。

如今,连续20年、16届研究生支教团、181余位志愿者,先后来到徐本禹支教的大山深处,接力教育扶贫事业。

2013年,习总书记给学校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勉励全校师生“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华中农大人奉之为圭皋。每年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要时间节点,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矗立在会场中央,提醒着学子坚守初心使命。

傅廷栋院士(中)在指导油菜种植栽培

“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是习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学者的重要回信精神,华中农大一以贯之、持之以恒。

张启发院士指导学生实验

“这是金塘一号,这是金塘三号,这是金魁……”2021年4月中旬,建始县长梁镇金塘村党支部书记刘杰站在自家猕猴桃基地里查看猕猴桃长势,介绍猕猴桃种类,他说:“脱贫致富不忘华农‘亲戚’!”

2020年,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华中农大一边果断决策阻击疫情,一边思考如何主动作为,践行农业大学初心使命。学校率先号召师生党员就地下田春耕、率先发布64项保障春耕生产实用技术……

“喝着长江水、吃着荆楚粮,我们要把自己的力量贡献到湖北疫后重振中去。”华中农大校长李召虎曾这样说到。疫情取得阶段性战略成果后,学校旋即召开“乡村振兴荆楚行”新闻发布会,聚焦湖北疫后重振、灾后重建,500余名教授、5000余名师生,响应学校的号召,活跃在荆楚大地,为乡村振兴战略“打前站”。

邓秀新院士在神农架林区调研

座谈交流、观影研学、专题报告、参观遗址、党史竞赛……在每周下午的党史“学习时间”,华中农大400余党支部通过主题党日的方式集体学习党史的氛围蔚然成风。

学生党员、2018级张之洞班的黄雅姿读完校史的红色记忆后说:“党史中的校史岁月峥嵘,充满奋斗记忆,提醒着我们青年一代不忘历史、继往开来,做历史的见证者、奋斗者和追梦人。”

马平福老师带领学生党员学习党史

百廿老校焕发出生机,犹如“老树新芽”。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教授说,就是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去探寻建党的“思想密码”,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感悟和体会共产党人的初心梦想、爱国爱党的真实情怀。

校党委书记高翅说,回顾中国共产党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光辉伟业,就是要在办学治校中“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为中华复兴而育人、为中华复兴而读书。

附:学校简介

华中农业大学是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起点之一。学校前身是清朝光绪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几经演变,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和湖北农学院的全部系科以及中山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农业部。1985年,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

2000年,学校由农业部划转教育部直属领导。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2017年,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现有5个学科(群)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7个学科进入A类学科。

学校有光荣的红色基因和历史革命传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亲切关怀。董必武、李先念等先后为学校题词和题写校名。1998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学校百年校庆亲笔题词。201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听取我校关于生物产业的汇报。201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为我校“本禹志愿服务队”亲笔回信,并提出“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殷切希望。

座谈交流、观影研学、专题报告、参观遗址、党史竞赛、红色家书……华中农业大学新辟周四下午为独立单元“学习时间”,全校236个学生党支部、132个教工党支部和29个离退休党支部,开展了多形式、多维度的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

执笔:华中农大党宣办主任 蒋朝常

供图:华中农大

作者: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