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种小品种救命药不断供,工信部称“目标已完成”

政府多次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100种小品种药的集中生产和稳定供应。目前,百种小品种药集中生产和稳定供应的“目标已完成”。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黄思卓 马肃平
校对:胡晓
图片
和产量大、销量大、用量大、覆盖面广的大品种药相比,包括罕见病用药在内的小品种药的生存处境很不好过,患者容易面临“药荒”困境。 (视觉中国/图)
鱼精蛋白注射液,心脏外科手术常用药,一旦短缺,心脏手术不得不推迟。青霉胺片,助力“肝豆病”患者(俗称“铜娃娃”)重获新生的药品,一旦短缺,“铜娃娃”们将会出现肢体变形、不能说话和行动等症状。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救星”国产硝酸甘油片、白血病患儿常用药巯嘌呤片……2018年前,这些经典普药甚至是“救命药”慢慢变成了市场难觅的小品种药,遭遇“一药难求”,引发患者恐慌。
和产量大、销量大、用量大、覆盖面广的大品种药相比,包括罕见病用药在内的小品种药的生存处境很不好过,患者容易面临“药荒”困境。
药品短缺原因复杂,涉及管理、政策、市场等多重因素,已成为一项全球性的挑战。小品种药的特点就是临床必需但用量又很小,所以生产厂家的数量有限,利润空间小,生产动力不足,供应易“掉链子”。
2018年以来,多份政府文件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100种小品种药的集中生产和稳定供应。
而建立小品种(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正是破解缺药难题的重要办法之一。截至目前,已有6家“药联体”被确定为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通过委托生产、集中采购、产业投资、上下游联动、供需对接等方式,有效保障了药品的稳定生产供应。
2021年4月13日,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医药处杨柳副处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百种小品种药集中生产和稳定供应的“目标已完成”。
频繁断供的小品种药
说到药品短缺,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的一份文件就指出,世界大多数地区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基本药物短缺情况,这已成为一个全球问题。
中国的药品短缺问题也很突出。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副省⻓王世杰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据调研发现,当前中国药品短缺品种达409种,⼤多是利润较低的普通药品、销量不⼤的罕见病药品以及影响血液、造血和神经系统的药物。
王世杰指出,引发药品短缺的主要原因包括:定价低厂家不愿生产,行业标准提高致使原材料短缺,市场需求较小的药品产量不足等。
2017年初,全国范围出现大面积青霉胺片断货。“铜娃娃”自身不能代谢铜元素,需要按时服用青霉胺片辅助排铜,若出现症状不及时治疗,将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
“当时断货主要是由于上游的原料药缺乏。”青霉胺片生产企业、上药信谊董事长顾浩亮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为此,上药信谊与江西东风制药有限公司签订十年协议,由江西东风投资1000万新建原料药独立车间,彻底解决了青霉胺片的短缺问题。同时通过国际原料药的引进,解决了某些产品在国内没有原料药的情况。
再早之前的2013年7月,国内部分城市的网友表示甲巯咪唑片(又称他巴唑)很难买到,缺药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该产品市场价格偏低,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
这种几块钱一瓶的甲状腺平价药物断供,意味着国内患者只能寻求国外高价的替代药,不然身体症状很难缓解。
工信部、发改委、食药监管总局等多方合力之下,2013年7月相关药企就恢复了制剂生产,20天时间药企向国内市场供应甲巯咪唑片6000万片。
据《经济日报》2014年1月报道,像甲巯咪唑这样的小品种药都面临类似问题:生产规模小、售价低,企业没有盈利空间,缺乏生产积极性,导致药品不时出现短缺。
2020年12月,国家卫健委《关于印发国家短缺药品清单的通知》公布6种注射剂被列入国家短缺药品清单,57个品种被列入国家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清单,甲巯咪唑片依然在列。
不过,相较于多年前,国家卫健委在政策解读中强调,随着短缺药品供应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健全,中国药品短缺矛盾有所缓解,大范围、长期性短缺情况较少,主要是暂时性、局部性短缺。
“药联体”出手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企业家协会会长于明德曾感叹,廉价药品正在以每年几十种的速度消失。
鲜有数据和报告统计这些小品种短缺药背后,到底涉及了多少难以为继的企业和急需用药的患者。但摆在相关政府部门面前的是一道不得不解决的难题:这些药如何长期有效保障供应?
据报道,2014年,工信部、卫生计生委、发改委、食药监局四部门就在联合组织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定点生产试点”工作,选择一些用量小、临床必需的基本药物,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企业定点生产。
时任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王黎明介绍,在四十多种小品种低价药里,比较急需的有大约16种,其中7种已经列入首批试点,还将通过建设小品种集中生产基地再解决10种。
要解决小品种药(短缺药)的供应问题,核心是要解决原料药和其它配套供应。2018年7月,上海医药全资子公司上药信谊联动浙江海正、浙江九洲、常州亚邦、湖州展望药业等全国26家企业,共同成立了全国首个“药联体”——国家小品种药(短缺药)供应保障联合体。成员单位涉及多种业态,覆盖贸易、原料、辅料、包材、制剂、研发等生产企业。
图片
上海医药作为国家首批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承诺保供品种32个。图为上药集团生产的部分小品种药。 (南方周末记者 马肃平/图)
顾浩亮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药联体”成员单位拥有的小品种药品种丰富。作为国家首批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上海医药向国家工信部承诺,保障供应临床短缺的32个药品品种,包括地高辛片、青霉胺片、氯丙嗪片、别嘌醇片等。
目前,上海医药已投资2亿元,开展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通过产业投资扩大了产能,形成了小品种药规模化生产。
“从目前来看,上游原料药是保障小品种药正常供应的关键。”顾浩亮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随着近年环保监管力度增加,原料药企业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加强环保治理、搬迁改造,而一些环保不达标的原料药小企业则面临限产或停产。总体而言,原料药生产压力大。
随着2019年底第二批“药联体”名单发布,目前我国已有6个小品种药集中生产基地。“药联体的企业一般具有一定规模,小品种药在企业总盘子中的体量不大,承担供应不会有太大负担,企业总体处于微利状态。”顾浩亮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从“救火”到常态化保障
政府应当在短缺药供应中扮演什么角色?
2017年国新办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时任国家卫计委副主任曾益新提出,政府应作为“协调员”,把企业、采购方、医院、专家请到一起,在保障供应稳定的前提下,商量一个比较合理的价格。
顾浩亮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17年“铜娃娃”病治疗用药青霉胺片短缺的那段时间,国家卫健委组织协调多个省份的采购代表与生产企业开展市场撮合,经过多轮沟通协商,最终达成协议,企业将按照撮合价格稳定供应市场。
2020年4月,国家卫健委会同11个成员单位发布《关于印发国家短缺药品清单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指出,国家将加强短缺药品清单和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清单药品的价格异常情况监测预警,强化价格常态化监管,加大对原料药垄断等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分类妥善处理药品价格过快上涨问题。
未来,工信部和发改委支持企业集中原料药和制剂上下游资源,食药监管部门优先审批小品种药,卫生部门进一步优化小品种药采购机制,对市场机制不能形成合理价格的小品种药会开展市场撮合,确定合理采购价格,保障持续稳定供应,同时,建设短缺药品多源信息采集和供应业务协同应用平台,加强小品种药供需信息对接等。
顾浩亮介绍,今后“药联体”还将吸引更多有能力的企业加入,丰富“药联体”保供产品范围。从企业层面,上海医药还将进一步加强短缺药研发,探索短缺药、罕见病用药国家医保和商保政策的结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