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百年“杏花村”的前世今生

长春有一个“杏花村”,是长春城最早的名胜园林,其内风景如画,四季惹人流连。时移世易,在历经了百年的沧桑巨变后,昔日的“杏花村”早已成了今天的“杏花邨社区”。阳春4月,杏花邨社区里依然“满眼芳草绿,一树杏花香”,居住在此的人们不仅乐享美景,更收获了时代变迁带来的幸福生活。

百年“杏花村”的前世今生

4月14日,长春市朝阳区杏花邨公园里春意盎然,树木抽出了嫩芽,杏花含苞待放,小草钻出了土地,阳光洒在弯曲的小径上,小桥边几位老人在漫步,小广场上矗立着一块写着“杏花邨”的石碑,杏花邨社区党建指导员高奎豹告诉记者,“杏花邨社区的名字就得来于此!”说着,高奎豹讲起了“杏花村”的百年历史。

“杏花村”里的老城记忆

杏花村,始建于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据《长春县志》记载,“杏花村”位于长春城西黄瓜沟两岸,是一处水草丰茂、林木葱郁的灌园,其中,耕地面积约40余亩,原为地主刘殿臣的庄园,园内遍植杨、柳、榆、樱桃、李子、杏等多种树木,而以杏树居多,故曰:杏花村。十几年的苦心经营,杏花村已经成了气候,每到季节,百花争艳,菱藕涟漪,垂柳婆娑,蟋蛙争鸣。然而好景不长,1900年杏花村日渐荒芜。

1901年,长春知府王昌炽巡游来到了破落的“杏花村”,以官府之力购买了杏花村,雇佣园主人恢复重建。并建瓦舍三楹,瓦舍挂有“课农山庄”的匾额和对联一副,上联“倚云枝艳,映日花娇,于此间游目聘怀,得少佳趣”,下联“新月镰腰,斜阳笠影,看遍地男耕妇馌,求通民情”。1903年,王昌炽的幕僚们撰写了《杏花村记》并立了一座石碑,记录杏花村的这段历史。

长春解放后,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杏花村石碑几易其址,1992年曾被重新安放在杏花邨公园内。2002年,仿古一条街和人民大街东侧中式东大门被拆除后,石碑也不知去向,唯有留下史书上那段华丽的碑文《杏花村记》。2011年,永昌街道办事处把原东朝阳路北社区正式更名为杏花邨社区,又名杏花村社区。

如今的“杏花村”,经过一百二十多年的岁月洗礼,早已从园林小村发展成为长春市朝阳区永昌街道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特色街区。这里的公园、街路、广场、庭院,无不传承着杏花村的历史、特色和底蕴。而今流淌着老杏花村血脉的继承者虽然所剩无几,但历史的印迹仍然可以寻找到。杏花村路、东西朝阳路、文化广场、裕华园、牡丹园、杏花邨公园,还有那段碑文《杏花村记》……春天,繁花似锦,芳香飞溅;盛夏,硕果累累,沁人心田;深秋,层林尽染,争奇斗艳;寒冬,蜡红擎蓝,枝戏雪原。环顾周边,高低错落,整齐有致、楼群、街路、绿树、繁花、蓝天、白云交相辉映,宛如一幅色彩艳丽的风景画,美不胜收。

“2018年5月,吉林大学举办了第三届‘杏花节’,长春中医药大学,开展了以‘妙手切诊文脉、杏花、杏林、杏坛’为主题文化活动,2019年在永昌街道杏花邨社区红色教育基地,先后举办了‘百年杏花邨、抗日救国、家风家教、中华学子、魅力永昌’等五个篇章的展览教育活动。通过挖掘历史,缅怀先烈、修身齐家、讴歌榜样、铸就辉煌的史实故事,全方位,多层面的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高奎豹告诉记者,时至今日,“杏花村”已然变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诉说百年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百年杏花村,见证长春城的风雨变迁

“我住的这个楼是1974年建的,是市政府公用局的宿舍,那时候的公用局管汽车煤气自来水,现在这些部门都分开了。”今年81岁的左玉星退休前是长春公交集团总工程师,他告诉记者,由于历史原因,当年这个地段留有不少日式建筑,后来很多好的单位都在这盖宿舍,这里住着不少高干、高知、高管,而这儿也被称为长春市的“小中南海”。

“那个时候的长春各城区以平房居多,但我们这居住环境和条件相对较好一些,有独门独户的庭院,还有3层楼、4层楼的建筑。当时的有轨电车就从我们这经过。”回忆起曾经的日子,左玉星不禁感叹,杏花村映衬着一个时代的旧印,在悠久的岁月里,杏花村见证着长春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

“我年轻那会儿,坐的是有轨电车,坐在车厢里哐当哐当特别响,这种有轨电车始建于“伪满”时期,辉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交通出行方式,可以说有轨电车在长春的公共交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当时有6条有轨电车从火车站辐射全市。八十年代就改成无轨电车了,俗称‘大辫子车’,那时候满街道的天线天罗地网的,一旦出现故障,就都瘫痪了。到了九十年代就改成了普通的公共汽车,烧汽油有污染的那种。2010年就变成‘电驴’了,就那个天然气和电混搭的。从2015年往后,大概都是纯电动汽车了,这个车不仅没有污染,而且没有噪音。但别管哪个时段,我觉得公共交通还是朝阳区这边最多。”左玉星告诉记者,现在红旗街还仍然保留着有轨电车,犹如城市里行走的风景,承载着老长春人的记忆。

今年82岁的姜先兴原是省水利局总工程师,他告诉记者,1985年他住进了牡丹胡同里“伪满”时期遗留的房屋。那是个小4楼,作为水利局宿舍,前面是建委宿舍。当时的基础设施还比较完备,有煤气水电。

“长春市最开始水利建设比较少,咱们的第一水厂是4万吨,由净月潭和地下水供水。解放后,1958年建成了新立城水库,给一水厂供水22万吨,现在石头口门水库新立城水库引‘松’入 ‘长’。以前长春老百姓吃水费劲,水源少,家家户户后半夜起来接水,水流特别细,用过去那种铁桶得接两三个小时。以前就自然水压,一水厂一个大泵六公斤就出来了,流到末端越流越细,就没压力了,从原来的新立城水库发展到后来的石头口门水库然后引松入长,随着水利建设发展,现在长春居民用水就非常方便了。”

“原来我们住的那个房子没有下水,上卫生间都得上公厕,晚上写作业的时候经常停电,那个时代为了保障生产用电,长春市一周最少停一天电,有的时候会停两天电,但杏花村这片停水停电要比别的城区少一些,即便这样,我家抽屉里还会常年备着几根‘洋蜡’,家家户户也都有‘夜壶’,到了90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杏花村也逐渐发生改变,原来没有下水的年久失修的老楼都拆迁改成了小区。现在别说家里用电充足,晚上也是灯火通明,不管大街小巷路灯璀璨。”姜先兴说,杏花村这一片变化最大的要属同志街和东民主大街两侧,以前都是伪满时期达官贵人住的庭院,现在集中了长春市的大商圈,重庆路、红旗街、桂林路和欧亚商都。从裕华园望去,街路两边高楼林立,现代都市感十足。

“最近杏花村又要迎来新变化,现在轨道建设的快速发展迅速,地铁五号线要从这儿经过,附近小区都开始了征收工作,我们居民最近也都在进行登记,听说咱们杏花邨社区的办公楼都在拆迁之列。”住在新都小区的李世中退休前是长春外贸集团董事长,他表示,杏花村百年的风云历史,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长春人的记忆,在新的时代,咱长春人肩扛旧时光,迈步新生活,日子又有了新期盼。

时代浪潮 让“杏花村”焕发新生机

“我家这儿有杏花邨公园、牡丹园、儿童公园,附近还是商业中心,还有文化广场和医大一院,住在杏花邨社区,环境优美,交通方便,周边配套设施齐备,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居民都说这是一块儿宝地。”许女士是杏花邨社区的老住户,她告诉记者,儿子给她和老伴儿买了大房子,但老两口儿都不愿意去,在许女士心里,她舍不得这么好的地段。

“如今社区服务是越来越好了,不仅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多彩,居民生活上有啥难题也都能及时得到帮助解决。我前些天参加了插花班和健康徒步行活动时,心情就特别愉悦。春天来了,梨花、桃花、迎春花,还有杏花争相盛开,和社区的邻居们一起聚会出游,真得很惬意。”今年69岁的独居老人李阿姨表示,如今社区服务的发展速度也搭上了时代脉搏,在各种各样的社区服务下,居民百姓收获的是满满的幸福。

杏花邨社区东起人民大街西至东民主大街,南起东朝阳路北至杏花村路,共有居民2480户,7961人,下设四个网格,社区工作人员18名,辖区企事业单位17家。走进杏花邨社区,街巷干净整洁,满目杏花缭绕。

“近段时间以来,社区党建联盟活动结合我们的区域化特色,开展得越来越有特色,这些活动背后,不仅为杏花邨社区注入了活力,更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杏花邨社区党委书记陈红玉介绍,杏花邨社区党委结合社区实际成立了“永昌街道区域化党建联盟杏花邨分区联盟”,以提升组织力为核心,了解共驻共建单位、社区居民双方的需求和资源,通过共建、共育、共享的方法,拉近共驻共建单位与社区居民的距离,取得双赢的局面。

杏花邨社区“点滴筑爱圆梦微心愿”联盟系列活动,社区通过网格的走访,征集了弱势群体、空巢老人,低保困难家庭以及军烈属等特殊人群的微心愿需求,并将项目发包到党建联盟微信群,各联盟单位积极认领,帮助居民圆梦心愿。杏花邨社区将把此项目做成长期持续项目,得到了联盟单位的支持,希望通过联盟的力量帮助到更多的弱势群体,让他们感受到党的关怀与温暖。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经对接35户微心愿,捐赠各类电器35台,价值人民币四万余元。联盟为居民服务,居民也在为联盟服务。党建联盟单位二次供水为居民解决自来水问题;居民为联盟单位消防特勤中队一站的消防员包粽子;联盟单位省妇幼保健院为幼儿进行义诊;老党员为联盟单位上党课等等,党员、群众和联盟单位发挥各自优势双赢共享,让服务更专业,更有针对性。

“今年喜迎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我们杏花邨社区准备了很多精彩纷呈的节目,让居民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感恩于党,感谢于生活,感念于时代!”陈红玉表示,在七一来临之际,“杏花村”人要以最美的笑容,最好的祝愿,最蓬勃的精神,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吉林日报全媒体 记者:吴茗 实习生:李宇航 郭仁凤 编辑:赵树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