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基层文物机构人手紧缺,滕州文物机构编制何以不减反增?

最近,伴随着三星堆文物的发掘,考古在全国人民面前很“热”了一把。但我国大多数考古工作,其实并不像“三星堆”发掘这么热闹,而常常是一项“寂寞的事业”。

山东博物馆副馆长杨爱国,与基层文保机构打交道多,比较熟悉各地情况,他向记者介绍说:山东的文物保护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在全国属于较好的。省一级,像山东博物馆,设编240个,人员充足;市一级也不错。现在文物保护的“短板”在基层,这在全国是普遍现象,主要表现在工作人员少,很多时候一人身兼多职,既得保护文物,还得负责材料总结、接待等各项工作,忙不过来是常态。

全国人大代表、青州市博物馆原馆长、研究馆员王瑞霞,连续4年来一直关注加强基层文物保护机构队伍建设。通过走访调研、函询等多种方式,她发现目前一些地方出现的问题:文物部门频繁合并,致使原有职责明确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消失或成了挂牌机构。

记者在县市采访发现,在不少基层文物保护事业机构不健全、人手人才缺乏的情况下,山东滕州却让人眼前一亮:滕州是目前全国拥有一二级博物馆数量最多的县级市,在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滕州文物机构编制人员不减反增。

2020年底,在第四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中,滕州博物馆和汉画像石馆成功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王学仲艺术馆、墨子纪念馆、鲁班纪念馆、墨砚馆获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成为全国拥有一二级博物馆数量最多的县级市。

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在全市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中,滕州重点加强文物保护传承力度,事业单位个数和人员编制增加明显。近年来,滕州博物馆编制数由32个增加到44个,汉画像石馆编制数由7个增加到26个,王学仲艺术馆编制数由8个增加到12个。这和许多地方在机构改革中减少文物机构人员编制的做法形成鲜明对照。

据参加过增加人员编制会议的同志介绍:去年在迎接第四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专家组现场考察过程中,针对专家组提出的短板、弱项,立行立改。面临人员编制问题,市文旅局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市编委连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市博物馆和市汉画像石馆扩充编制事项,专门下发了《关于调整市博物馆、市汉画像石馆机构编制事项的通知》,一下解决了有关文物机构编制缺员问题。

滕州文物机构编制增加看似是“一夜完成的”,其实背后“并不寻常”。

熟悉内情的人都知道,在机构改革中增加人员编制,常常困难很大。

滕州能够解决困扰文物事业发展的人手人才问题,滕州市文物局副局长张桑认为主要原因有:当地领导文物保护意识强,树立起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滕州经济发达,2019年GDP748.35亿元,在枣庄列第一位;滕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距今7500年的“北辛文化”发祥地,“科圣”墨子、“工匠祖师”鲁班的故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1处,长期以来形成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的浓厚氛围。但最根本的,是滕州解决了文物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问题。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滕州博物馆一年接待了60万游客,滕州的文物保护事业和经济社会实现了良性互动和循环。”滕州的文博场馆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深深融合在了一起,是滕州文物保护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

如今,滕州的许多文博场馆都成为重要的景区景点。滕州博物馆新馆成为城市文化地标和城市文化会客厅;墨子纪念馆、汉画像石馆创建成功3A级景区,王学仲艺术馆成为2A级景区。今年又将“一塔六馆”区域提升改造列为市政府20件惠民实事,按照4A级景区标准实施,争取年内创建成功。

滕州的文物保护事业也和居民生活密切联系在了一起,注重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第五批省保单位滕县麻风病医院旧址,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变身”为滕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滕州市城市历史变迁图片展馆;位于官桥镇镇驻地的官桥村南墓群,遗址保护修复成为汉代遗址博物馆,周边区域保护展示工程完工后,为镇驻地增添了一处文化广场;北辛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实施后,周围村民都说自己像“城里人”一样,家门口有了博物馆和公园。作为全省第一个“乡村文物保护利用进村居”试点,滕州市建成了大韩村乡村文物展示馆、东沙河乡村文物展示馆、杨楼村古薛文化馆等12处展馆,拉近了广大群众与文物保护的距离,激发出更大的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滕州市跳出就文物保护做文物保护圈子,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让文物保护事业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结合在一起,文保成果成为城乡人民群众共享的资源,这就是滕州文物保护事业壮大发展的根本动力。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周学泽 通讯员 关遥遥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