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第一站】南京大学:走好“富口袋+富脑袋”扶贫路

本报讯 记者牛向洁报道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046万元、引进帮扶资金3318万元、培训基层干部2812人、培训技术人员3116人、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1043万元、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1350万元……从2016年至2020年的5年间,南京大学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场上,探索出既“富口袋”,也“富脑袋”的高校扶贫新模式,2019年4月,其定点帮扶县——双柏县如期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秉持‘双柏所需,南大所能’扶贫原则,南大在定点扶贫工作中,发挥高校优势,逐步探索形成了符合南京大学自身校情和双柏县情的‘南大模式’。”南京大学国内合作办公室相关人员介绍,中央决定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南京大学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多方联动,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形成具有南大特色的经验和做法。

发挥高校优势,形成“四个一”全方位教育扶贫模式。南京大学充分考量双柏各层次需求,通过协同一批教育组团帮扶单位、派驻一个研究生支教团、牵手一所高质量高中、配套一笔教育扶贫资金,强化教育扶贫力度。尤其是通过开展“1+N”组团式帮扶,协同对口援建院校、优质高中、兄弟高校等组团式帮扶,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打造全方位教育培训体系等,助力双柏脱贫攻坚。

同时,联动全校参与扶贫。通过搭建“布依绣娘”“院长处长看双柏”品牌文创大赛等活动载体,实现纵向各系统统筹资源,横向各部处院系间互联互通,形成全校各系统、各单位全员参与扶贫的大氛围。通过录取通知书为美丽云南、美丽乡村、美丽中国带货,制作双柏县少数民族文化与南京大学元素相结合的徽章等,厚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情怀,激发广大校友为消费扶贫助力的热情。

立足科技资源优势,探索“3+3工程”高校产业扶贫模式。南京大学围绕科技创新,提出充分考虑高校特点的“3+3工程”产业扶贫模式,建设技术转移中心、科技园、扶贫公司三个平台,凝聚科技专家、投资人、产业公司的三种资源,推动科技合作。如在楚雄设立技术转移分中心,与五家企业就抗癌药物等展开合作;包括“生物驱蚊剂产品”研发生产等10多项科技项目入驻科技园;学校全资子公司对接双柏农户、合作社和小微企业,打造“情系双柏”和“情系滇西”两系列农特产品;引进工业大麻种植与加工建设项目,由生命科学学院朱教授团队提供技术支撑等。

此外,南京大学还凝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先后与中国农业银行、红旅品创公益基金等合作开展公益直播带货,形成校、社、企同心攻坚促发展的良好示范。

未来,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表示:“以前讲‘南大所能’指的是能力,南大有多大力就使多大力;今后讲‘南大所能’应当讲‘能量’,南大擅长什么我们就努力为双柏奉献什么,真正把南大所能、南大所长辐射到双柏去,为乡村振兴作出‘南大贡献’。”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