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道里区西十五道街33号小楼 深藏一段红色过往

哈尔滨党史纪念馆。

人民网哈尔滨4月20日电 (李熙爽)近日,“红色印记——讲述龙江百年党史故事”主题调研采访活动小组来到哈尔滨党史纪念馆。这是位于哈尔滨中央大街南端东侧,道里区西十五道街33号的一栋典雅小楼。纪念馆负责人马天龙介绍,纪念馆的前身是一处红色革命遗址——天马广告社。上世纪30年代,部分党内文艺工作者和爱国青年在这里以笔为剑,用诗文呼唤民族的觉醒。

天马广告社旧址。

哈尔滨党史纪念馆是一栋呈中心对称的三层小楼,各式各样的石膏雕花是外墙最显眼的装饰。有雕刻出的树叶和流苏穗儿,还有一簇簇中式牡丹花,充满古典风情。这种“中西结合”的建筑外观,正是小楼最初的风貌。那时候,在它的阁楼上,有一个叫“天马广告社”的地方,汇聚了金剑啸、萧军、萧红、罗烽、侯小古等历史名人。

哈尔滨党史纪念馆。

如今的小楼,只有外墙保留了当年的样子,内部已改造为党史纪念馆。走入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鲜红的主题雕塑——火红的党旗迎风飘扬,如同正向天空升腾的熊熊火焰。环绕大厅的弧形浮雕墙,分别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的早期传播、左翼文化运动、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艰苦斗争、哈尔滨解放、哈尔滨人民支援解放战争、“一五”时期哈尔滨工业建设的辉煌成就等八个历史场景。中国共产党在哈尔滨的历史,波澜壮阔,曲折动人。纪念馆特意设计了一条红色之路,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哈尔滨人民走过的道路。道路中间镶嵌着六个重要历史印记,包括1923年,东北地区党组织——中共哈尔滨组建立;1946年,哈尔滨成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1949年新中国成立等。通过这条红色之路,我们仿佛能够聆听那些历史的回声,重温往昔的画面。

哈尔滨党史纪念馆的二楼,有一处独立的展区,介绍左翼作家、革命烈士金剑啸。马天龙说,“哈尔滨党史纪念馆依托于哈尔滨红色遗址——天马广告社建立而成,金剑啸就是天马广告社的创办人。”

金剑啸,原名金承载,1910年出生于沈阳。3岁时,他跟随家人迁至哈尔滨。当年,各国文化在哈尔滨交融,让不少哈尔滨人获得了国际视野,其中也包括金剑啸。他尤为欣赏普希金与高尔基的作品,自己也在《晨光报》等文艺副刊上发表诗歌。

原本,金剑啸打算学医,但动荡的时局让他最终决定以笔为剑,与反动当局展开斗争。1930年,金剑啸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这一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由于他积极参加革命,被学校勒令退学。1931年,他转入上海艺术大学教育系,学习绘画,不久成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931年,“白色恐怖”十分严重,金剑啸本想留在上海参加革命活动,但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他最终于8月回到家乡哈尔滨,开展宣传工作。

回到哈尔滨之后,金剑啸在中共哈尔滨市委员会担任西区(道里)区委宣传委员,杨靖宇(当时化名张贯一)任市委书记。他替报纸《满洲红旗》画插图,歌颂抗日斗争事迹,还参加了排演进步话剧的“星星剧团”,利用文艺作品宣传爱国思想。在冯咏秋的家中,他和进步青年办起了文艺沙龙,因为屋外爬满牵牛花,沙龙得名“牵牛坊”。一群爱国青年时常聚在一起,当时的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冯仲云也经常来这里参加活动。

为掩护革命运动,金剑啸创办了“天马广告社”。广告社只是这里对外的“身份”,这里还是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的联络点和活动阵地。马天龙介绍,“作家萧红、侯小古都在天马广告社工作过,曾担任金剑啸的副手。萧红还写过一篇小说《广告副手》,其中就包含了这段经历。”“天马广告社”创建后,业务不断扩大,不仅可以养活金剑啸,还能接济地下党员。《哈尔滨红色遗址》一书介绍,有一次,负责工人运动的张士熊到广告社找金剑啸,他汗流浃背,一张蜡黄的脸,骨瘦如柴。金剑啸赶快为他倒了一杯水,扶他坐下,然后嘱咐了侯小古几句话。不一会儿,侯小古拎着一个大纸包回来了,里面全是好吃的,他笑着对张士熊说:“肚子饿了,快吃吧!”而金剑啸自己,却一边啃着“黑列巴”、喝着白水,一边为画着色。张士熊有点不好意思:“金大哥你就吃这个?”金剑啸幽默地回答:“吃这样的西餐,我都习惯了。”

1932年8月,松花江洪水泛滥,许多灾民无家可归。大水退后,为了救济灾民,金剑啸与朋友们举办了一个赈灾画展,黄吟秋、萧红等人的画作都参展了。

1934年,左翼文化人的作品和活动引起敌人注意。为了保护大家,保存革命力量,金剑啸建议一部分文艺工作者转移。当年5月,萧军、萧红决定离开哈尔滨。马天龙说,“他们离别的前一夜,金剑啸在天马广告社为两人饯行,罗烽、白朗、侯小古等也参加欢送。”大家边吃边谈,难舍难分。席间,金剑啸还为萧军、萧红每人画了一幅油画像,作为分别的纪念。感觉风头不对,大家劝金剑啸一起出走,他执意不肯:“我还有任务,留在这里继续坚持斗争。”1935年5月,由于敌人的政治压迫,“天马广告社”被迫关闭。

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宣教处副处长徐辉介绍,关闭“天马广告社”之后,金剑啸继续战斗。他来到齐齐哈尔,在黑龙江民报社任文艺副刊编辑,继续进行革命文艺宣传活动。他为这个副刊取了一个非常新颖的名字“芜田”,意思是这块宣传阵地原为荒芜的土地,现在要好好开垦。金剑啸积极写作,在“芜田”发表剧本、小说、诗歌等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叙事长诗《兴安岭的风雪》,热情歌颂了东北抗日联军同日本帝国主义斗争的英雄壮举。

1936年,金剑啸返回哈尔滨,接办了本已停刊的《大北新报画刊》。在画刊中,金剑啸把红军比作出山的猛虎,热烈地歌颂了红军的英勇善战。他还在画报上登载了“高尔基突然病危”的消息,受到广大读者的重视,同时也引起了敌人的注意。1936年6月13日下午,日本驻哈总领事馆便衣特务逮捕了金剑啸。

徐辉说,因金剑啸曾在齐齐哈尔《黑龙江民报》工作过,敌人认为他一定是共产党的重要人物,因而在哈尔滨关押一周后,把他押送到齐齐哈尔审讯。在狱中,敌人对他用尽酷刑,但他坚贞不屈,自己承担了全部责任,没有暴露党的关系。

1936年8月15日,金剑啸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金剑啸英勇就义,他的斗争精神人民不会忘记。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哈尔滨为金剑啸、李兆麟、杨靖宇、赵尚志四位英烈铸造铜像。在哈尔滨市清滨公园,金剑啸的雕像久久伫立,凝视着这片他以笔为剑守护过的大地。

图片由哈尔滨党史纪念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