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湾丨湾区潮涌,遇见未来之城

远眺珠江口,一碧万顷,伶仃洋面一片生机蓬勃。
图片
珠江腹地,7000万人在这片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辛勤耕耘。
2019年全国两会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两年过去,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经济总量超11万亿元的大湾区,蕴藏的潜力举世瞩目。人们也愈加关注这片土地将拥有什么样的未来。
图片
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郭骏杰是一位香港青年,十四年前,他抱着开开眼界的心态从台湾来到了佛山顺德工作。如今,他已经是一家年销售规模过百亿企业的中层管理者。
“过去,香港人来顺德最快的方法是坐船,一趟要 4 个小时。”郭俊杰感叹,随着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实现,现在回一趟香港只要一个多小时。
十多年的内地工作生活,让郭骏杰获益良多。大湾区为他提供了更好的医疗环境和发展机会。未来,他计划移居到顺德,并考虑是否把香港的家人也移居过来,让一家人都成为“湾区人”。
像郭骏杰一样的“新湾区人”还有很多,他们被大湾区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群吸引,在这里就业、安家,同时也为大湾区的发展出力。
放眼全球,湾区城市群是一个国家经济效率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在广深港澳四大中心城市的带动下,粤东粤西粤北乃至泛珠三角腹地串珠成链,一个世界级城市群正在加速崛起。
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超过11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生产总值的1/7。其中,广州GDP超2.5万亿元,深圳GDP为2.76万亿元。广州、深圳作为城市群中的“领头雁”,成为经济跨越发展的“双核引擎”。
图片
同时,“9+2”城市群中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个都市圈,也在逐步构建起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城市群发展格局。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也提出了期待——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相关的时间表也很明晰,到2022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2035年,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蓝图中,11个城市有着各自的优势、定位。同时,它们也相互融合,互为补充。
作为四大核心引擎城市,香港、澳门、广州、深圳正在朝着更具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发力。其他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城市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具有竞争力的重要节点城市。
未来,港珠澳大桥将加速港澳优质资源向珠江西岸辐射、广深港高铁让粤港澳大湾区联系更加紧密、深中通道将打通珠三角东部与西部要素流通新动脉……
可以窥见,粤港澳三地,珠三角九座城市将会在一步步深度融合中发生“合聚变”,粤港澳大湾区将向着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迭代。
图片
“轨道上的大湾区”
“横琴的海对面,海对面是澳门;澳门的海对面,海对面是横琴。”
珠江口内,横琴岛犹如一颗明珠,光芒璀璨。澳门与珠海横琴,一水之隔。
20年来,琴澳这一对CP的故事,从一开始的“桥相连关相通”,到如今“硬联通软衔接”,横琴一直在探索与澳门的无缝融合。
今年3月18日,澳门轻轨延伸横琴线项目开工,4年后建成。该线将使澳门与珠海、进而与湾区其他城市互联互通。
横琴与澳门只是一个缩影,粤港澳大湾区的半径正在加速缩短。未来,这个半径还会进一步压缩。
“十四五”开局之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就明确提出,要加快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近期到2025年,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4700公里,全面覆盖大湾区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和广州、深圳等重点都市圈;远期到2035年,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5700公里,覆盖100%县级以上城市。
图片
今年,13个湾区城际铁路和区域干线高铁项目开工。时速160公里的地铁也将很快落户湾区,它是轨道交通里的“新物种”,应用在即将通车的广州地铁18号线上。到时,广州中心城区到南沙的时长只要30分钟左右。
随着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港珠澳大桥、虎门二桥等“超级工程”陆续宣告通车运营,深中通道建设稳步推进。呈蛛网状密布的立体交通体系,将香港、澳门和珠三角九座城市紧密相连。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铁路通车总里程超过2200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超过1200公里。到 2025 年,大湾区高铁里程将达1600公里,远超东京湾区和旧金山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也在加速形成。
图片
2020年,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个港口均迈入亿吨大港行列,广州港、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更是跻身全球前列。未来,还要进一步提升珠三角港口群的国际竞争力。
根据《民航局关于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民航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到2025年基本建成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国际航空枢纽多核驱动,澳门、珠海等机场多点联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水陆空密集织网,软硬件齐头并进,“一小时生活圈”将湾区内的“9+2”共11座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
不远的将来,早上广州叹早茶,下午深圳谈生意,晚上香港看夜景,周末去粤东西北看山观海将成为“湾区人”生活的常态。
图片
中国版的“硅谷”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创新”被提及137次之多,仅次于发展、建设、合作3词。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可见大湾区力争中国版“硅谷”的决心。
20多年前,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中枢,东莞市大岭山镇境内,有一个名不见经传天然水库,是东莞三镇交界的“三不管”地区。
后来,东莞市政府想效仿深圳打造一个全新的科技创新聚落,选中了这里做试验田。松山湖高新区由此而来。
2018年,华为逾3万高新科技人才进驻,相关的上下游企业纷至沓来。
如今,不仅有华为,松山湖已逐渐发展成一个高科技产业中心,能创造近700亿GDP,有“小南山”之称。
松山湖,上演了大湾区创新型经济体建设“草根”逆袭的故事。
在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数字经济技术正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驱动经济发展的引擎越来越多。
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加强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完善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粤澳横琴科技创新极点“两廊两点”架构体系,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便利创新要素跨境流动。
图片
目前,深港、广佛和珠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三个极点,纷纷围绕重大生产力布局。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脊梁,松山湖科学城将与深圳光明科学城串联成广深科技创新轴。
在珠江西岸的南沙科学城,中科院广州明珠科学园一期项目正紧锣密鼓建设中,计划于2022年底前基本建成。
而在距其100公里开外的横琴,总投资约20亿元的横琴先进智能计算平台已完成一期建设,算力达116亿亿次/秒,可以实现跨境光纤互联、资源共享,为逾百家珠澳科技企业、高校和研发机构提供算力服务。
中科院已在广东布局东莞散裂中子源、深圳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站、江门中微子实验站、惠州加速器驱动嬗变系统研究装置、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等多个大科学装置。国际量子研究院、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中国分院等机构纷纷落户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实质推进和落地项目达138个。
……
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呼之欲出,“科创之湾”已经初具雏形。
图片
去年,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首次将广州与深圳、香港组合,形成“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排名全球第2位,仅次于东京—横滨。
未来5年,粤港澳大湾区将与北京、上海一道,形成三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从南到北串成一线,成为辐射带动全国科技发展和自立自强的骨干支撑。
大湾区未来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全球的目光汇聚在环珠江口,无数人期待,粤港澳大湾区创造一个无限可能的未来。
现代快报记者 陈彦琳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