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史话】龙泉古刹龙泉水 带裹金棺震世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三十——太山龙泉寺
太山龙泉寺,位于晋源区太山之颠。在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风峪沟内,景区三面环山、南面带水,占地面积约360万平方米,绿植覆盖率达70%。太山龙泉寺南距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5公里,北接蒙山大佛3公里,东距晋阳古城城池遗址3公里,是晋阳古城宗教祭祀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史料记载,北都晋阳“大寺15所,大禅10所,小院百余,僧尼2万余人”,可见当时佛教的兴盛。据清道光年间《太原县志》记载,太山龙泉寺建成于唐睿宗李旦景云元年(710年),在金、元两朝毁于火灾。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在原址重建。龙泉寺因为有八角亭观音堂内精美的悬塑而声名远播。唐代塔基地宫及舍利宝函的发现,更使这座千年古刹蜚声海内外。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太山,意为高大的山,山脉又形似一个“太”字,因此而得名。太山之名,始见于南朝沈约所著的《宋书》中所载“王懿,字仲德,太原祁人……积年,仲德欲南归,乃奔太山,辽遣骑追之急,夜行,忽有炬火前导,仲德随之,行百许里,乃免”。相传,北汉时有山民“石敢当”以勇敢闻名于世,就连他居住的山也跟着出了名,太山之名便取之“太山(泰山)石敢当”的谐音。
图片
据史料记载,龙泉寺始建初为道教昊天祠,五百多年后毁于金元战火,直到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重建后,名字也改成了“太山寺”。后当地天旱无雨,地方官和百姓们到此求雨,发现汩汩而流的泉水,认为是求雨有应,龙王赐泉,于是冠以太山寺“龙泉”之雅号,在泉水上修建龙王庙,并雕石龙,令泉从龙嘴中出。明嘉靖《太原县志》中有“太山有龙池”记载,为太山寺别名由来之史证。
图片
图片
太山龙泉寺,顺山势而建,高低错落有致,殿堂楼阁,自成格局。古语道:三面环山南留口,神仙也想往里走。龙泉寺就坐落在这样一处自然天成,三面环山,南面带水的风水宝地,在峰峦环抱松柏掩映之中。太山龙泉寺繁盛时期共分为上、中、下三寺。现留存的下寺部分建筑多为明清时代建筑。下寺院建筑格局规整,牌楼、山门、戏台、中门、钟鼓楼、三大士殿、佛祖阁、厢房、耳房、观音堂、文殊殿、普贤殿沿中轴线对称排列。还有迎客松、唐碑、唐槐、唐华严经幢、龙松、莲花宝洞、皇姑洞、龙神祠、龙泉、龙潭、龙柏、老虎洞、塔林、象柏、李存孝墓(市保)等。2014年启动太山龙泉寺修复工程,2019年正式完工。复建了唐代舍利塔、东坪新寺(也叫上院)和望都阁等项目。东坪新寺建筑格局宏大规整,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东西两侧有观音殿和地藏殿,南北寮房。西坪塔林在下院西北各200米的僻幽之处,现存有龙泉寺历代高僧主持灵塔10座。其造型古朴,雕工细腻,时代特征明晰。寺内外现存古树20余株,据专家推测,这些古树都有几百年以上的树龄。进入太山龙泉寺大小景点约40余处下面一一介绍。
图片
千佛寺,一进院落布局,南北48.6米,东西33.42米,占地面积1624.21平方米。中线上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两侧为钟鼓楼、耳殿、配殿。除大雄宝殿为搬迁修复的明代建筑外,其余均为新建。太山牌楼是太山景区的标志建筑,跨过沙河桥,太山脚下矗立着一座气势恢宏的双排柱重檐歇山顶牌楼。坊额书“古刹龙泉”,通过此牌楼便进入太山景区。
图片
图片
李存孝墓,牌楼西侧有一座李存孝墓。李存孝(867--894年),代州飞狐(山西省灵丘县),突厥族沙陀部落人,原名安敬思,唐末著名猛将,人称飞虎将军。武艺非凡,勇猛过人,成为晋王李克用麾下的骁将、义子,人称“十三太保”。古人云:王不过霸,将不过李。“霸”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李”指的就是李存孝。《旧五代史》评价其:“存孝每临大敌……挺身陷阵,万人辟易,盖古张辽甘宁之比也。”据文献记载:“墓前原立有‘大唐李将军存孝墓’石碑,碑文中有将军‘侠骨流芳’的字样。“
图片
天王殿,沿盘曲折的石阶步道上行,不到3分钟的山路,即可行至山门。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悬山顶建筑,里面有四大天王塑像。四大天王身材魁梧,表情威严,手中各执法器,立于次间的两侧。表示着佛门“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伟大情怀和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慈悲心愿。
环翠亭,沿山门上行,在山腰间建有一座卷棚顶式小亭,站在亭中环望四周,满目苍翠,名曰“环翠亭”,游人可在此小憩。沿步道继续上行,陡垂的青石台阶掩映在穹柏、溪瀑与晨雾之间,如入仙境之天梯。透过薄雾,一座古刹隐现于眼前。
图片
图片
图片
弥陀殿,穿晨雾攀石阶,来到一处宽阔平台。平台上建有一座二层歇山顶式建筑。一层为面阔三间的石券窑洞,一明两暗。二层为新建仿唐木结构的弥勒殿。据考证,该处原为戏台基址,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为唱戏酬神所建,日本学者水野清一于1940年来太山考查时新乐台还曾存在,后来被战争所毁。弥勒殿院内东西两侧为文殊殿和普贤殿,殿内供奉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并绘制唐代风格壁画。院内的一株古松高大挺拔,郁郁葱葱,这就是太山迎客松,它以数百年的沧桑欢迎每一位游山赏翠的文人墨客。
中门和钟鼓楼,弥陀殿以北正对中门,中门建于清乾隆元年,悬山顶式,门额书“山林古刹”,字体苍劲有力,为捐资重建中门之人--崔熠等所立。经中门行至红墙围拢中的正院。正院由主殿、厢房及钟鼓楼构成。钟鼓楼悬山顶式,位于中门两侧,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重修,钟楼内现存古钟一口。每逢重大节日,钟鼓齐鸣,铮铮钟声伴着隆隆鼓乐回荡在山谷之间。
图片
唐碑,正院建筑布局紧凑灵巧,院内存有历代碑碣数通。其中,东北隅立有唐碑1通,据传为唐景云二年所立。碑通高6米,碑首盘螭,六螭交错,刀法洗炼明快,气质淳朴,雕圭型碑额,碑体浑厚,下乘赑屃(赑屃(bixi)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为龙生九子第六子)。这块唐碑是目前全国发现的继陕西乾陵武则天无字碑、西安碑林唐玄宗孝敬碑之后的唐代又一大碑。现今该碑地上部分存3.8米、地下掩埋2.2米,应为原寺庙塌毁后所埋没,碑文历经1300多年岁月洗礼已无从辩识。因其规制奇特,饱经沧桑,足以见证龙泉寺时代之久远、规模之宏大、地位之崇高。据民间传说,原碑文记载着龙泉寺的故事。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受到多方反对和阻挠。为了巩固帝位,大力推崇佛教。在晋阳城西风峪沟内太山建设龙泉寺,并迎取佛祖舍利,配置石椁、木椁以及精美的鎏金铜棺、银棺、金棺等五重棺椁,造塔供养。由于规模浩大施工费时及武则天的去世,直至景云元年(710年)龙泉寺才全部完工。
图片
唐华严经幢,正院西北隅与唐碑对称的位置上,矗立着一个高64厘米的八角形经幢,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华严经幢之一。幢文上首题“大方广华严经之幢”,末署“门人比丘□照书,文德元年九月”。文德元年(888年)是唐僖宗(唐僖宗 李儇xuan 是唐朝除武则天之外的第18位皇帝,是唐玄宗之后又一位避难逃往四川的皇帝。)的最后一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它是1998年工作人员在后山勘察时无意间发现并保护下来的。1940年12月,日本人日比野和水野清一夫妇登临太山。在其后所著《山西古迹志》中记载到“虽然经幢上部已经缺失,但残高仍有一米左右。经幢上的石笠雕着丰盈的莲花,下面的方趺上雕着羽翼反转的怪兽。幢身为八角形,高64厘米,显得比较短矮一些”。现存经幢与此记载相吻合,证实此经幢为太山龙泉寺遗物。
图片
主殿和佛祖阁,沿台阶上去便是主殿,主殿为仿明二层楼阁式建筑,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历代多有修葺。主殿为大雄宝殿,殿内供奉三世佛,分别供奉释迦摩尼、阿弥陀佛 药师佛,两边塑像共180尊,左右两边各90尊,均为泥塑。大殿两侧建窑洞式平顶禅房各一间,东西厢房为窑洞式平顶建筑。主殿二楼为佛祖阁,佛祖阁供旃檀佛立像,山墙及后墙仿崇善寺明代藏画,绘制《八相成道》壁画。主殿前的一株古松,犹如一条巨龙,蜿蜒曲折,直冲云霄,称“飞龙松”。殿前台阶下两侧,各有槐树一株,东侧一株根系在唐碑基座赑屃(bixi)之下,推断应为唐槐,虽遭雷劈劫难,但依然枝繁叶茂。佛祖阁顶山崖有一小洞,曰皇姑洞。据碑文记载:“至祐之年,皇姑静息于山巅之洞。”皇姑,传说为北汉宗室之女,因少主继恩(北汉第三个皇帝)被害而遁入空门。
图片
观音堂(八角亭),是龙泉寺的精华所在。绕行佛祖阁至后院,平台开阔,周边砌十字花栏矮墙,中间并列着3座砖木结构的建筑,分别是观音、文殊、普贤3殿,据记载为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所建。正中观音堂,俗称八角亭,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建筑,八角形的团殿,建筑结构奇巧玲珑。堂内保存有佛教造像和悬塑共79尊,内容丰富,集天王殿、观音殿、罗汉堂、三圣殿所表现的题材于一堂。其建筑为八角攒尖八卦悬顶式,体量宏大。殿顶饰黄色雕花琉璃脊,青琉璃瓦覆盖,堂檐深邃,斗拱着五彩,建筑结构精致。殿中宽阔,正面靠墙塑西方三圣,背墙则为佛国人物、殿宇、山水、花草等悬塑。阁中央六角莲花台上端坐着观世音菩萨,善财童子与龙女凌空侍奉左右,两旁十八罗汉面对菩萨。东西两侧墙壁上悬塑着各路神仙会聚海波之上。阁门两侧为四大天王神像护法。整个堂内雕梁画栋,悬塑构思独具匠心,塑像层次分明,塑工冼炼,色泽纯朴,人物洒脱,衣饰灵动,精美绝伦,极富明代造像俏丽俊秀的风格,距今480余年依然完美鲜亮,堪称建筑和雕塑浑然一体的佳作,是太原唯一保存有明代悬塑的佛教胜地。观音堂东西两侧为文殊殿和普贤殿,为硬山顶式建筑。殿内分别供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均为明代所塑。
图片
莲花宝洞,在观音堂后有一石筑小洞,叫莲花宝洞,洞额题有:“隆庆二年(1568年)五月吉日造 莲花宝洞”。据碑文记载:“太原居士王公讳化者与室人郭氏咸有其善德”。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捐家资五十余两建观音堂。“后人造石洞于殿后,设郭氏之遗像”以资纪念。莲花宝洞分内外两间,内间洞门低矮、空间狭小,据说曾为僧人闭关修行之所。
图片
老虎洞,在观音堂后100米接近山顶苍翠之地,有一个两米见方的石洞,因巨石形似老虎,故名老虎洞。洞内遗存有彩饰雕刻,周围发现唐代建筑遗构,推断为唐代佛殿遗迹,疑为中寺遗址。
图片
舍利塔(地宫)及五重棺椁,在寺东50米处,是唐代佛塔的重建工程,2008年5月8日(农历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圣诞日,也是令全国考古界震惊的日子,成为太原当时最大的新闻。埋葬于太山龙泉寺唐代佛塔地宫内沉寂千年的金棺银椁被发现。这处建筑遗存是一座佛塔的遗址,塔基上部已完全损毁,仅残留一块呈长方形的塔基。塔基中部下方,是用砂石筑砌的大约1平方米的地宫,由过道、石门和地宫主体组成。石门两侧各有一尊浮雕力士像,微向前倾,上身赤裸,下身着羊肠大裙,动作夸张,神情威猛,为唐代石雕之精品。经过发掘,六边形的地宫内出土了一座长约58厘米的石函。发掘时,地宫墓道两侧均有彩色壁画,由于见光氧化不几日壁画脱落,只余下些许剥落的颜色。根据地宫规格推测,佛塔大约应该有10米高,考古挖掘后,并没有发现佛塔的其余残余部分。
图片
宝函共分石函、木椁、鎏金铜棺、银棺、金棺五重,为典型的唐代佛舍利瘗埋形制,其精美的金银细工展现了盛唐高超的工艺技巧。五重棺椁中,石函为砂石质,呈长方体,长约58厘米,宽约46厘米,高约60厘米,由函盖、函身扣合而成,遍刻供养人姓名。石函铭文中有一特殊字“忠”(发音同臣,意为只忠于一个人)。“忠”为武周时期所造的19字之一(武则天造字,都是把原来已有字的字形加以改变,但在武则天看来则是夸耀她的高明、伟大、博学、睿智,表达她皇统万年,长治久安心愿的一种手段)而所造之字也只在武则天在位时使用。石刻中还显示有众多“女、娘、婆”等女性供养人名字,且位于主要位置,与武周时期女性地位崇高相符。由此推断舍利宝函制作、瘗埋及地宫的建造年代应为武周时期(690--705年)。石函右下侧出现有“云麾将军行左卫亲府中郎检校安西大都护上柱国渔阳郡开国公田杨名□妻”,田杨名在《旧唐书》、《新唐书》中均有记载,是武周时期的安西都护,政绩卓著。从田杨名这样位高权重人物的出现分析,石函应为盛唐时期文物,塔基应该是建于唐武周至睿宗时期(684—761年)。根据田杨名姓名所在石函非主要位置的情况推断,在其上方所刻供养人应该为皇亲国戚及达官显贵。
图片
木椁在清理后发现四周镶嵌佛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及铺首衔环等鎏金铜饰。鎏金铜椁长约21厘米、宽约10.5厘米、高约13厘米,但非常精致。坐在雕琢精美鎏金铜质须弥座上,前档亦錾有尖顶弧形门,门楣门框饰以连珠,门上镶有三排十八个门钉、一对门环,门上方镶嵌朱雀,门两侧立有两弟子像,后档上方镶嵌玄武,下方镶嵌佛足。铜棺左右两侧镶嵌青龙、白虎,棺盖两边各有两个铺首衔环。这些铜椁壁上镶嵌的图案,都是用大约0.2毫米厚的铜片镶嵌上去的。银棺最为精美,长约13厘米,宽约6厘米,高约7厘米,镶嵌有珍珠、各色宝石百余颗,下有须弥座,四面同木椁、鎏金铜棺一样镶嵌佛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及铺首衔环等饰品,前档尖顶弧形门,门框饰以连珠,门上镶有三排十二个门钉、一对门环,门前立有一只仙鹤和两个悲戚仪态的菩萨。银棺内安放着素面金棺,长约8厘米,宽约4.5厘米,高约3厘米,用一条红色绸带捆扎,打有蝴蝶结。金光灿灿,非常精美,当时推测,金棺中供奉着佛教神圣的佛祖舍利。
图片
金棺银椁出土后,专家们曾与西安法门寺发现的佛舍利资料相比,太原龙泉寺石函从外形、纹饰以及两函三棺(石函、木函、铜椁、银椁和金棺)的放置顺序,都与陕西法门寺的佛指舍利极为相似,因此,专家推断金棺内存放着佛舍利。 从金棺银椁出土的那天起,保护工作就从没有停止。为此,国家文物局三次派出专家组现场考察龙泉寺金棺保护,山西省太原市文物部门先后请国内及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十多位顶级专家,并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合作,解决如何打开金棺并如何保护的问题。
图片
如今,金棺已经打开,23粒佛舍利自珍藏在两层编织精美的麻质锦囊内取出。从1000多年前的盛唐到当代盛世,这些宝贝历久弥新,向后人展示着各种文化的融合,印证着太原独特的文化基因和辉煌文明。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太原市文物局联合太原广播电视台推出五集系列专题片《古城·古藏》,其中《盛世重光》,揭晓了太山唐代佛塔地宫里的秘密。金棺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23粒佛舍利熠熠发光,述说着太原一段过往岁月的辉煌。
图片
龙神祠,舍利塔东行数十步就是龙神祠,又称龙王庙,为平顶券窑式建筑。建筑依山而建,共三间,悬山顶式前檐,内供奉龙王像。据碑文记载:“寺东数十步为龙神祠,祠前有方潭,深广不盈丈,而清冷黕黯,如有神龙窟宅,其中邑人祈请雨泽往往有验。岁壬子夏四月,时颇苦旱,邑侯罗公闻其神,率诸绅士步行虔祷,越日而甘霖大沛”。当地百姓一直延续着在此祈祷龙王降雨的习俗。祠前泉水经石雕龙头汩汩流入潭中,清冽幽深,甘纯甜美,称龙潭。相传此泉很早就有,李世民起兵前曾在此饮马。龙泉右侧滋养有一株千年古柏,枝叶繁茂,苍翠欲滴,名曰龙柏。龙泉左侧有一株古柏长得像凤尾,与龙柏遥相呼应,被人们称为凤柏。
图片
铜亭(龙泉亭)和铜台(佛乐台),沿龙神祠往东数十米,可见一铜亭,又称龙泉亭。亭子是依据敦煌壁画中的亭子式样复建的,是供游人休憩、纳凉、赏景的地方。传说,武则天与李世民登临望都峰时,曾在此休憩,在这里能听到龙神祠下,时而潺潺流水,时而叮咚叮咚的泉水之声,这也许是后人将铜亭称为龙泉亭之故吧。此时的武则天,听着泉水之声,赏着太山风景,或许便对龙泉旁的一块宝地已经心中有数,以至数年后建起了佛祖舍利塔,留给后人无限遐想。沿着铜亭再上行为铜台,又名佛乐台,武则天曾在此赏乐,并以弥勒佛转世自诩,后称佛乐台。
图片
上院,沿着龙泉亭向东,徒步石阶,山路上行约150余米,即达上院。上院由北向南建有藏经楼、大雄宝殿、东西配殿、天王殿。藏经楼为仿唐风格二层单檐歇山顶砖木结构建筑,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建筑面积约642平方米,一层放置盛唐风格卢舍那佛造像,卢舍那佛结说法印。佛左右置迦叶、阿难二弟子。据佛经,此二弟子,为释迦佛所述佛经最早的集结者和弘传者。内壁绘制以《华严经变》、《七处九会》为主要内容的壁画。二层藏经楼所藏佛经,均与此三尊像直接相关。大雄宝殿为仿唐风格单檐庑殿顶砖木结枃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椽,面积约65平方米,内部放置盛唐风格木雕三世佛阿弥陀佛、释伽佛、弥勒佛及2尊协侍菩萨造像,内壁绘制以《十六罗汉》《协仕菩萨、天王》《观音经变》为主要内容的壁画。
图片
东配殿居大雄宝殿左侧上首, 殿内置“普贤三尊”,即乘象普贤及驭象童子、善财。内壁绘制《普贤赴会》、《普贤经变》、《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殿内主像普贤菩萨,与藏经楼内主像卢舍那佛、西配殿内主像文殊菩萨形成“华严三圣”。西配殿居大雄宝殿右侧下首,殿内置“文殊三尊”,即骑狮文殊及飘狮奴、善财。内壁绘制《文殊赴会》、《文殊经变》、《陀罗尼经变》。殿内主像文殊菩萨,与大雄宝殿内主像卢舍那佛、东配殿内主像普贤菩萨形成“华严三圣”。(文殊既坐青莲,又骑青狮,为密宗金刚、胎藏并融造像。西配殿,属于密宗胎藏界曼荼罗的“华严三圣”配置方式。)
图片
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建筑,内供奉有四大天王塑像。四大天王身材魁梧,表情威严,手中各执法器,立于次间的两侧。表示着佛门“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伟大情怀和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慈悲心愿。
图片
望都阁,沿上院向东,约一百米山坡上为望都阁,此地位太山最高处。望都阁内一层置弥勒佛像,二层置弥勒菩萨像,形成“上下生弥勒”组合造像。唐代,弥勒“上生信仰”在上、中、下层社会均颇为流行;弥勒下生信仰,则主要在朝廷及上层社会流行。一层所置弥勒佛像,为“下生弥勒”像,是释迦涅槃五十六亿万年后,弥勒于龙华树下成佛,为众说法的像,属“弥勒下生信仰”。所置弥勒佛像,坐姿作“垂足倚坐”式,结说法印,此为盛唐流行样式;但面相,世传此相依武则天面相而造。所谓“佛及诸王,并称世主”。弥勒阁二层所置弥勒菩萨像,著菩萨冠及天衣、璎珞,为“交脚倚坐”式。这种坐姿,唐代沿袭北朝风格特征。唐玄奘弥勒净土及信仰十分推重二层所置弥勒菩萨像,是指在娑婆世界中,弥勒作为菩萨,在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引渡众生之像,属“弥勒上生信仰”。
图片
望都峰,望都阁所在的山峰的名曰望都峰,青翠高耸。海拨1100多米,天高云淡之际登上望都阁,极目远望,太原新城、晋阳古城一览无余。相传,武则天曾登临欲观北都晋阳之景,却因峰不够高无法一览晋阳全貌,急切之间忽觉脚下山峰冉冉升高,晋阳全城尽收入目,原来是高祖皇帝显灵,遂有其名。武则天十分赞赏太山这块风水宝地,表示将来要在此兴建佛寺,这便是建太山之由来。
图片
太山景区松柏茂盛,灌木葱葱,红叶烂漫,百鸟争鸣,山寺深藏,古树参天,苍翠欲滴,溪泉叮咚,幽静雅致,环境宜人。春天--漫山遍野的桃花、杏花、梨花、丁香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尤以雨后的黄栌花最有特色,玲珑剔透,精美绝伦。夏季--放眼望去,满山翠绿,郁郁葱葱,鸟语花香,蝶舞翩翩。秋日--红叶点缀在松柏丛中,五彩缤纷,色彩斑斓,层层叠叠,美如仙境。寒冬时节--雪花飞舞,银装素裹,更显龙泉古寺纯洁圣地。正可谓“冬迎瑞雪,秋着红妆,夏春苍翠,花溢芬芳。”同时太山景区为打造文化,推出太山“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太山省城文人墨客来往不断,弹琴下棋,吟诗作画,弄香品茶。省城著名诗人时新描写了太山十景,即望都夕照,宝塔晨羲,龙泉古寺,将军高冢,唐碑神韵,宝刹书声,山径幽深,风峪玉带,青松挂雪,翠岭红叶等。太山不仅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宝藏,而且优美的自然风光也令人心旷神怡,实为太原域内不可多得的一处名胜宝地,近年来已经成为省内外乃至海内外游客的游览胜地。
图片
图片
太山十景
时新
望都夕照
蔼蔼飞霞晚照迷,望都峰外晋源西。
寒泉未歇林花静,游客将归山鸟啼。
高阁千寻趋日近,清汾一线与云齐。
夕阳红胜相思豆,遍染晴天绘彩霓。
宝塔晨曦
高塔巍巍聚紫气,茫茫瑞霭掩晨曦。
菩萨定慧波罗蜜,心佛相因舍利时。
缘起性空灵境在,无常身色涅槃期。
慈悲遗骨凝真法,犹颂千年不灭枝。
龙泉古寺
秋叶重重复翠微,龙泉岭上旅人稀。
闲寻古寺客初到,轻叩重门僧未归。
花落多因霜降早,云生只为雨临扉。
休谈人世悲欢事,最忆钟声催祫衣。
将军高冢
英雄唯有李沙陀,西楚霸王无奈何。
绝帽挺身陷铁阵,櫜弓重铠舞金戈。
腾龙骁骑风云在,飞虎将军涕泪多。
萧瑟秋风山下路,谁人还唱百年歌。
唐碑神韵
人世悠悠代谢间,垂衣刻镂后坤前。
一通残石半消失,三丈雄文俱泯湮。
过隙白驹朝菌命,长流绿水蟪蛄天。
兴怀俯仰随情起,感慨沧桑谁比肩。
宝刹书声
松摇鸟寂禅声静,云淡风轻院自深。
香燃无形烟袅袅,花开不语柏森森。
莺啼词社乡音重,露湿砚池书剑沉。
健步相期登逺峤,寻诗醉酒发长吟。
山径幽深
清溪一路细吟来,斜过寒岩洗锦苔。
古蔓青藤横怪石,柔枝仄径拂游腮。
白云寂寞随风到,绿叶葱笼待蕊开。
只为青山多气象,新松原是有心栽。
风峪玉带
驱车长路店头关,风峪沙滩一望闲。
河上谁人飘玉带,云中是我读书山。
游人摄影雕栏下,村叟吟歌落照间。
回首空余西岭暮,清流东去水潺潺。
青松挂雪
碧玉龙根翡翠林,枝头多少度金针。
初逢騒客酒杯浅,遥见太山冰沍深。
岭上唯存少壮志,雪中不屈岁寒心。
临风一啸且归去,满目扶疏弄素琴。
翠岭红叶
满目氲氤红胜火,秋天如洗染彤云。
相期绿叶变新色,喜见青山绘彩文。
深涧微风传远磬,云根逝水入清汾。
诗朋携手斑烂处,未饮一杯情已醺。
时新,山西省清徐县人,1946年生。曾任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秘书长。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帖。2006年3月退休。现为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山西诗词学会顾问。《太山词刊》主编;出版有《序_量的存在方式》、《晋阳诗踪》、《文源集》、《柳溪集》、《汾水词》等。
赞太山龙泉寺
若水
风峪沟深景最佳,拾阶绕顶鸟鸣喳。
隅边秋卉随风艳,院内唐碑映旖霞。
清冽龙泉飞素练,金棺面世刻瑞花。
龙蒙远眺云缥缈,(注1)满目山林着彩纱。
(注1 远处的蒙山和龙山)
孟恭才,笔名若水,中国影视戏剧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中长篇小说《日蚀》《爱的幽灵》《唐碑遗恨》,影视戏剧《一代廉吏于成龙》《千秋太原》《花香如兰》《神剑将军》《家有老母》戏剧《龙兴晋阳》民族歌剧《三把锁》等。
原创作者:碧涧流泉
来源:太原市太山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