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院的特色藏品——巴蜀青铜器

博古致知:透史明理,透物见人
图片
四川博物院始建于1941年,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在全国公共博物馆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川博物院现有院藏文物26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5万余件。
那么,四川博物院都有哪些堪称国宝的巴蜀青铜器?您对此了解多少?
战国铜削
长23.7厘米,刃最宽6.4厘米
弧形刀刃,短柄。
器身阴刻巴蜀图语。
1980年四川新都马家乡出土。
图片
战国铜削
战国铜盘
直径41厘米,高4厘米
圆形,直口,沿微卷。
成都羊子山172号墓出土。
图片
战国铜盘
战国铜钫(fāng)
通高40厘米,腹径22厘米
覆斗形盖,直口,束颈,鼓腹,圈足。
盖上有四鸟形耳饰,腹部有一对铺首衔环。
成都羊子山172号墓出土。
图片
战国铜钫(fāng)
战国填漆云纹铜方壶
口径15.3厘米,底径19.5厘米,高50.6厘米
壶直口,长颈,溜肩,鼓腹,圈足。
肩部两侧对置兽面衔环双耳。
壶身错银,通身饰云水纹和卷云纹。
圈足饰嵌银水波纹。
1972年涪陵小田溪出土。
图片
战国填漆云纹铜方壶
填漆,是在漆器上做出凹下去的花纹,把不同色漆填进去,干后磨平。此器物先錾刻各种纹样,再用银镶嵌,后将漆填入凹面打磨平滑。两种工艺的结合使嵌错纹饰更为突显,装饰效果强烈。此外,漆在实际功用上,也是一种金属防锈涂料。
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
口径13.2厘米,高40.3厘米
侈口,溜肩,鼓腹、圈足。
肩部有对称兽面衔环双耳。
1965年成都市百花潭中学出土。
图片
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
通体用金银嵌错出丰富多彩的图像,画面分四层:
第一层,习射和采桑。
第二层,宴乐战舞(四川流行的巴渝舞)和弋射、习射。
第三层,水陆攻战,左为步战仰攻,右为水陆战争。
第四层,狩猎和双兽桃形图案。圈足饰菱形纹和四瓣纹。
该壶通体遍布图案,内容丰富多彩,生动地反映了2300多年前战国时期巴蜀大地上生产、生活、军事、礼俗的多个生活场面。
战国兽面纹铜戈
长29.4厘米,厚1厘米
呈三角形,无胡,援身两面近栏处饰有兽面纹,中间有一圆穿,援末有二穿,内上有一菱形穿,穿后有纹饰。
援身阴刻巴蜀文图语,通体有虎斑纹。
1980年四川新都马家乡出土。
图片
战国兽面纹铜戈
战国三角纹分体铜甗(yǎn)
口径33.2厘米,高49.7厘米
甗(yǎn),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由上甑(zèng)下鬲(lì)组成。上部分的甑口微敛,束颈,腹微鼓,底部为箅子,有一环形双耳。肩腹部饰有三角纹、雷纹。下部分鬲撇口,束颈、溜肩、鼓腹,三兽足,素面。甗(yǎn),类似于今天的蒸锅。
1980年四川新都马家公社木槨墓出土。
图片
战国三角纹分体铜甗(yǎn)
战国曲头铜斤
长23.1厘米,刃宽2.4厘米
刃前端弯曲,长方形銎。
器身阴刻巴蜀图语。
1980年四川新都马家乡出土。
图片
战国曲头铜斤
战国曲柄铜匕
长24.4厘米,宽4.4厘米
匕,青铜挹(yì)食器,如现在的羹匙。
1980年四川新都马家乡出土。
图片
战国曲柄铜匕
战国蟠(pán)螭(chī)纹铜鉴
口径38.1厘米,高20.3厘米
鉴,大型盛水器,也可使人照面。
1980年四川新都马家公社木槨墓出土。
图片
战国蟠(pán)螭(chī)纹铜鉴
战国木柄铜锯
通长44厘米,宽6厘米,高1.1厘米
铜锯呈长方形,锯齿形刃。
铜锯嵌在长方形木柄上。
1980年四川新都马乡出土。
图片
战国木柄铜锯
战国虎纹铜戈
长25.2厘米,宽13.6厘米,高2.4厘米
长援中胡,长方形内。
戈的一面浮铸一椎髻、腰悬宝刀之人。另一面阴刻巴蜀文图语。
1972年四川郫县独柏树出土。
图片
战国虎纹铜戈
战国凤鸟纹铜鼎
口径29厘米,高28.5厘米
子母口,口微敛,溜肩,垂腹,有盖。盖面有桥形带环钮,三条凸弦纹将整个盖面纹饰分为四层,从钮到盖沿分别为辫索纹、云雷纹和两圈凤纹。
1980年四川新都马家公社木槨墓出土。
图片
战国凤鸟纹铜鼎
战国带鞘(qiào)铜双剑
鞘(qiào)长29.2厘米,鞘(qiào)宽12.6厘米
此双鞘(qiào)呈袋形,附双耳。中以凹槽分为左右剑室。鞘(qiào)正面铸有类似蟠螭和卷云形花纹。
1973年成都中医学院战国墓出土。
图片
战国带鞘(qiào)铜双剑
战国带盖铜鍪(móu)
口径8.9厘米,高13.4厘米
敞口,束颈,鼓腹,圜底。通体素面,肩饰辫索纹环形单耳,一环链与盖相连。
钮旁阴刻一蜘蛛状纹,近盖边饰一周回纹与连珠纹组成的图案,并间刻一组巴蜀符号。
1964年成都市百花潭中学出土。
图片
战国带盖铜鍪(móu)
西周羊首兽面纹铜罍(léi)
通高50.7厘米,腹径23.9 厘米
有盖,直口,束颈,鼓腹,圈足。
1959年四川彭县竹瓦街出土。
图片
西周羊首兽面纹铜罍(léi)
盖饰立体昂首蟠(pán)龙,角上出枝杈,形似十字,前足踞于盖顶,盘尾为盖。肩上浮雕身鼻卷曲的夔(kuí)龙,口下有小夔(kuí)纹,尾后有鸟纹。肩两侧一对兽首衔环耳,双耳间饰羊首。肩、腹以宽弦纹带分割,腹饰大口巨目的兽面纹,下腹一侧有兽首鋬。圈足平雕两队夔(kuí)纹。通身以细云纹填地。
商牧正父己铜觯(zhì)
长口径11.7厘米,短口径9.9厘米,高15.8厘米
侈口,束颈,鼓腹,高圈足。颈、腹、上圈足处各饰一周变体夔(kuí)纹带。内底有铭文“牧正父己”四字。
1959年四川彭县竹瓦街出土。
图片
商牧正父己铜觯(zhì)
西周象首耳卷体夔(kuí)纹铜罍(léi)
通高74厘米,口径22.4厘米
有盖,直口,方唇,双耳,圈足。
1980年四川彭县竹瓦窖藏出土。
图片
西周象首耳卷体夔(kuí)纹铜罍(léi)
自颈部至圈足以扉棱将器体分为四组相同的纹饰,每组纹饰分上、中、下三段;肩上中间为一蟠龙,两边间以夔(kuí)纹;腹部为卷耳大眼之夔(kuí)龙,通体以云雷纹为地。
该罍(léi)主体突出,布局对称,构成瑰丽繁缛的图案,颇为生动。扉棱是青铜器上常见的一种装饰,一般为凸出的条状,将器物上连续的图案分割开来。它实际上是范铸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