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人民胜利渠:拉开黄河下游引黄序幕

人民胜利渠渠首闸

□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李岩实习生赵丰晖文图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工程,起始于武陟县嘉应观乡的人民胜利渠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一样,在新中国水利史上,浓墨重彩。

人民胜利渠建成后,拉开了黄河下游临黄地区大规模开发利用黄河水沙资源、发展引黄灌溉的序幕,使临黄地区水生态环境和农耕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意义深远。

拉开黄河下游引黄序幕,毛主席曾视察

清明时节,万物勃发。位于嘉应观乡黄河滩区的人民胜利渠渠首闸处,苍松翠柏,鸟语花香。外表古朴、历久弥新的“人民胜利渠渠首闸”下,黄河水“哗哗”地奔向远方。

已是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胜利渠渠首,除了渠首闸,最引人注目的建筑,当数毛泽东主席视察人民胜利渠纪念馆。

毛主席于1952年10月31日在此视察、开会、休息时的相关用品和陈设,保存如初。包括毛主席塑像、毛主席视察时的照片,以及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实物展示,仿佛让人回到了六七十年前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的视察和题词,更让人民胜利渠价值凸显。

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管理局渠首分局办公室工作人员杜学森介绍,人民胜利渠的建成,拉开了黄河下游临黄地区大规模开发利用黄河水沙资源、发展引黄灌溉的序幕,使临黄地区水生态环境和农耕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并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连片自流灌溉区,彻底改变了中国农业生产布局。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自流灌溉工程,通水近70年来,人民胜利渠灌区的干部群众将灌区内原有的10万多亩盐碱地全部改造成为良田,功不可没,新中国治黄初战告捷。

干渠一年建成,黄河下游河水福泽一方

漫步在人民胜利渠渠首,听着哗哗的黄河水奔流声,伴着正在整修、提升的施工声音,不由自主会让人回想起这个老水利工程当年建设的峥嵘岁月。

在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管理局渠首分局党支部书记余祥海看来,人民胜利渠之所以被命名为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种开天辟地的精神。

余祥海讲,新中国成立之前,黄河下游决口泛滥高达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洪水退去后,面积广大的黄泛区黄沙漫漫,面临严重荒漠化威胁,而在背河洼地,因堤防渗漏、地下水位抬升等,土壤盐碱化十分严重。

1951年3月,经周恩来总理亲批,渠首位于黄河桃花峪下游武陟县嘉应观乡秦厂大坝,延伸至新乡市区汇入卫河,全程53公里的引黄灌溉济卫工程正式开工。在资金、技术、机械等都极为匮乏的年代,短短一年之后,引黄灌溉济卫一期工程胜利竣工,并于1952年4月12日成功开闸放水!也正是从这一天起,该工程有了一个新的响亮的名字——人民胜利渠。

目前,人民胜利渠共有总干、干、支等五级固定灌溉渠道,其中支渠以上渠道120条,长810千米。排水系统以卫河为总承泄区,由四级河沟组成,形成了科学的灌排体系。

打破外国人断言,显现民族精神

余祥海说,多年来,人民胜利渠管理局先后对作物灌溉制度、盐碱化、井渠结合、灌区综合技术改造等进行系统研究,仅改革开放以来就完成科研项目40余项,获地厅级以上科技奖和国家专利30余项。

特别是在泥沙处理方面,人民胜利渠管理局通过将湖泊型沉沙池改为条池,进行渠道泥沙分布规律和挟沙能力研究,实行合理浑水灌溉,实施灌区综合技术改造等,达到了从源头上拦粗沙、排细沙的目的,保证了骨干渠系冲淤平衡,科学地利用了黄河水沙资源。开灌以来,共引进并处理利用泥沙4.5亿吨。

数据显示,人民胜利渠灌溉面积从初期的36万亩,到目前已发展到184.84万亩,使得新乡、焦作、安阳三市11个县(市、区)的57个乡镇受益。实践证明,经过近70年运行,人民胜利渠不但没有淤死,而且还在源源不断地为豫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输送着黄河水源。

余祥海说,在人民胜利渠建成之前,外国有一种说法认为,黄河泥沙含量太大,新中国治黄根本无法解决泥沙淤积问题,最终必然失败,但六七十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人民胜利渠是一个成功的治黄案例。

堪称“幸福渠”的人民胜利渠,已吸引了30多个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联合国官员、水利专家、外交使团等前来参观、考察,国际灌排委员会主席巴特·舒尔茨在为人民胜利渠灌区题词时所说,“能在这样多泥沙的条件下灌溉,确实是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