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医学发展大会特刊】千年古韵 璀璨夺目

新安医学肇始于晋唐,兴起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北华佗、南新安”之名蜚声杏林,在我国中医药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迈入新阶段、踏上新征程,作为新安医学发源地的黄山市,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大力实施新安医学振兴工程,加快推动新安医学传承创新发展,努力为建设健康中国和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奉献黄山力量、作出黄山贡献。

兴起时期:肇始晋唐 源远流长

徽州地区山明水秀,人杰地灵,自古文风昌盛,文化发达,名人辈出,素有“东南邹鲁”之称。文化的繁荣,促进了地域医学的发展。新安医学研究员、高级政工师张贵才在其2019年编著的《新安医学通论》中说道:在目前可考证的资料中,新安历史上最早见于记载的医家是距今已1600余年前南北朝时期在新安任太守的羊欣。

羊欣(370—442年),字敬元,泰山南城(今山东平邑)人,出生于名门望族,擅长书法,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的外甥。在其出任新安郡太守期间,广泛收集江东得效医方,撰医书三部,分别为《羊中散方》三十卷、《杂汤丸散酒方》一卷、《疗下汤丸散》十卷,是现知最早的新安医学家。

羊欣之后,又有杨玄操,其对三国时东吴太医令吕广所著《难经》不甚满意,遂重新予以疏注。经十年钻研,著成《黄帝八十一难经注》五卷,另著有《黄帝明堂经》,现存残卷,以及《素问释音》《针经音》《明堂音义》《本草注音》等。

唐高祖武德年间(约618—626年),歙西七里头有圣僧庵慧明僧人,精研医学,时称“圣僧”。当时疫病流行,有人向慧明僧人求药而愈,遂名其寺为“圣僧庵”。

宋代张扩(1056—1104年)是新安“张氏医学世家”的奠基人,先后拜被誉为“北宋医王”的庞安时(撰有《伤寒总病论》)和西蜀王朴为师,并得王朴《太素脉学》要领。学成后的张扩悬壶济世,深得官民赞誉,称他为“察脉语证,妙出意表,略无毫发隐情,诸公待之如神”的神医,时人描述其方术高超,“声名满皇洲”,甚至到了“马须欲往人不行”的程度。张扩著有《医流论》《伤寒切要》等医著,是新安歙县最早见于史书文献的新安籍著名医家,其传医术于次子师孟及弟弟张挥,张挥又传子彦仁,彦仁再传子张杲。张氏家族几代业医,均师出张扩,且医名亦著,前后延绵100多年,尤以张扩之侄孙张杲以儒医著称于世,究心医学50余年,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写出了新安第一部医学著作——《医说》十卷。此书博采宋以前古代医书医案而成,记叙了南宋以前,历代名医110多人的临床治验,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史传记。明天启三年(1623年)再版时,田启亮誉之为“医林之珍海”。由此可见,张扩被称为“新安第一代名医世家”绝不为过。

鼎盛时期:名医辈出 百家争鸣

宋至明清,徽州地区名医辈出,医籍浩瀚,医家们根据徽州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提出了系统的医学理论,特别重视脾胃、肝肾和气血的调养,用药平正中和,形成独树一帜的医学流派,区域性医学日渐鲜明,新安医学的发展逐步达到鼎盛,出现百家争鸣的大好形势。

新安医学研究员张贵才在《新安医学通论》中记录:明嘉庆年间至明末(1522—1643年),新安医学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医学名家大量涌现,纷纷著书立说。在这120年间,徽州地区共出现名医416人,撰写医学著作223部。

明嘉庆年间的新安名医中,还有歙县人江瓘(1503—1565年),字民莹,号篁南子,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医学家,其将历代医案进行搜集、整理并编辑成《名医类案》十二卷,这是我国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的专著。歙县人氏方有执(1523—1594年),被称为“错简派”之祖,其所著《伤寒论条辩》,为重新编次的《伤寒论》,开创了《伤寒论》错简重订之先河,从而把“伤寒学派”推向了伤寒学史上的兴盛期。祁门名医徐春圃(1520—1596年),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在北京发起组织的“一体堂宅仁医会”,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学术团体,参加的会友有浙、皖、闽、湖、广等地在京太医和名医40余人。

明代大量的医学著作问世,使得新安医学兴盛一时。此后的清代(1644—1911年)近270年中,新安医学继续发扬兴旺,相继涌现出名医791人,撰写医学著作660余部,许多医学著作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影响,其内容有医学经典的注释,理论的发挥,诊断、方药、运气等方面的学说,而且内、外、妇、儿、伤、眼、针灸、推拿等各科,无不备述,在新安医学史上出现了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在这期间,清乾隆年间太医院判吴谦编撰了《医宗金鉴》,被誉为早清医学三大家之一。

新发展时期:望闻问切 创新发展

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保护、发展及传承工作。在“十三五”期间,先后出台《黄山市“十三五”新安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规划》《新安医学振兴工程实施方案》。市政府与安徽中医药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医院、市新安医学研究中心、祁门县蛇伤研究所分别与安徽省中医药大学签订了“安徽中医药大学新安医学实践基地”“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黄山市中医院医联体”“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黄山新安医学研究中心”“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祁门蛇伤研究中心”协议。2021年1月15日,又印发《新安医学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全市中医药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中医医院8家,其中公立中医医院7家,民营1家,二级以上中医医院5家,从事新安医学研究的科研机构2家,具备一定实力和规模的新安医学世家特色专科诊所20家。

在中医药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方面,全市副主任中医师以上职称53人,安徽省名中医5名,安徽省基层名中医11名,建立了3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5个省级名老中医工作室,共12人跟师学习。全市省级中医重点专科9个,特色专科3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3个。先后出版《新安养生》《新安医学临证用药求真》《胡震来医案》《许芝泉医案》《金翁医论》等专著。祁门蛇药等2项成果入选“安徽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科技创新成果展”。

目前,全市拥有新安医学非遗代表性项目国家级2项,省级6项,市级8项,新安医学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3人,省级10人,市级20人。

据了解,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以黄山高新区为核心,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县工业园区等多点支撑的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在中药生产、医疗器械、生物萃取等细分领域初步形成产业聚集。另外,市内现有康养机构、潜口养生小镇、新安养生小镇、祁门御医养生小镇、歙县桃园田园综合体、齐云旅游小镇等各类载体均有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布局。

新安中药老字号药铺

中药泰斗“石翼农”老字号 “石翼农”创立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属“中药老字号”“安徽老字号”,被誉为“中药泰斗”,距今已有380多年历史。作为新安医学老字号,2018年被安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收录收藏。

作为新安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字号“石翼农”无疑是新安医学史上的一面旗帜,兼有历史文化价值和品牌价值。现如今,在黄山新安医药零售连锁有限公司两代人的继承和发扬下,老店新开的“石翼农”,传承“平安香囊、丸、散、膏、丹”传统技艺,秉承新安医学“固本培元”之精华,以“健康中国”为指引,焕发新活力,展现新面貌……

屯溪“同德仁”老药店 创办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的屯溪“同德仁”老药店,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其创办人为程德宗、邵运仁,均为休宁县人,店名“同德仁”即取两人名字中各一字,寓为“同心同德”之意,店址最初设在屯溪梧冈巷内。经数十年苦心经营,逐步成为徽州药业行业中首屈一指的药店。如今,“同德仁”老药店依然完好地存在于屯溪老街,成为向海内外游人展示传统中医文化的重要窗口。

胡雪岩和杭州胡庆余堂 清朝红顶商人胡雪岩(1823—1885年),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杭州吴山大井巷创办了胡庆余堂国药号。由于胡雪岩坚持用“戒欺”“是乃仁术”和“真不二价”等理念经营药店,胡庆余堂逐渐声名远播,被誉为“江南药王”。直到今天,胡庆余堂国药号仍是中国中药行业最富文化底蕴的中药企业之一。

中国历代名家(部分)对新安医学的评价

在浩瀚的中国传统医学史上,新安医学璀璨夺目,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引得众多名医名家关注。以下为部分名医名家对新安医学的评价:

《明史·方技·李时珍传》评汪机,文曰:“吴县张颐、祁门汪机、杞县李可大、常熟缪希雍,皆精通医术,治病多奇中。”

《清史稿》载:清乾隆年间太医院判吴谦为“医学三大家”之一。

清代王子接评《医方考》《医方集解》“集众说而成注,叠相祖述,辅翼后人,厥功伟哉”。

清代喻嘉言评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始先削王叔和序列,大得尊经之旨”“于太阳之篇改叔和之旧,以风寒之伤营卫者分属,卓识越古人”。

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教授评汪机运用参芪经验“足开后世医家处方用药之妙谛”。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余瀛鳌教授评:“新安医学之医籍在以地区命名之中医学派中可谓首富。”

来源:钟伟 殷化全 杨育童

编辑:胡晓苗 实习编辑:谈俣璨

二审:徐海生 终 审:王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