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科技吴保军:2021年零跑要卖6万辆,2025年达到60万辆

4月19日,在2021年上海车展上,零跑汽车推出全新品牌战略“LIMES”(Leap Intelligent Movement Eco-Society)——“智慧零跑生态社区”,即“云、端、芯”三大板块+以用户为中心的移动出行共享生态圈。同时,零跑还公布了旗下第四款量产车型——C01设计草图,宣布将进军中高级智能豪华纯电轿车市场。2021款T03以及零跑T03×泰迪珍藏联名版、C11性能版均在车展上首次亮相。
零跑科技创始人、董事长、CEO朱江明表示:“零跑基于LIMES战略,通过‘云、端、芯’三大技术打造用户生态,构建全场景生态化智慧移动出行服务,再一次站在未来看现在。”
图片
据其介绍,“云”是零跑的出行大数据云平台及车联网服务,可为用户定制专属的服务模型,接入外部资源并提供后台支持。用户直接通过“端”层面的智能汽车、零跑APP、线下门店及充电桩,获得更愉悦的出行体验和服务。“芯”提供最核心的技术支持,包括Leap Pilot零跑自动驾驶系统,Leap AI零跑自研智能芯片等。
零跑首次对外展示了C11性能版。作为零跑品牌首款全球战略车型,C11全面对标Model Y。此次推出的性能版搭载两台盘古电驱,拥有四驱动力,总功率为400kW,峰值扭矩720N·m,百公里加速≤4.8s,并配有2颗“凌芯01”芯片,配合28个感知硬件,可实现22项智能驾驶辅助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车展零跑透露了其新车信息。作为零跑第四款量产车型,被命名为“C01”,采用C11同平台正向研发设计,定位中高级智能豪华纯电轿车,车身长度超5米,NEDC续航里程超700km,预计2021年第三季度正式亮相。
5年内销量翻60倍是否激进?
“2021年,相信零跑会卖6万辆。”发布会结束后,零跑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总裁吴保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谈及2021年销量目标信心满满,“我们目前的规划是T03按照5万台的目标来努力迈进,C11四季度正式交付,目标是想突破1万辆。”
但值得注意的是,按照零跑汽车一季度共计3139台的交付量来看,T03年度销售5万台这一目标过于乐观。究其原因,吴保军并不避讳,“一季度T03的交付比较少,订单超过3000台,但实际交付2000台左右,主要原因在于从去年11月份开始,动力电池供应不足,截至目前该问题依然存在,正在努力解决。”
此外,C11预计十月份左右正式交付,1万辆的交付目标能否达成需要经过时间和市场的检验,但零跑官方透露截至目前零跑C11累计订单已超过4000辆。
朱江明此前在内部信中表示,2023年零跑要进入新势力TOP 3,2025年要获得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10%的市占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中明确,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若按照2025年中国汽车总销量达3000万来计算,零跑在2025年的销量约60万辆。
2020年全年零跑累计销量仅1.14万辆,这意味着零跑5年内销量要翻60倍。当被问及这一目标是否过于激进时,吴保军表示:“在个人看来,这一目标依然比较保守,回看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很多企业花费10年,实现了从1万台到100万台的突破。翻倍的意义并不大,因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在爆发。”
在他看来,对零跑而言,销量从6万台到20万台是一个台阶,取决于公司从一般的生产方式转为规模化生产方式的效率是否能够胜过传统企业;当销量超过20万台后,需要考虑在高技术状态下降低成本,追求最高性价比。
按照原计划登陆资本市场
朱江明曾公开表示,“零跑很可能是资本方最后的一张门票。”1月底,零跑公布其B轮融资情况,总计融资金额43亿元,超募逾10亿元,资本方的热情远远超出预期。值得一提的是,在B轮融资之前,零跑汽车此前分别在2018年1月、2018年11月、2019年8月完成Pre-A轮、A轮、A+轮融资,总金额为27.6亿元。
去年广州车展期间,吴保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要像国内的蔚来汽车、理想汽车一样,加强与资本市场的对接,零跑计划于2021年下半年提交IPO文件,在2021年底或2022年初在科创板实现上市。”
但近日有消息传出,部分试图在科创板上市的车企遇阻。谈及市场环境的变化是否会影响零跑原定上市计划时,零跑科技高级副总裁敬华对记者表示,“我觉得总体上大方向是不变的,国家肯定还是鼓励科技型企业能够对接资本市场。最近赴科创板上市的政策中着重强调了两点,一是硬科技属性,这对零跑来说是利好;二是市场竞争力,零跑也在不断向上。这两条零跑完全符合,所以我们会按照原计划对接资本市场,零跑在上市前也会进行新一轮募资。”
今年以来,传统车企电动化转型提速,百度、小米官宣下场造车,众多跨界者也瞄准造车行业跃跃欲试,这是否会给零跑带来冲击和压力?“短期内不会发生冲击,因为现在市场井喷地太厉害,所以任何一家车企都可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但从长远来看,竞争愈发激烈,在中国未来能够活下来的不会超过三家。”吴保军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