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绘新卷 乡村振兴正当时

(点击观看视频)
四月的商洛,山花烂漫,草长莺飞,一切都是新的模样。
图片
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
一年前的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考察,了解群众收入,察看村容村貌,夸奖他们把小木耳办成了大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嘱托,声声入耳;前行,力量倍增。时隔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到过的柞水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他关心的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关心的产业发展已取得了重大成效。
小岭镇金米村:产业兴旺 外出务工人员首次实现回流
四月的金米村,白墙灰瓦的小楼整洁漂亮,村间道路边溪水流淌,木耳大棚在樱花的簇拥下,更显得处处生机。虽然是周末,主题教育、参观学习、观光旅游的人络绎不绝,让整个村子异常热闹。
图片
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培训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鼓励,让乡亲们鼓足了干劲。”“今年计划发展春耳320万袋,扩大产值1000万元,有200多户联在我们这个木耳种植产业链上,户均增收可以达到5000元。”金米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李正森说,一年间,村上扩大木耳产业发展规模,在52个钢构大棚和4个智能联栋大棚的基础上,新建了80个钢构大棚,新增70亩地栽木耳;木耳产业经营户由86户增加到127户。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所有村民都分享到了发展木耳产业的红利。
关怀暖人心,嘱托催奋进。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金米村后,一年来,金米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将小木耳做成大产业、将小山村建成了闻名全国的“明星村”。
图片
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木耳基地
村民邹胜文是土生土长的金米人,今年春季没有和往年一样外出打工,在村上的鼓励下,回村里承包了2个新建的木耳大棚,今年种植木耳20160袋。
“在外地打工,工资比现在稍微高点,但考虑到生活成本、往返开销等因素,在家门口发展木耳产业收入也不差,还能照顾家里的老小。”小木耳良好的发展前景,让他毅然改变主意选择“回流”,返乡创业。
邹胜文说:“习近平总书记到村里视察工作,给了我们群众极大鼓舞,有国家政策支持,有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我一定要把木耳大棚管理好,生产出最好的木耳产品,让全国更多的人吃到富有营养的柞水木耳!”
“像邹胜文这样的回流务工人员,如今在金米村越来越多。一年来,随着小木耳大产业的深入人心,全村外出务工人员首次实现了回流。”金米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李正森说,过去金米村全村493户1740人,仅有耕地948亩,人均不足6分地,是真正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地少,土瘦,养活不起这么多人,但凡有点能力、头脑、出息的年轻人,几乎都出去了,全村总共1740人,外出务工人数就达到了1000多人,村上几乎成了“空壳”,而今年,这个数字变成700。
图片
游客正在参观金米村培训中心
此外,不少选择回本地居家、创业的金米人直言:“没想到短短几年变化这么大,家乡绿了、美了、富了、环境好了,我们当然更愿意在家乡打拼,为建设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回流到家乡创业的人越来越多,而每年来金米参观旅游的“回头客”也越来越多。李正森感慨:这说明我们坚持小木耳大产业的发展路子是走对了,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带给我们的福气!
图片
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地栽木耳基地
如今,山还是那座山,村却变了模样。一栋栋木耳大棚在群众房前屋后扎下了致富的希望,金米村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富裕农民为根本,以农业科技为支撑,以农旅融合为抓手,建设了集立体农业套种、乡愁文化体验、智慧农业种植、科技创新示范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农业园区,建成木耳大数据中心、木耳分拣包装生产线,中药材和早园竹套种基地,水杂果采摘体验园。截至目前,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1000元,真正实现了乡村美、产业兴、人福足。
营盘镇朱家湾:发展全域旅游 群众收入增长快
依山傍水,山石相融、草木葱茏,溪水潺潺,在美丽的柞水县朱家湾村,有一个西北独版网红打卡圣地——终南山寨。以前朱家湾的村民仅依靠上山采药、砍树伐木来换取微薄收入,但借助于终南山寨景区,通过“村企联建·景民合一”的旅游扶贫模式,朱家湾村原有的贫困户97户292人已于2020年全部脱贫。
杨传红的网红老豆腐坊就开在了终南山寨景区内。据他介绍,生意火爆的时候游客都没有地方坐,只能端着小碗站在外面的石阶上吃,旅游旺季的日均收入能达到3000元。
图片
柞水县终南山寨景区
“我这个铺子用的桌椅都是公司免费提供,房租也不要钱。我只投入了2万元买冰箱、餐具和做豆腐的工具等等,口味改良、经营技巧等公司都会定期培训,保证我这‘网红店’一直‘红’下去。”杨传红说道。
杨传红今年49岁,是柞水县红岩寺镇本地湾村2组村民,之前依靠在工地做小工维持全家生活,杨传红以前在外务工辛苦一年却挣不了几个钱,脱贫攻坚以来,搭上脱贫攻坚和柞水发展全域旅游的东风,他摇身一变,成了终南山寨景区民俗文化村网红店“老豆腐坊”老板,去年年收入8万多元,今年预计可达15万元左右。
图片
柞水县终南山寨景区游客络绎不绝
“为充分保护景区内群众的利益,按照还信于民、还利于民的原则,终南山寨率先提出‘百姓也是一道风景线’的理念,让景区群众利用客栈大力发展农家乐、手工作坊、家庭客栈产业的同时,实现与景区业态的错位互补。”“我们将百姓就地安置,让百姓富裕也是我们的责任。”终南山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陕西惠达集团董事长邓有才说道。
终南山寨景区“村企联建·景民合一”的旅游扶贫模式开创了国内景区建设的先例。让景区群众在自主经营管理的同时,实现与景区共建设、同发展的互利共赢,使农民变成了老板,使民居变成了客栈,使乡村变成了景区。
如今的终南山寨景区主要以入口综合服务区、秦岭老屋民俗区、佬林客栈区、森林运动拓展区、康养度假区为五大概念区域,现已建成运营了民俗民宿文化村、体验运动峡谷运动乐园和亲子体验石纪未来岛,2017年、2019年被评为国家和省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连续3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为体育旅游精品景区,2020年被命名为国家AAA景区,目前已实现年接待游客160万人次的接待能力,实现年收入4600余万元,带动当地就业创业人数2000余人。
图片
柞水县终南山寨景区游客络绎不绝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一年来,柞水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依托好山好水,发展乡村旅游示范村18个,就地解决就业近2万人,人均旅游收入近2万元,带动500余户贫困家庭稳定脱贫。建成和在建民宿50余家,实现年综合收入2亿多元。
柞水:发展医药产业 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进入四月下旬,随着雨水增多,气温升高,名贵中药材玄参也开始吐露嫩芽。这两天,柞水县曹坪镇窑镇社区的药材种植大户胡方景整天在种植基地里忙个不停,有了县中药协会技术人员的保姆式服务,他对自己种植的中药材充满了信心。
图片
高品质玄参优良种苗繁育基地
“今年把家里能种的地都种上了中药材,种子是药材公司免费提供的,除过政府的补贴外,公司每亩地还给种植户补贴100元,觉得发展中药材还是很有前景。”胡方景说道。
说起柞水中药材的发展,村民们时不时会提到安徽亳州人秦付林,他是林湶种养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也是柞水中药材协会的负责人。2016年,他来到柞水,一头扎进中草药种植行业,带动了柞水县8个镇办22个村的农民增收。
图片
玄参幼苗
秦付林在柞水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已累计种植丹参2000亩、玄参3000亩、药用菊花2000亩、板蓝根1000亩;建设丹参种苗繁育基地800亩,育苗大棚34个;建成药材初加工厂2座,包括加工车间2个、物流、烘干房、晾晒场及加工设备等一系列现代化的硬件设施。
一年来,柞水县紧紧围绕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大力推进“健康陕西”建设、培育“四大产业增长极”,不断强化医药产业生产、加工、流通、科研“四大体系”建设,累计完成中药材种植48万亩,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20.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8.5亿元,医药产业已成为富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图片
丹参
金米村因为木耳产业闻名全国,朱家湾发展旅游成为游客打卡圣地,柞水全县发展中药材等林下产业让群众走上致富路,一个个产业蓬勃兴起,一个个村庄换了新貌……记者了解到,柞水县把木耳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主导产业,把乡村旅游、林下经济作为优势产业,目前已形成了“一主两优”脱贫产业构架,这些产业部局将在助推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刘涛 图:金勇 视频:刘涛
编辑:韩婷 责任编辑:孙黄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