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捐资700万助学,永州这位91岁老人的心愿是“后辈不再受苦”

图片
本报长沙讯 祠堂就是教室,里面两个学生挤一个板凳,遇到祭祀就学生会放假。80多年前,道县91岁成纯光在这里读完初小,长大后成为一名公务员,生的7个女子大多事业有成,收入丰厚。
2006年,成纯光再次来到当年的母校,看到数百师生挤在一个搭着石棉瓦的厂棚里吃饭,地面是黄泥,桌椅也破旧。他很感慨,决定给学校给捐款帮忙改善,同时捐款助学、扶贫等。
捐的钱几乎都是问子女们要的,15年来一共有700多万。“我小时候读书是很坎坷的,不想让晚辈再受苦。”成纯光说。
图片
图片
儿时祠堂努力读书,长大养育7子女4个是研究生
1930年8月,成纯光出生于道县洪塘营瑶族乡湾子岭村,父亲是当地一名医生,家里有十几亩地。父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禁止吸烟喝酒,要他读书。
当时的小学有初小(一到四年级)和高小(五到六年级)两个阶段。成纯光就读的初小是村里一座祠堂,条件比较艰苦。老人回忆,当时只有一个班几十个学生,两个学生挤一个板凳。遇到村民祭祀,学生就会放假。
由于教育条件落后,当时很多学生读完初小就辍学。成纯光坚持了下来,后来考上大学。毕业后在湖北工作,曾任当地一林业局的财务科长,养育了7个子女。
“当时我们村一起读书的,就我一个大学生。”老人说,自身经历让他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于是十分重视7个子女的教育。5个子女都考上了大学,其中博士硕士一共4个。他们都事业有成,收入丰厚。
退休后,老人和老伴随3个儿子移居深圳。退休后他日益想念童年,想念当年的母校,2006年清明返乡来到当年的初小,此时它已改名为洪塘营瑶族乡中心小学。到校后,眼前的一幕让他很痛心。
“教室是石棉瓦房子,操场是泥土地,老师没有住宿的地方,大家挤在一个搭着石棉瓦的厂棚里吃饭。”老人说,自己儿时读书受了很多苦,不想让今天的孩子们再受苦。他当时决定给学校捐款。
捐款的钱从哪里来的?老人当时每月退休工资6000多元,他于是找到儿子。“他们都很理解,愿意给我钱。”他于是决定捐款70万,给学校兴建集礼堂、食堂和教工宿舍为一体的三层综合大楼。
图片
图片
得知老人捐款建楼,学生们山上采花迎接
25岁的杨怀美曾小时候在该小学读书,现在又回校任教。成纯光捐资建综合楼时,他正在这里上五年级,清楚记得当时情形。
当时,老师把老人要给学校建楼的消息告诉学生们。大家兴奋不已:“因为我们在山区,买不到花什么的。我们就自发地到山上去采映山红。每个人采了一束,陈老来的时候,排队欢迎他。后来好像是老师送了他一束花。”杨怀美说。
综合楼建成后,学校将其取名为“纯光楼”。后来老人又多次来到学校,捐款完善基础设施,其中包括2栋教师宿舍楼,第二栋于今年4月15日正式开工。
图片
由于经常给学校捐款,老人渐渐被学生熟悉,成了大家口耳相传的“陈爷爷”。“他穿得很朴素,比较慈祥。鼓励我们好好学习,做栋梁之才。”谈起对老人印象,杨怀美说。
从2006至今,成纯光除了给母校捐款,还捐款助学扶贫等,15年一共捐助700多万元。在他帮助下,15年来洪塘营瑶族乡已有120多名学子被本科院校录取。2019年以来,包括杨怀美等12名洪塘营籍瑶族大学生毕业后纷纷回到瑶乡教书育人。
10年前,老人在该校种植了40棵桂花树,如今这些树都长大了,学校给桂花林取名“感恩园”。现在他虽然住在深圳,但身体很好可以远行。“现在想的是新楼早日建好,我也想回学校看看。”老人说。
潇湘晨报记者於广强 通讯员姚雪琴
【来源:潇湘晨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