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种子奋起直追“洋种子”

图片
麻城市宋埠镇彭店村,兆至蔬菜专业合作社椒农正在采摘辣椒。2014年,合作社将厚皮辣椒改种省农科院培育的优质薄皮辣椒品种,成功将“麻城辣椒”申报为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摄)
图片
武汉种交会上,武汉楚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番茄产品受到青睐。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通讯员 杜凤珍 李艳
进口种子按粒卖、国产种子论斤卖。一度,在国内蔬菜种子市场上,这一现象司空见惯。
千粒装樱桃番茄种子2500元、10克装松花菜种子120元、5粒南瓜种子16.8元……你以为这是洋种子吗?不,这是武汉种子交易会(后简称武汉种交会)亮相的国产种子。蔬菜一直是“洋种子”“入侵”最多的领域。4月13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探展发现,这一现象正在悄悄改变。
二万多个蔬菜品种同场PK,国产种子渐成主力
个大皮薄的辣椒、球面平整的松花菜、花生型樱桃番茄……4月13日下午2点半,在武汉种交会现场,各种新鲜蔬菜样品让人眼花缭乱。每家展位上,几乎都是人挤人。“种子好不好,尝下就知道!”一些展台前,工作人员将餐具带到现场,把番茄、南瓜等展品,现场制熟后端人品尝。
武汉种交会是国内知名的种交会,以蔬菜种子为主。本届共有500多家企业、2万多个品种参展。中国农科院培育的“中椒”系列辣椒、曾获国家良种重大科研成果的西蓝花、出口巴基斯坦的西葫芦……记者逛了一圈发现,国产种子逐渐兴起,成为主力。尤其是白菜、甘蓝、辣椒、番茄等餐桌常见蔬菜,几乎看不到进口种子身影。
“国产种子现在也好卖了。”武汉蔡甸区种子经销商陈顺明说,进口种子价格高,农户前些年买得多。如今,很多国内种企和科研单位合作,研发出许多好的品种,自然买的人就多一些。
来自权威部门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中国农科院13日对外发布称,我国蔬菜种子自给率已达到87%,大宗蔬菜种源实现自主可控。中高端蔬菜,特别是一些“茬口”菜、特色菜,仍存在种子对外依存度偏高的“卡脖子”问题,但没有哪个品种“一卡就死”。
据组委会统计,武汉种交会三天成交额过亿,国产种子份额占到六成。
高端种子“国产化”加速,“按粒卖”正成现实
“一粒多少钱?”在武汉楚为生物科技公司展台,一种表皮有巧克力条纹的樱桃番茄,一袋千粒装的种子售价2500元,平均每粒2.5元,许多经销商上前咨询。三天时间,公司带去的10多个番茄品种,签约额300余万元。
种子以粒卖。这样的情景,十多年前,国内企业根本不敢想。
番茄曾经几乎被洋种子一统天下。以色列番茄种子一度横扫国内菜园。这种番茄被形象称为“石头果番茄”,口感不突出,但产量大、硬度高,耐运输和储存。
“分析我国对外依存度较高的蔬菜品种,国产种子产量低、耐储性差、外形整齐度不一、抗病性差、生长周期长。进口种子正是瞄准短板进行研发,赢得市场。”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教授叶志彪一语中的。
知不足而后勇。
记者品尝了“楚为”系列番茄,酸甜多汁,颇有小时候的番茄味。公司联席总经理谢勇说,他们的番茄瞄准高端市场,主打口感,适合鲜食,不仅覆盖国内番茄核心主产区,种子还出口至韩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
河南中禧农业科技公司在育种时,针对萝卜的大小、果形、整齐度等外观性状进行改良,研发出绿肉先峰、红禧八寸等新品种,商品性与曾被菜农热捧的韩国萝卜不相上下,参展首日就被汉南、孝感赶来的种植户订购。
惠尔嫁种业公司展示的青城5544西蓝花,曾获评国家西蓝花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2019年度优秀品种。国家西蓝花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组成立于2018年,已累计推广88个优质西蓝花品种,市场占有率超20%,比攻关前提升了10个百分点。
还有橄榄香南瓜、小果型功能性西瓜……越来越多国产种子正在果实口感、抗病性、产量等方面,大步追赶“洋种子”。
齐步跃升的还有经济价值。一位从业多年的经销商介绍,随着企业研发投入增大,一些优质种子的价格比过去成倍提升,“按粒卖”已不再是进口种子的专属。
多家种企一成以上销售收入用作研发,追赶还在路上
“这是我们引进日本和广东品种杂交的菠菜种子,梗系发达,抗寒强。”记者注意到,一些种企既代理进口种子,也自主选育品种,通过引进、杂交,研发一些“混血”品种。
北京一家种企负责人直言,种质资源是育种基础。要想培育出一个口感好、抗病性高的优质菠菜品种,就必须要找到好“爸爸”和好“妈妈”。我国蔬菜种业起步晚、投入不足。被发掘出的优良种质资源少,育种材料匮乏。这也是很多国产品种同质化严重的主要原因。
当前,进口种子在青花菜、杂交抗病菠菜、杂交菜用胡萝卜、耐抽薹白菜等品种更具优势。适当引进国外优质品种,满足国内种子余缺调剂,还能丰富种质资源、为我所用,提升育种水平。
“对于洋种子,我们应该科学地看待,取长补短,为我所用。”省农科院经作所副所长王飞说,种子产业竞争激烈,没有一个品种能永远种下去。即使培育出一个市场叫得响的品种,也要继续研发迭代更新。国外种业发展起步早,技术、种质资源收集源于百年积累。在蔬菜领域,国内的种质资源丰富性以及性状基因挖掘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要加快收集、保存蔬菜种质资源,创制一批优质的育种新材料,有针对性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一旦某个方面先突破,自然会占领市场。
以番茄为例。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和青枯病是我国两大毁灭性病害,分布广泛。华中农业大学与企业联合攻关,对鉴定获得的抗青枯病种质材料与抗黄化曲叶病毒病大果番茄进行杂交、多代回交,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田间抗性选择,成功育成世界上首个兼抗青枯病和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大果番茄品种——“华番 12”,成为湖北、广西、广东等青枯病高发地区首选品种,还被广西、海南等番茄产区广泛用作抗青枯病砧木品种。
一批民族种企也在加速成长。种子优劣,主因是科技实力。记者了解到,当前,种企科研单位联姻已成趋势。楚为生物与华农合作共建种业研究院。厦门中厦蔬菜种籽公司和福建农科院共建种业研究院。中国农科院与各地农科院正在加大对种企服务、支持力度。多家种企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0%-15%用作研发,已成为种企共识。未来,还将持续加大投入。
绵阳市绵蔬种业科技公司首席技术专家陈应凤的手机里,几乎都是对育种试验田的观测照片。他说:“虽然很难,但是我们正在大步追赶!”
作者:汪彤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