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奋力书写全面乡村振兴答卷

潮州单丛茶、畜禽、饶平水产三个产业齐发力,力争到2025年农业产业全链条产值达千亿元以上;探索土地流转唤醒沉睡土地,科技下乡让机械插秧、无人机施肥造福农民;昔日贫困村纷纷变身,带“火”乡村旅游……潮州大地上,产业渐旺,村庄更美,汇聚成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的优秀答卷。

乡村振兴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事关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去年,潮州的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贫困户和贫困村顺利实现“双出列”。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还需要继续增强乡村的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

发展精细农业、建设精美农村、培养精勤农民……当前,潮州正稳步行进在全面乡村振兴的路上,做好“三农”工作,按照“群众有钱、治理有序、支部有力、乡村有文化、村庄有看头”的要求,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探索的全面深入,潮州乡村大地激发起蓬勃力量,将共同绘就潮州全面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文:许钰敏 纪金娜

农业更精细

特色产业打造新优势

每年3月中到5月初,是凤凰山上采摘春茶的好时节。在海拔上千米的凤凰山向下俯瞰,一株株吐露新绿的茶树如梯田般整齐排列,采茶工戴着帽子穿梭在茶园中,或挎着竹篮,或背着竹篓,构成了一幅绝美的乡村田园风光。

凤凰镇是“中国乌龙茶之乡”。因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这里培育出驰名中外的潮州单丛茶。这片叶子,寄托着城乡居民对健康生活的向往,更承载了山区茶农奔小康的希望。数据显示,凤凰镇茶叶种植面积7万多亩,年产茶叶1000多万斤,年产值10亿元以上,涉茶人口超过90%。

“茶叶质量越来越好,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一部分给企业收购,也有茶商上门买。”在凤凰镇,只要有茶叶培训课,林爱文几乎都会到场。曾经是贫困户的他,在用上政府全额补贴的全套现代化制茶生产工具后,制茶技艺有所提升,一家人收入也逐步提高。

茶叶不仅有质量,也有销量。

近年来,凤凰镇大力发展名茶特色经济,在生产、推广和销售各方面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种苗繁殖、种植生产、加工制作、科研推广和经营销售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建立起“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动茶产业往规模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产业群优势。

近日,潮州印发《潮州市千亿农业产业发展方案(2021-2025年)》,提出未来五年,潮州将通过建设古茶树资源库、创建国家级产业园区等系列手段,推动茶产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预计到2025年茶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

发力潮州单丛茶、畜禽、饶平水产三个产业,潮州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农业产业体系健全完备,全市农业第一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并与第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业产业全链条产值达到千亿元以上。

位于潮州市饶平县的广东立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家禽研发、养殖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技术推广服务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综合发展企业。走进其生产基地的车间里,一线工作员工熟练地操作自动化集蛋设备,技术专家正在仔细观察蛋鸡的生产情况。

未来五年,潮州畜禽产业将以产业融合、精深加工为主要发展路线。其中,以广东无穷食品有限公司、广东真美食品有限公司、广东无尽食品有限公司等知名食品加工企业为基础,带动全市畜禽及畜禽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做大做强肉类加工产品,扶持建设一批畜禽产品深加工基地。

在饶平水产方面,潮州将继续以创建国家级渔港经济区为抓手,大力创建现代养殖生态基地工程和水产品精深加工工程,推动饶平水产业附属工程、支撑工程和滨海旅游工程的发展,目前规划在黄冈镇、钱东镇、汫洲镇集中连片打造3000亩的现代化产业园区。

农民更精勤

技术下乡走出致富路

在潮安区江东镇下湖村,走在机耕路旁,一边是成片的马鞭草随风摇曳,一边是青秧插满田,满载游客的观光小火车绕着田地兜着圈。而另一头,溪东合作社的农机手黄江海驾驶农用拖拉机在来回耕地。

自2018年承包下湖村这片500多亩土地以来,溪东合作社根据季节变化,种植水稻、毛豆、土豆等不同经济作物,做到合理科学利用土地,提高经济效益。2020年起,这片土地构建起“基地+景点+产业”新模式,推进“农旅一体化”。今年3月,下湖村这个溪东农旅观光园还入选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我们引进稻米生产整套设备,形成‘产制销’一体,去年稻米价格卖到每斤5元左右,高于市场水平。”该合作社负责人黄继青称,稻米供不应求,今年早稻还未播种,已有不少回头客前来预订。机械化程度高是生产高质量稻米的秘诀之一。黄继青称,合作社实现农田全机械化生产,相关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其中机耕、机插、植保(飞防)、机收的机械化率达到100%。

黄继青表示,农业机械化在江东土地流转中显示出重要的支撑作用,不仅提高了大面积种植的农耕效率,还增加了单位农田的亩产量。如今,溪东合作社已购进大型无人机、拖拉机等各式农机。不久前,农业农村部门还派技术员前来村里指导农机使用。

潮安区江东镇是潮州市土地流转试点镇之一。在探索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江东镇将以往零散的抛荒“豆腐块”拼成千亩良田,“转”出了农业新光景。目前,江东镇已有14个村自愿连片50亩以上流转给7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面积约3000亩。其中,下湖村和洋光村通过规模化生产形成田园风光美景,探索“农业+旅游”,成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的网红村。

在距离下湖村约7公里的洋光村,一幅“垄上看花,田里种菜”的美景呈现——田间地头,绿油油的菜田整齐划一,自动喷灌系统正在运转;堤坝两旁,五彩斑斓的花海肆意盛开,白色风车缓缓转动。“游客不断,村子重新恢复了发展活力。”洋光村党支部书记林广生说。

土地“活”起来,农民动起来。潮州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乡村专业技术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引进紧缺专业人才,鼓励支持科技人员“上山下乡”,打造科技特派员制度“升级版”,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

眼下正是春耕时,一批懂技术、有研究的“新农人”更是玩转于潮州各田头地间。在饶平县浮山镇前田村,90后“新农人”谢灿鸿正在操作高速插秧机对700亩水田进行插秧。“人工插秧一亩大概需要4小时,用这台高速的插秧机15分钟就可以完成,而且秧苗的行距、株距保持效果更好。”谢灿鸿称,在父亲谢镇周的影响下,2016年外出打工的他决定返乡务农,并开始大面积推广机械插秧、收割和无人飞机喷药、施肥。

在父子努力下,该合作社成为饶平县第一个实行全程农业机械化作业生产、大面积使用无人飞机喷洒农药、掌握稻谷烘焙技术等的现代化种粮大户。该合作社年产优质粮食达220余吨,实现产值45万元。

截至2020年底,潮州全市土地流转面积29.43万亩,流转率46.17%,比全省平均高约7个百分点。

农村更精美

特色旅游绘就美丽画卷

清明过后,天气渐暖,潮安区归湖镇狮峰村的白鹭湖里,荷叶开始冒出嫩芽。每年夏季,湖中荷花相继盛开,阵阵清香随风荡漾,令游客流连忘返。近几年,该村大力推动生态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这个曾经被荒废的鱼塘,如今成了村里的“聚宝盆”。

“发展山村休闲旅游和生态观光农业,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30多万元。”狮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统伟说,依托白鹭湖,狮峰村新建了迎宾美食店、迎宾客栈,并引入儿童乐园、现代农业展示区等项目,着力打造集淡水养殖、观光旅游、农家乐为一体的休闲农业旅游基地。

目前,该村已被打造成为省级文化旅游特色村、广东省十大美丽乡村,并列入省旅游精品路线,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今年春节长假,白鹭湖中金灿灿的油菜花田,吸引了各地游客纷至沓来。狮峰人用4000元的种子成本,收获了20多万元的门票和停车费。花谢之后,夏荷的种植紧跟其后。不久后,这里又将见到绿荷红莲错落有致、湖边白鹭栖息徘徊的美景。

狮峰村仅是潮州美丽乡村画卷上的一抹色彩。在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推进下,通过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潮州以点带面、串珠成链,打造了狮峰、市头、大吴、詹厝、英粉、黄正、东明、长彬等一批又一批既有地方特色,又可示范、可复制、可借鉴的生态宜居村,形成具有潮州特色风貌的风景线。

一个个精美农村的背后,是潮州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持续开展。截至2020年底,潮州2436个自然村已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基础整治,约93%的行政村基本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46.16%的行政村基本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完成省下达的工作任务。

如今的潮州大地上,乡村更有看头,宜居宜业又宜游——潮安的新农村茶乡之旅和历史文化与乡村美食游、饶平的地质风光生态休闲游和饶平古驿道乡村历史文化游共4条线路入选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湘桥区意溪镇桂坑村入选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

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乡村旧貌换新颜,根据文化特色和产业优势发展休闲旅游。近日,枫溪区田头何村整体改造项目正式启动。作为枫溪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圈”的重要突破口和示范点,目前该村已经完成项目规划设计、征地拆迁、道路改造、生态修复等前期工作。利用丰富的地下温泉水矿产资源,结合古村落古建筑等历史文化元素,未来该村将发展养老、民宿、餐饮、旅游等产业,争取在2022年底前建成宜居、宜商、宜业的温泉旅游特色乡村。

此外,结合红色文化、特色产业等,乡村旅游也被赋予了更多内涵。在“红色革命故地”登塘镇世田村,随着党建示范工程的推进,不少单位、企业纷纷组织到此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许多摄影爱好者自驾进村参观旅游,感受红色印记。而在下湖村的溪东种养专业合作社、江东镇洋光村蔬菜基地和归湖镇铺头村佛手果产业园,“田间学校”建起来了,农耕体验课开课,学生参与播种、插秧、收割,在体验中学习农耕文化、潮文化。

■小康故事

饶平东山镇东明村盘活“产业+旅游”资源

昔日“山旮旯”变身“打卡地”

竹山梅林相映成趣,客家围楼独具特色……闽粤两省接壤的绿水青山之间,在潮州饶平县东山镇,隐藏着一个素有“青梅之乡”“竹编之乡”美称的东明村。这个人口不足1000人的村庄,有着千亩青梅和千亩竹林,经过三年多精准脱贫、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持续发力,蝶变成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走进东明村,可见黄墙灰瓦,道路洁净,结合了“梅、竹、石”元素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党群服务中心、村卫生站等设施已经建成,与古旧围楼遥相呼应,一副客家村落的传统样貌映入眼前。

难以想象,这里在过去是另一种面貌——路面泥泞难行,老楼杂草丛生,红色旧址游击队地下交通站等历史建筑也因久经岁月而颓败。它是如何实现华丽转身的?

首先是科学规划,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围绕客家围屋,依照“修旧如旧”原则,恢复客家古村落面貌。清垃圾、除杂草、拆违建……2017年7月起,东明村启动“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投入约50万元,去年已基本完成。同时,主村道改造、村道巷道硬底化、“三线落地”工程、文体活动中心、村口民居外立面改造、垃圾处理、公厕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成。

“石头竹子米黄墙”是东明村建筑的一大特色。“石头、竹子、石磨、老水缸都是就地取材,也独具客家特色。”潮州市教育局派驻东明村党建指导员江学周介绍,根据客家古村落面貌,该村利用现成老物件来装饰建筑,既能避免“千村一面”,又能节约资源。

村居面貌焕然一新,产业发展也让乡村振兴更有后劲。青梅是东明村的支柱产业,年产量达300万斤。针对青梅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经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多方考察、调研和论证,探索出“产业+旅游”的新路子。如今,东明村形成了青梅种植及旅游观光示范基地,产业链得到整合。现有东明村旅游从业人数30余人,预计年接待游客量约4万人次,每年带动农业产业及旅游增收约150万元。

找准好路子,挖断“穷根子”。在帮扶单位、驻村工作组、镇村干部和全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东明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村实现脱贫双出列,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6300元上升到2020年的19215元。

活用红色资源,也是东明村发展旅游产业的一大探索。东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俊伟介绍,作为革命老区,东明村红色资源丰富,村里的老人活动中心便是游击队地下交通站旧址。

如今,打开东明村的旅游导视图,可见标注的景点已经超过10个。从赏梅小径、生态徒步绿道、东明溪小瀑布绿色线路,到古村古树公园、客家三百年老围屋、神龟石、古井、游击队地下交通站旧址、红军井等红色人文景点,均成为游客青睐的“打卡地”……一幅“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