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梁应龙:三年援彝,是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李康 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谷
美姑,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给人以遐想和憧憬,让人联想到秀美山川、靓丽城市……三年前,当梁应龙随同广元市利州区驻美姑综合帮扶工作队走进美姑时,现实击碎了所有人的愿景,如同寒冬遭遇兜头冷水。
全县292个行政村中272个是贫困村,10.13万名贫困人口,是凉山州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脱贫攻坚难度最大的县。听闻这些数据,让梁应龙深切感受到什么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图片
工作中的梁应龙。
三年后,27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36个乡镇均实现乡乡有标准中心校、有达标卫生院、有便民服务中心,顺利通过贫困县摘帽验收。
望着自己战斗了近三年的地方,一栋栋漂亮房屋拔地而起,一条条沥青道路开阔平坦,昔日贫穷落后的美姑,已然华丽转身,梁应龙嘴角不禁向上扬起,眼睛笑得眯成了一道线。
图片
风景如画的美姑。
千里援彝
老基层干部誓言“绝不能惧怕困难”
2018年,四川省委要求,已摘帽贫困县的扶贫部门要对口选派一名副职领导干部参加援彝。5月下旬,广元市利州区委开始选派援彝综合帮扶工作队员。
“当时我正在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参加项目库建设的培训,接到局长打来的电话,问我是否愿意去援彝。”接到电话后,梁应龙只说了句“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便报了名。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仍记忆尤新,“我长期从事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有着十多年的农村基层工作经历,心想自己有经验。”
但事实上,援彝路,远比想象中的更艰辛。
6月28日,利州区驻美姑综合帮扶工作队一行六人,告别亲人,背起行囊,踏着晨曦出发,驱车800余公里抵达凉山州美姑县。
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语言不通、交流障碍成了帮扶队员做群众工作的“拦路虎”。为了解决语言障碍,帮扶队员们找来彝族干部当翻译。
除了克服语言不通的障碍,帮扶队员们还面临着生活上的严峻考验。梁应龙介绍,彝族的主食是土豆、玉米和酸菜,要吃上比较新鲜的蔬菜和肉,就要到中心乡(镇)甚至县城才能买到,一次就买上够一星期的量,在冬季冰雪气候来临前,还要一次性采购几个星期的量,蔬菜冻蔫了也只有凑合着吃。遇到枯水期缺水时,就只能干嚼方便面。
梁应龙笑称,“有时会在买菜的时候到县城吃一顿比较好的,打打‘牙祭’,但现状又让人不得不掐着指头过日子。”彝族的生活习惯是一日两餐,驻乡帮扶队员也只有和他们一样每天两顿。“有时候实在饿得受不了,就买辣条、饼干、方便面就着几口苞谷酒充饥和御寒。”
“刚到美姑时,看到落后的面貌和深度贫困的现状,心里是没有底的。”梁应龙坦言,面对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感到前所未有的艰难。
“但我从未后悔过!”梁应龙给自己打气,“既来之则安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老基层干部,绝不能惧怕困难!”
图片
梁应龙在巴普镇指导手册填写。
背水而战
从无到有、从粗到精的巨变
美姑县,有令人神往的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神秘的毕摩文化,千里援彝出发前,梁应龙满心以为,自己一定会将美姑的好山好水看个够。不料到了美姑,一头扎进帮扶工作,忙得昏天暗地。
他挂职美姑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分管数据信息和档案资料工作。“当我信心满满的准备施展拳脚时,严峻的现实将我的信心击得粉碎。”摆在梁应龙面前的是,全县脱贫攻坚档案资料零零散散,不少乡镇和村一级的档案资料几乎一片空白。
2018年8月,梁应龙督导柳洪乡阿子马洛村档案资料时,村支部书记在破旧的村委会办公室翻箱倒柜找资料,最后只找了零星的几张满是灰尘的纸张。难以置信的他,反复问还有的资料在哪里。“支部书记说资料在文书那里,文书又说在第一书记处。联系上第一书记后,足足等了近一个小时他才提着一塑料袋资料赶来,拿出来的资料也是零乱不堪,没有分卷归档,甚至还有很多是删繁就简的内容……”
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其他很多村都重复上演,以致在凉山州档案资料专项督导中美姑县被评为倒数第一。
“档案资料是打赢脱贫攻坚战重要组成部分,是佐证脱贫攻坚历程的重要依据,也是党委政府扶贫开发成效考核必检内容,其质量的好坏既体现了脱贫攻坚过程坚实程度,又是扶贫干部工作水平的具体反映,必须认真、较真。”面对如此薄弱的资料基础,梁应龙几乎是“举步维艰”,“那时候距年度脱贫攻坚验收和成效考核仅不到4个月,信息数据一片混乱;档案资料残缺不全,甚至不少的乡(镇)和村没有任何资料。要在短时间内全面规范档案资料,其难度可想而知!”
从2018年9月开始,梁应龙逐乡镇、逐村去调查了解,培训指导,和大家一起讨论商量,既要切合省、州的要求和规范,又要立足美姑的实际,还要达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检查、考核中不出问题,力求找到最好的途径和方法。
在信息数据方面,他拟稿制发了一系列基础信息核实核准文件,创新工作方法,全面核实核准基础信息,修正了大量错误数据。2020年,更是推出强势举措清洗系统数据,力求精益求精。2019年5月,在乡级培训基础上,历时12个昼夜精心编写了《美姑县脱贫攻坚档案资料规范完善工作手册》,并逐乡开展至少两次的专题培训。
梁应龙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县、乡、村、户四级档案资料从无到有、从少到足、从乱到顺、从粗到精的巨变,换来的是州级验收组组长在美姑从未有过的笑脸。梁应龙,也成了全县各级干部公认的“专家”。
图片
工作中的梁应龙。
无怨无悔
“三年援彝,是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三年援彝,浓浓的思乡情和孤寂感常常侵扰着梁应龙,为了冲淡这种愁绪,对梁应龙来说,最有效的办法是加班。但常态化加班,打乱了正常的作息规律,最终导致梁应龙患上了较严重的失眠症,再后来,偏头痛也时常折磨着他。
“我从2003年参加工作开始,便一直在利州区白朝乡工作,很少回家,那时儿子不到1岁半。在白朝乡一待就是十三年半,家里大小事情都扔给我的爱人,每当她问我儿子上几年级时,我都不知道。”说到这里,梁应龙声音有些哽咽,“2019年儿子参加高考,其他家长都在考场外陪考时,我却远在凉山,心中始终感到愧对他。”
“备感幸福的是,我的家人都能够理解我的工作并给与支持。”说到这里,梁应龙笑道,“虽然我的爱人有时也会抱怨,‘不管在哪里工作都忙得不得了,地球离了我难道就不转了吗’,但每一次回去她总会精心准备一桌子的菜,然后说我又瘦了,唠叨我多吃,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她‘别扭’的关心。”
自援彝以来,梁应龙两三个月才能回家一次。“每次休假和收假来去的路途总是有种‘走长征’的感觉。‘走完长征’回到家,还没好好休整两天,又放心不下美姑的工作,常常又提前返岗。”援彝脱贫攻坚近三年来,梁应龙感受最深的是工作繁忙时不分昼夜、无关气候,仿佛已经忘却了时间、家人,甚至忘却了病痛。
近三年来,梁应龙收获了干部群众一声声“卡沙沙”“瓦吉瓦”,大家还给他取了“沙马木呷”的彝族名字。“在彝族语言里,‘沙马’是姓,‘木呷’是名,是‘聪明能干有智慧的男人’的意思,‘卡沙沙’是‘感谢恩情’的意思,‘瓦吉瓦’是‘很好、太好了’的意思。”
“三年援彝,是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最值得回忆的时光。三年援彝,无怨无悔!”梁应龙说,他最大的愿望是,希望美姑在乡村振兴中更加快速的发展,群众都能过上幸福生活。(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