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学史笔记•人民篇|人民是真正的主角!

图片
“人民,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1945年4月24日,
毛泽东同志在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提出了著名的历史动力论。
回顾党的百年历史,
群众路线是我党
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人民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图片
金华市梅溪流域管理中心主任廖宗方向记者介绍湖海塘水电站历史
我们在八婺大地上一路追寻,一路思索。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行艰苦卓绝的游击战,在宣平、武义一带发动群众, 革命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小小的浦江中余乡养元坑自然村,曾是金萧支队的大后方。“谁为穷人谋幸福,我就紧紧跟谁走。”对革命有着朴素追求的村民成了最坚决的革命者。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描绘了社会主义最新最美的画卷。八婺大地创造出一个个奇迹:金华人民艰苦奋斗建成的双龙电站,作为发展农村小水电的典型在全国推广,联合国亚太地区小水电会议代表以及105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先后前来考察学习;武义县俞源乡新九龙山村作为下山脱贫的成功案例,曾在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2004年全球扶贫大会上,向全世界推广介绍;2020年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9.4%,居全省首位,快递业务量达90亿件,首次跃居全国第一……
我们蹲点基层党支部,
深切感受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
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
党和人民的事业无往而不胜。
向人民致敬!
这就是《我们的学史笔记》之人民篇
最想说的话。
“人民”二字,重千钧!
100多年前,《新民丛报》刊发《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一文,开宗明义指出:“天下未有无人民而可称之为国家者。”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高呼:“人民万岁!”他曾说:“中国已归人民,一草一木都是人民的。”
2021年,建党百年的特殊时间节点,习近平总书记揭示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真理。在很多重要会议的讲话中,他毫不吝惜对人民的讴歌和赞美。
回首百年征程,人民已经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的血液,成为红色基因的一部分。
走进八婺大地,我们触摸历史,探寻这片红色江山是如何打下来的,这人间盛世又是怎样如先烈所愿。
兵民是胜利之本
毛泽东曾形象地阐释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中国共产党在金华这片土地上,就是这样开枝散叶、开花结果的。
人民自己的军队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戴上耳麦,腰间挂好扩音器。4月16日一早,我们来到位于武义县白洋街道王村的浙武红军与挺进师纪念馆,讲解员陈祖南已经开启新一天的工作。
“左边这位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师长粟裕同志,右边是挺进师政委刘英同志。”陈祖南将挺进师在浙江三年游击战的故事娓娓道来。
“这是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这个讲了不下千遍的故事,陈祖南总喜欢以这句话开头,牵引着我们的思绪一起回到80多年前……
兵民是胜利之本,只有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武装起来,才能打赢人民战争。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组建时,全师500余人。
3月23日,这支部队挺进浙江,建立了浙西南、浙南以及宣遂汤和浙东游击根据地。到1936年底,全师兵力发展到1500余人。
“挺进师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发动当地群众,宣传红军,扩大党的影响。”陈祖南介绍,宣平、武义一带的游击战争始于1935年5月20日。当时,粟裕、刘英率领红军挺进师主力来到宣平县东坑村(现属武义县西联乡)宿营,根据群众举报,镇压了该村3个土豪,将粮食、财产分给贫苦农民,并在墙上写下:“打土豪,分田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红军是人民自己的军队!”
在群众眼里,这便是自己的军队。
永康的“井冈山”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这里被誉为永康的‘井冈山’。”4月20日,我们来到永康市方岩镇金竹村金竹降革命历史展示室,讲解员杨岩柱自豪地形容。
“我爷爷说,当年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找村民带路会给钱,到村民家里吃饭也算钱。”杨岩柱回忆道,“这是人民的军队,正因如此,村民们都拥护红军,甚至经常冒着危险为红军进城采购物资。”
金竹降成了可靠的大后方。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是浙东游击队根据地的中心,是粟裕、刘英统领的红军先遣队张文碧部活动基地;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金华地区武工队的发源地,也是浙西工农红军根据地。
近年来,金竹村这个有着红色烙印的小山村焕发出新生机,着力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修通了山村与外界联系的水泥路,农户们也纷纷利用自家住房经营起农家乐和土菜馆。
为了让游客更好体验红色革命历史文化,金竹村还推出一条金竹降下村自然村至上村自然村长达4公里的特色红军路。走红军路、吃红军饭、扬红军魂,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
“这里是革命老区,我们将带领群众继续深入挖掘红色元素,夯实党建工作,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金竹村党支部书记胡桂胜说,“一定要传承好红色基因,把永康的‘井冈山’这块招牌越擦越亮,让村民生活越来越富足。”
谁为穷人跟谁走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藏在深山中的浦江县中余乡普丰村养元坑自然村
4月15日我们来到浦江县中余乡普丰村养元坑自然村,该村与诸暨、桐庐交界。村里的郭氏祠堂如今成为会稽山人民抗暴游击司令部后勤基地纪念馆。
1947年7月,隐蔽的小村成了大后方。会稽山人民抗暴游击司令部(1948年9月改编为金萧支队)在这里设立联络站,郭慎敏以创办养元坑小学为掩护担任联络站站长。他还带领大家创办鸡鸣社,印发党内资料和红色读物;秘密筹建被服厂,保障前线军需;建立修械所,修枪支、造手榴弹,支援前线……
“谁为穷人谋幸福,我就紧紧跟谁走。”怀着这样朴素的追求,村民成了最坚决的革命者,帮着部队搬运物资、照顾伤员、送信、放哨。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今年89岁的郭怀茂就当过送信员,当时敌人抓住他,将他关在猪圈里逼问,他咬紧牙关没有吐露半个字。
图片
89岁的老党员郭怀茂,已有60多年党龄,当年曾当过送信员
为了安全,鸡鸣社负责刻写、印刷和无线电收报的同志白天从不下楼。村民郭金福曾担任哨兵,发现有可疑人员或敌人,就用学狗叫的方式提醒,大家就从秘密通道转移。如今这条秘密通道还在村里,下面是潺潺溪水,上面是悠悠石板。
“当时以郭慎敏为书记的中共养元坑支部,在我们村秘密发展党员,播撒红色种子,不断壮大革命力量。前后共发展10名党员,但很多人地下党员的身份,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得到证实。”村支部委员、纪念馆讲解员寿春强说,“他们都是革命事业的功臣啊!”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一穷二白。人民打下的江山,依然要靠人民来装点。
利民之事必兴之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如今的湖海塘已是百姓眼里的“小西湖”。很难想象,70多年前守着这片面积达150余万平方米的水域,附近城南、秋滨等乡镇却饱受旱涝之苦,1.5万多亩农田灌溉都成问题。
1948年春,28岁的水利技术员韩继绍从省城调到金华工作。“当时城区4万多人口,白天还人来人往,一到夜晚却暗淡无光,只有西市街还有灯光闪闪,长乐戏院点的还是几盏煤气灯和电石灯。”初到金华的印象定格在他的日记里——我市水利建设几乎是一张白纸。
到金华后,韩继绍与前辈徐焕章等人曾提出建设湖海塘水利发电暨灌溉工程的方案,却未能付诸实施。1950年7月29日的《浙江日报》记载着湖海塘工程的症结:“这项工程,过去国民党政府曾测量了三年,终于因没有决心,同时要在地主地上挖渠道而受地主阻挠,搞了好几年,始终不能正式动工……”
图片
1950年,群众挖掘湖海塘水力发电工程进水渠
新旧社会两重天。新中国成立以后,金华地委专署经过4个月的积极筹备,湖海塘工程终于在1950年1月上马。省政府专门拨了543万斤大米,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动员了金华、汤溪、永康等8个县春荒较严重地区的农民来修筑水库。金中、金师、金农等学校的学生也来了,从梅溪拦河坝到西关尾水渠,全线长20公里的工地上,四五千人的劳动大军日夜施工。
1950年10月25日,湖海塘水电站正式向金华城区供电。金华有史以来第一次通过水利工程发电,不仅满足了城区4万人的生活用电,也解决了湖海塘下游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
湖海塘点亮城市的灯,也点亮百姓的心。此后,数十万群众奔赴水库工地一线,凭着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战胜重重困难,创造金华特色的水利系统工程。1950年冬至1952年春,金华各县动工兴建的小型水库就有30多座。
金华山的双龙电站,是全市第一座总装机500千瓦以上的引水式高水头水电站。双龙溪泉长年不断,天然落差达到数百米,但引水渠道需要穿山,工程难度大。最困难的是机电设备问题:只有两台上海华生电器厂制造的256千瓦发电机,却没有匹配的水轮机,怎么办?
图片
今年90岁,双龙电站建设的亲历者吴小弟,讲述毛泽东主席前来视察的情景。
“大了就改小,小了再改大,一遍遍地试。”90岁的亲历者吴小弟,对我们反复作出调试的手势。最后,金华水轮机厂(原金华机械厂)自主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台512千瓦水轮机,与两台上海华生电器厂制造的256千瓦发电机联机发电,大获成功。这一金华独创成为我国电力机械制造和农村水电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双龙电站1959年国庆前夕投运,想不到,第二年春天,毛主席就来了。”双龙电站管理所党支部书记梅汝记介绍,1960年3月14日,毛泽东乘坐专列来到金华,视察双龙电站后,对金华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小水电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指示将其作为全国发展农村小水电的典型加以推广。联合国亚太地区小水电会议代表以及105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曾先后前来考察学习。
图片
今年68岁的蒋才放,约上十几个老同学,来双龙电站回顾历史。“我们是生在解放后,长在红旗下的一代,毕生的青春风险给了祖国建设”。
如今,毛泽东主席视察双龙电站纪念馆记录着金华人民创造的辉煌,也彰显着金华人民的力量。纪念馆馆长彭绍琨介绍,从2019年开馆,到2020年年底,这里已经接待8.6万人次参观。
翻身不当“睁眼瞎”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政治上翻了身,经济在发展,但群众“没有知识就像睁眼瞎”。我们来到兰溪市女埠街道,几经周折找到86岁的胡金生。“新中国成立前我读过4年小学,但因为家里穷,孩子多,没法继续读。新中国成立后听说有扫盲班,马上报名参加,坚持晚上学了两年。”胡金生说。当时有白天的速成识字班、晚上的扫盲班,因为白天要干农活,他选择了晚上的班。“大概有20人,都特别珍惜学习的机会,刮风下雨也从不迟到。”
1911年成立女埠公立乐英高初两等小学堂,1931年更名为女埠中心小学。女埠中心小学首任校长方希亮为学校的创办和发展呕心沥血。
图片
方希亮的女儿方一民,回忆父亲全身心筹办兰溪女埠小学的情景。
“我爸爸1923年毕业于浙江第七师范,各科成绩优良,特别喜欢英语,晚年在谈吐中还会夹杂几句,但当时人们却称他为‘癫鬼’。”女儿方一民说,这是因为她的父亲为了学校,两次变卖家里的田地,薪水经常用来资助学生和地下联络工作。父亲整天忙进忙出,却从没当过自己子女的启蒙老师,只有每年正月初一闲下来,才给他们讲讲《天方夜谭》《卖火柴的小女孩》。
方希亮全身心的投入和付出,让女埠中心小学声名鹊起,连周边龙游、汤溪、寿昌、建德等县的学子也纷纷慕名前来就读。这所学校也成了党对旧教育制度进行改革的样板。
图片
今年86岁的兰溪女埠小学学生,在女埠小学旧址内,胡金生回忆当年读书时的情景。
方希亮的女儿方一民,回忆父亲全身心筹办兰溪女埠小学的情景。
解放初期,金华地委专署根据中央教育方针,将接管的原中心国民学校改为完全小学或中心小学,原国民学校改为初级小学或村小学,并进行整顿。1950年3月,金华在全省率先研究部署乡镇完全小学办学“民办公助”,并决定在兰溪县女埠乡完全小学进行试点,后来全专区小学办学“民办公助”全面推开。
“女埠小学有百余年的历史,涌现出很多像方希亮一样的优秀前辈,激励着我们不忘教育的初心。”女埠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童飞说。
一个都不能少
发展依靠人民,力量多多益善;发展造福人民,分享成果一个都不能少。
拔掉穷根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