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话党史·追忆经典|《南昌起义》

画话党史·追忆经典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回首百年光阴,中国共产党从红船起航到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征程,我党在泥泞中起步,在曲折中发展,带领全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展现诉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动人故事,一代代中国美术工作者以笔墨丹青追魂摄魄,记录百年巨变、描绘百年党史,留下了一大批经典之作。
我们将一起带你重温红色岁月,缅怀峥嵘历史。
图片
《南昌起义》
黎冰鸿
200cm×260cm 油画 1959
1927年8月1日,中国江西南昌,由中国共产党势力的军队针对中国国民党的分共政策而发起的武装反抗事件。由周恩来、谭平山、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中共人士和贺龙领导——贺龙在事件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当中还有第20军的苏联军事顾问库马宁。南昌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图片
《建军大业》
刘伟强、韩三平
南昌起义片段 2017
图片
《建军大业》
刘伟强、韩三平
南昌起义剧照 2017
《南昌起义》,表现的是1927年8月1日江西南昌城内一建筑物前最后动员的情形,时间是黎明前的夜晚,领导起义的几位领导人在做最后的部署,因此画面整体色调偏冷.图中起义的五位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和刘伯承集中出现,并处于相对靠左的位置,通过光线的处理达到突出形象的效果,且周恩来的位置正处于整个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上。
图片
《南昌起义》(草图)
黎冰鸿
200cm×260cm 油画 1959
图片
《南昌起义》(草图)
黎冰鸿
200cm×260cm 油画 1959
黎冰鸿先生生前曾三绘《南昌起义》,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时间从1959年直到1977年。
图片
《南昌起义》
黎冰鸿
200cm×260cm 油画 1959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片
《南昌起义》
黎冰鸿
200cm×259cm 油画 1960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图片
《南昌起义》
黎冰鸿
125cm×160cm 油画 1977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藏
黎冰鸿画的南昌起义的三张正稿构图基本一样,都是“围绕式”的构图,也可以说画面有一个抽象的椭圆形组成的起义军人群,这种构图容易营造一个中心点。仔细看画面,起义的最高领导人周恩来同志脚下站着的弧形的台阶,像个小椭圆,这样形成的中心点很像舞台上的聚光灯照在主要人物身上的效果。周恩来的位置在画面的0. 618黄金分割点上,而所有战士的眼睛都聚精会神地看着周恩来,形成了画面绝对的中心点。这一构图特别有利于体现"党指挥枪”的原则。
图片
《南昌起义》(局部)
黎冰鸿
200cm×260cm 油画 1959
应该说黎冰鸿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才否定掉其他的十几稿草图。同时这个构图无论是表现起义前严峻的场景还是起义胜利后庆祝的场景是可以通用的,有它的表现上的优势。另外从人物位置的安排上,可以说黎冰鸿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比如贺龙元帅站的位置,就是精心安排的,在画起义前的两稿里,贺龙站在了周恩来旁边,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贺龙在当时起义军队里是自己掌握的军队最多的,同时他担任起义军军事上的总指挥。显然在分量上他比叶挺、朱德、刘伯承在南昌起义时要大一些,这也符合贾若瑜将军委托黎冰鸿画创作时给出的领导人的排列次序。
图片
《南昌起义》(局部)
黎冰鸿
200cm×260cm 油画 1959
黎冰鸿通过画面的冷色调,人物的表情,着重强调的是一种起义开始前紧张肃穆的气氛。还对夜里的天空、色彩、光影进行写生,起义地点的建筑结构,环境透视也表现得非常准确。然后在光源上他选择不是戏剧性的光源,而是相对较弱的现场光。其中有三个细节处理是比较具有真实性的:
一、贺龙位置的处理,在南昌起义的时候贺龙还不是一位共产党员,他是当时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的军长,但是他在南昌起义中担任军事总指挥。黎冰鸿先生将周恩来的位置放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点处,强调了党的领导的地位,但是同时把贺龙放在画面的第二重要位置,同时也对历史史实的尊重。
图片
二、周恩来的手势的处理,周恩来右手手掌的手势有鼓动的意思,也有一种要去起义之前布置战略战术的意味。
图片
三、地面上散放的被撕碎的文件,这些其实是起义之前撕碎的机密文件。这个是符合历史史实的记载的,同时这些文件的处理在艺术上能营造出破釜沉舟的气势。
图片
1959年为国家博物馆创作的这张画与1960年创作《南昌起义》在构图和人物处理上基本一致我们就不做比对了。
图片
《南昌起义》
黎冰鸿
200cm×259cm 油画 1960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今天我们把1959年为国家博物馆创作的《南昌起义》跟1959年《南昌起义》(画稿)比较一下,与1959年《南昌起义》(画稿)对比第一张作品表现的是起义胜利之前的场面。
图片
《南昌起义》
黎冰鸿
200cm×260cm 油画 1959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而第二张表现的则是起义胜利军队归来的场面。
图片
《南昌起义》(画稿)
黎冰鸿
77cm×100.5cm 油画 1959 中国美术馆藏
图片
为什么这么说?
一、整体色调,从画面的分析对比中可以看到第二张画整体的色调偏暖。这已经不在是夜里冷寂的氛围,也不再是战斗之前的紧张的气氛了,并且人物的脸上都洋溢着这种笑容。
图片
图片
二、天边的云彩,据历史的记载,南昌起义是在凌晨两点钟经过四五个小时的战斗获得胜利,即早晨六七点钟。
图片
图片
在第一张的画面中贺龙左手边的这个战士衣冠整齐的,第二张中这个战士已经负伤了。
图片
图片
三、红旗的处理,第一张中没有飘扬开,一方面是因为起义是秘密进行的,所以不太适合张扬,第二张中张扬的红旗已经非常明确了起义的胜利。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二张强调的思想与第一张也有所不同
1、新增了一位工人纠察队员,一位农民赤卫军无论是南昌起义这一晚还是之前的战斗中,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赤卫军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处理突出了工人阶级、工农阶级在起义乃至新中国的建立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将时间范围扩大,将事件综合化,也将随着历史发展,对历史事件的定型和新的认识反映到创作中去。
图片
2、对领导人关系的处理前面已经讲过对贺龙位置的处理了,第二张中贺龙已经到了朱德的后面,已经服从共产党的领导。
图片
3、农民赤卫军背的大刀,这个大刀非常抢眼,可能借这个大刀提示大家在战场上赤卫军是赤身肉搏,强调了战斗的艰苦。
图片
除了第一张与画稿的对比外,画稿与1977年创作的《八一起义》之间也有密切的关系。
图片
《南昌起义》
黎冰鸿
125cm×160cm 油画 1977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藏
《八一起义》这幅画创作于1977年,这个画面中有一个女性形象的出现。这跟社会主义建设中女性发挥的作用和建国之后女性在中国美术中的表现,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有意把女性人物的形象加上。
图片
《南昌起义》作者简介
图片
黎冰鸿
(1913—1986)
原名炳康,广东东莞人。早年从李铁夫学油画,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47年到苏北解放区,随军征战。长期任教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历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常委、杭州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黎冰鸿早年作品多为战地写生、宣传画、人物素描、漫画等,后多作油画,探索油画民族化之路,将绘画技巧归纳为「意、章、形、色、笔」五字诀。晚年所作油画风景,尤重意境创造。
影像资料
影片 |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南昌起义》
影片 | 《建军大业》:片段
来源:山东省青年美协。
文中部分内容摘自: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南昌起义》”;
“电影《建军大业》”;
“莫朴冰和黎鸿的《南昌起义》对比研究——方东”;
“你看过黎冰鸿的《南昌起义》,却不知道这些细节!”——莞城美术馆
微博话题集结号
千秋恢宏伟业,百年恰是青春。怀家国使命,以梦为马;承复兴重任,扬帆远航。追忆光辉岁月,传承革命精神。为庆祝建党百年,青春山东发起#致敬1921##唱支歌儿给党听#话题,请广大网友积极参与微博、抖音、快手话题互动,让我们一起献礼建党百年、传递红色正能量。
各位同学~
今天周二啦!
一切为了新中国,一切为了人民
本期青年大学习,快来一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