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网约车抽成比例,利于打消公众疑虑|新京报快评

图片
▲滴滴关于媒体报道“高额抽成”的回应。图片来源:滴滴出行公号截图
文|易之
日前,一则“网约车平台高额抽成”的报道引发关注。报道显示,一些网约车平台对于车费的抽成比例能达到25%甚至更高,而司机和乘客对这一比例和计算方式并不知情。
对此,滴滴在5月7日回应,称将虚心接受公众批评,持续推进公开透明,并在文内列出了较为详尽的图表,给出了详细的计算规则。滴滴的这份回应显示,2020年,滴滴网约车司机收入占乘客应付总额的79.1%。剩下20.9%中,10.9%为乘客补贴优惠,6.9%为企业经营成本(技术研发、服务器、安全保障、客服、人力、线下运营等)及纳税和支付手续费等,3.1%为网约车业务净利润,但确实也有2.7%的订单抽成比例高于30%。对此,滴滴表示会进一步核查,避免出现极端情况。
面对质疑,滴滴及时回应,也基本做到了有图有真相,这个态度值得肯定。既然是市场上占头部地位的网约车平台,对于舆论质疑,理当有个积极的态度。
其实要求网约车平台公布抽成比例以及详尽的计算规则、各项费用占比,相当于购买一件商品要详细了解其成本利润构成,并由公众评判其是否合理。坦白地说,对于大多数商品,消费者其实都没有这份耐心与细致,购买行为本身就是选择权利,如价格突破心理预期,转身离去即可。
不过网约车也有些特殊性,网约车如今的市场份额有很大程度来自于传统出租车的分流,在公众的认知中,既然“接盘”了出租车的市场需求,自然也要接过一部分公共属性。
既然网约车已成了公共服务的一种,也就成了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当然也会遭受更为严格的道德审视。这是公众对于网约车抽成比例和计算规则较为敏感的原因,也是舆论追问其内部情况的原因所在。
追溯网约车的发展历程,其之所以能发展起来并站稳脚跟,说明了网约车的科技创新弥补了传统出租车的诸多不足。
相比而言,传统出租车行业中的宰客以及高额的份子钱等曾饱受诟病。这些不足,网约车恰恰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有效规避。一段时间以来,网约车也确实被给予了解决出行痛点、弥补出租车不足的社会期待。
当下,网约车日渐主流化,但公众依然希望其能始终保持科技创新的原始属性,带动公共出行方式的变革。接下来,网约车平台应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做好商业利益和社会价值的平衡,使其盈利模式能够符合社会对公共服务的认知。
就此去看,滴滴的回应值得肯定,但也不应止步于此。抽成高于30%的订单究竟为何出现,仍有深入核查的必要;平台抽成和计算规则也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落实具体的政策,最大化地去保证司乘利益。而其他网约车平台更应及时跟上,回应舆论质疑。
要明确的是,网约车的运营模式已经经过市场检验,其市场价值无可否认。而正因为它的价值巨大,日渐成为一种刚需,人们才希望网约车可以日趋完善,以更健康的形态嵌入社会生活。而这,应该是我们讨论网约车议题的基础共识。
□易之(媒体人)
编辑:马小龙 校对: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