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观察|印度新冠疫情不断“爆表”,全球化的今天影响会有多大?

印度新冠疫情带来的每天几十万新增确诊的恐怖浪潮,正威胁着印度经济复苏的脚步。去年,印度政府在实施全国范围的封锁后,这个国家在近25年来首次出现经济倒退。据CNN报道,可以肯定的是,疫情必定会对印度今年的经济情况造成冲击,并对几个重要的全球产业造成冲击。
图片
到目前为止,印度总理莫迪一直拒绝再次实施全面封锁的呼吁,尽管许多地区已经自发的宣布采取了一些严格限制。但一些依赖印度的全球产业正在焦急地寻找出路。如果新冠危机加重,不管是服装、医药还是金融服务和全球航运,绝大多数的领域都可能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全球物流供应链失衡
根据联合国世贸发展协会的数据,世界大宗货物贸易总量的80%是通过航运进行的,而许多船员都来自印度。据国际航运协会秘书长盖伊·普拉滕称,全球约170万海员中,有20多万来自印度,其中许多人都在货轮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普拉滕在接受CNN商业频道采访时说:“现在只能希望老天保佑了,否则严重的海员短缺,将扰乱全球航贸供应链。”
由于许多国家已经对从印度起飞的航班实施了禁令,所以已经来不及把印度海员转移到世界各地的港口。一家大型集装箱航运公司海事关系主管彼得森表示,希望各国可以区分来自印度的普通旅客和海员的不同身份。否则,世界可能不仅面临全球货流负担的严重威胁,而且又会因为船员将无法回国面临“人道主义”危机。
图片
彼得森说:“现在的情况已经对印度船员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据悉,彼得森所在的公司30%的海员来自印度。
去年,由于港口关闭和航班熔断,全球航运陷入混乱,近20万海员被滞留数月。一些工人已经调侃他们所在的船为“浮动监狱”—— 彼得森担心,如果印度的新冠危机持续加重的话,这种局面会再次出现。船只的运营也会有重大延误。一些国家已经对来自印度港口的船只实施了严格的检疫限制。
疫苗和药品短缺
印度生产的新冠疫苗占全球销售疫苗的60%以上,目前全世界的疫苗接种的速率都已经受到了印度疫情的影响。印度有世界最大疫苗生产商印度血清研究所(SII)。其庞大的生产能力是该国签约成为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COVAX)主要参与国的原因,COVAX是一项为全球低收入国家提供折扣或免费接种疫苗的全球性倡议活动。
印度血清研究所去年同意为多达92个国家生产2亿剂疫苗。但由于糟糕的现实情况,在印度本国人口只有2%的人口接种了疫苗的情况下,印度政府和印度血清研究所已经将供应重点从向其他国家出口转移到了印度本国公民身上。
图片
坏消息不止于此。除了疫苗短缺之外,如果印度的感染传播得不到很快的控制,全球制药业还可能面临其他严重的后果。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仿制药供应商,仿制药是具有相同疗效但成本较低的品牌药品的复制品。根据印度工业联合会和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一项研究显示,在美国,90%的处方药都是仿制药,在每3片药中就有1片是由印度仿制药制造商生产的。
虽然是仿制药大国,但印度制药商有多达70%的原材料来自国外,鉴于新冠病毒感染案例的激增,供应链的脆弱很难保证药物的基本生产。
服装业恐面临重创
印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之一。如今在疫情之下,纺织业正与严重的劳动力短缺作斗争。“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第一次经历这样的事情。”一家大型服装生产制造商的开发主管古普塔说,“没有任何商家对这种可怕的局面做过准备”。据悉,古普塔的公司为全球多家知名运动品牌供货,雇用了大约100名技术和半技术工人,但其中50%的人从第二轮疫情爆发后就离开了。古普塔说,他正在为现场剩余的工人提供住所,以维持工厂的运转。
图片
在其他地方,服装制造商也在关注同样令人担忧的情况。在印度德里和班加罗尔这两个主要的服装生产中心,工人的旷工率高达50%。据咨询公司统计,去年印度国内服装行业的消费和出口分别下降了30%和24%。“对于2021年,现在很难预测,因为我们不确定这次疫情何时会结束。”该公司补充道。
此外,印度也是全球皮革和皮革制品的主要出口国。根据印度皮革出口理事会的数据,印度是世界第二大皮革服装出口国和第四大皮革制品出口国,印度每年生产近30亿双鞋。去年的第一波疫情对印度皮革业造成了严重打击,而在第二波疫情开始前,这些企业才刚刚开始复苏。
金融服务行业备受冲击
近几十年来,因受到劳动力多受良好教育和低廉成本的吸引,许多大型金融公司将大量信息技术和运营工作外包给了印度。据美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一个贸易机构)统计,印度全国有近440万人从事信息技术和商业流程管理工作。目前,一些公司正在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危机,包括将工作转移到其他国家、鼓励员工在家工作以及延长项目期限。例如,美国高盛和富国银行已经为所有员工提供了远程工作计划。英国巴克莱银行、纳特韦斯特银行和渣打银行在某些情况下正在重新考虑将工作分配转移到其他国家,以减轻所在印度员工的压力。
但是在流感大流行期间在家工作是很复杂的,特别是很多员工还必须照顾生病的亲属。而对于金融公司来说,由于员工可能会处理敏感的公司或客户信息,因此在安全和数据保护方面也存在挑战。
封面新闻记者 汤晨 实习生 彭俊龙 编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