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氧气危机》:科幻惊悚包装的心灵救赎电影

图片
「醒醒,你的氧气快用完了。」
想像一下:你在一个狭小密闭空间醒来,完全不记得自己是谁,有个轻柔冷漠的语音一直提醒氧气不足却死都不肯放你出去,你该怎么办?
《氧气危机》正式预告:
网飞这周上架的美法合资新片《氧气危机》(Oxygen),就是这样的开场。被困棺材般医疗舱中的女主角伊丽莎白汉森(Elizabeth Hansen),由法国女星梅拉尼罗兰(Mélanie Laurent)饰演,整部戏超过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她的近距离特写,呈现出伊丽莎白从困惑到慌张、先绝望再重燃求生希望的各种转折;剩下的一半剧情又大多是她的回忆片段,从中能找出离开医疗舱的关键情报。可以说整部戏都靠她一个人演完了,几乎算是梅兰妮从影以来的人生角色。一直跟伊丽莎白斗嘴的AI米洛(MILO)则是请来凯萨奖影帝、坎城最佳导演马修阿马立克(Mathieu Amalric)配音。
图片
导演是《巨鳄风暴》(Crawl)的亚历山大阿嘉(Alexandre Jouan-Arcady),一直以来擅长的都是那种血浆大放送的惊悚恐怖片,但如果先入为主把《氧气危机》当成也是卖弄场面营造气氛的B级片,误会就大了。本片采取的是古典戏剧中的「困境理论」(Dilemma theory,不是囚犯困境/Prisoner's Dilemma),也就是把主角放进一个无法立刻脱出的困境,观众会从主角如何逃出困境的过程中认识他、理解他、最后认同他。这种模式对形塑主角的情感动机和成长弧线非常好操作,所以在各种类型的故事中都可以见到。
图片
从医疗舱中苏醒的伊丽莎白非常困惑。
《氧气危机》把困境具像化而且缩得非常小,还加上了氧气即将耗尽的倒数危机,把主角的生理和心理都压缩得非常窘迫,对观众来说也是同等的压迫。说实话,如果你是有幽闭恐惧/密集恐惧/情绪调节障碍等等创伤记忆病史的人,建议不要轻易尝试点开。有些人或许以为这是一种「密室逃脱」游戏,但戏剧困境的解谜线索通常不会放在情境当中,特别是像本片中的具体困境,脱出关键其实在角色自身的记忆/潜意识里,也就是最标准的「用表面故事直触内面主旨」手法。
图片
逃出生天的关键就在伊丽莎白的回忆当中
剧情在后段设计了两个大反转,不但是主角逃生的关键,同时也把故事调性从表面的惊悚类型扭转成心灵层次的疗愈文学。开局场景和剧情推进方式,不免令人联想起嘴炮哥莱恩雷诺斯(Ryan Reynolds)的《活埋》(Buried);女主孤军奋战、不断从记忆中翻找可能线索的过程,又神似詹姆斯法兰科(James Franco)的《127小时》(127 Hours)和珊卓布拉克(Sandra Bullock)的《地心引力》(Gravity);最后那个逆转的真相、还有小成本规格的场景设计,颇有山姆洛克威尔(Sam Rockwell)获奖作品《2009月球漫游》(Moon)的风格。
图片
整部戏几乎都让梅兰妮一个人演完了。
比较可惜的是导演在前半段约一小时长度的剧情中,设计了过多重复桥段和回忆穿插,把结构叠得太松散,加上又是串流平台播出,可能会有不少观众在前面就失去耐性关掉影片。本片目前在IMDb 上的评分仅有6.5,不过烂番茄的专业影评给了92 % 的新鲜度,观众评分也上升到78 %。如果你还没点开、或是看了一半关掉,这次不妨给点耐心看完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