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虹摄库尔斯克
5月初,美国陆军驻德国安斯巴赫的第四防空炮兵团第5营开始接收第一批M-SHORAD弹炮合一防空系统,这是一种用于伴随装甲部队作战的野战综合防空系统,主要用于替代已经老旧的“复仇者”防空导弹系统。
这是2005年M6野战防空车退役后,美军第一次装备新型野战防空车。但有意思的是,这种防空车说到底还是换了个底盘,加了一些雷达光电系统,使用的导弹却仍然是“毒刺”肩扛式防空导弹,外加两枚怪异的“长弓地狱火”反坦克导弹!
相对于近年来俄罗斯在野战防空领域下的功夫,构成了由“安泰”2500远程野战防空导弹系统、“山毛榉”M3中程野战防空导弹系统、“道尔”M2近程野战防空导弹系统、“通古斯卡”弹炮弹炮合一野战防空系统等组成的全空域野战防空体系,美军总体上仍然是围绕着“毒刺”“地狱火”等导弹打转,并没有开发野战用中远程地空导弹系统或自行高炮系统,仅能应对低烈度的空中威胁。
众所周知,野战防空主要是相对于固守一地的要地防空而言的,采用能够伴随机械化部队高速行军的机动式防空系统,包括自行防空导弹系统、自行高炮系统等,形成了高中低、远中近的绵密防空火网,更加有效地保障地面部队作战行动。
但是美国陆军对于野战防空的定位却与众不同,甚至彻底放弃了中高空、中远程防空需求,野战防空武器型号少、规模小、性能贫庸。
其原因要从二战说起,因为当时美国陆军麾下有着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空中力量——陆军航空队,在1944年全盛时期拥有编制240万人、近8万架各式战机和全球783个永久基地,连不可一世的德国空军都被彻底打残,B-29“超级空中堡垒”战略轰炸机更是将日本本土炸成焦土,还在广岛、长崎投掷了2枚原子弹。
同时,陆军航空队还拥有数量庞大的攻击机群,可以对前沿作战的美国陆军进行直接的近距离空中支援,“虎豹成群”的德军坦克则被一辆辆敲开了厚重的装甲,毫无抵抗能力。
战后,美国陆军野战防空力量得到了一定发展,主要原因是1947年陆军航空队独立成军,改组成为了美国空军。
与此同时,冷战时期的苏联空军对前沿制空权的争夺能力绝不亚于北约的空军,并拥有庞大的对地攻击机群,对包括北约地面部队造成沉重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陆军先后研制并装备了M19、M42两款双联装40毫米自行高炮、M163“火神”6管20毫米加特林自行高炮和以“响尾蛇”空空导弹为蓝本发展来的MIM-72“小槲树”近程地空导弹系统。
甚至研制过恐怖的T249“联防”自行高炮,其拥有一门6管37毫米加特林炮。
上世纪70年代,为了代替早期的这些野战防空系统,美国又研制M247“约克中士”双联装40毫米自行高炮,这是美军第一种拥有封闭式炮塔、全天候雷达系统和采用主战坦克底盘的自行高炮,但昂贵的价格和复杂的设计使得这种自行高炮消费比非常低,最终于1985年停止发展。
不死心的美国陆军又在当时最新型的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底盘基础上启动了M1 AGDS野战防空系统的研制工作,并首次采用“弹炮合一”理念,炮塔上装有双联35毫米“大毒蛇”Ⅲ机关炮和2个6联装“阿达兹”反坦克/防空两用导弹发射器,并拥有“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同样的机动性和装甲防护。
然而,还没有等M1 AGDS造出实车,冷战就结束了,在一片大裁军的呼声下M1 AGDS项目不得不下马。
由于新型机动式野战防空系统一个都没有研制成功,而老式防空高炮早已落伍。上世纪80年代美国陆军退而求其次,以1981年列装部队的FIM-92“毒刺”单兵肩扛式地空导弹为蓝本研制了“复仇者”前沿区域防空系统。
其本质就是一辆扛着8枚“毒刺”地空导弹和一挺近防机枪的“悍马”越野车。
然而“悍马”车越野性能再好也难以跟上“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的越野速度,毫无装甲防护又使其在战场上成为易损的装备,为此1995年美军又在M2“布莱德利”履带式步兵战车基础上改装出了M6“布莱德利-后卫”机动防空系统,将步兵战车的反坦克导弹换成了4联装“毒刺”地空导弹发射箱。
不过,由于没有完整的雷达火控系统,加上“毒刺”导弹作战性能有限,2005年88辆M6“布莱德利-后卫”机动防空系统被拆除了导弹发射箱,重新改回了标准步兵战车。
至此,美国陆军中就只剩下势单力薄的“复仇者”防空系统承担前沿野战防空任务,直到这次M-SHORAD弹炮合一防空系统列装部队,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其主力防空武器仍然只是“毒刺”导弹。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美国空中力量的强大,导致了陆军不太重视野战防空,因为重视也没有用,国会根本不会通过太过强大、先进以及耗资巨大的野战防空项目,无论是防空高炮还是防空导弹,所以美国陆军也只有继续使用“毒刺”导弹这种肩扛式导弹撑起大梁了!
查看原图 9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