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秘闻:第四次中东战争几乎让美苏两国摊牌 核大战一触即发

图片
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人类称曾面临两场核战争。一次是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发动的同归于尽式的核攻击,如果发生了仅是中东地区的毁灭。然而另外一场核战争,有可能是人类的毁灭,因为这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核战。万幸的是两场核战都没有发生。
2018年揭秘的文件显示,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的最后几天,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几乎爆发核战。
图片
1973年10月6日,犹太人的赎罪日,埃及和叙利亚对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发动了突然袭击。震惊的以色列士兵绝望地坚持着,即使他们的领导人和高级指挥官担心这可能是他们国家的末日。与此同时,苏联,紧随其后的是美国,向交战双方空运了大量的军事装备和物资。
图片
到10月11日,以色列已经停止了叙利亚的进攻:以色列的装甲部队和步兵已经越境进入叙利亚,最终将推进到大马士革的炮火射程之内。10月15日,在西奈半岛,一支由爱炫耀和咄咄逼人的沙龙率领的以色列军队偷偷越过苏伊士运河,占领了埃及一侧的桥头堡。这一次,埃及人惊讶地发现,他们的第三军被包围在了运河以色列一侧的阵地上,他们的补给线被切断了。
由于试图达成停火协议的努力失败,苏联的阿拉伯盟友面临军事失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向理查德·尼克松的白宫发出了一条信息:“我要直截了当地说,如果你认为在这件事上无法与我们共同采取行动,我们就必须立即考虑单方面采取适当步骤。”
图片
美国情报单位也察觉,苏联已经有七个空降师进入警戒状态,相应的军事运输部队也准备将这些空降部队送到中东地区。在苏联东南部,苏联军方已经开设了一个空降前进指挥部,同时,数个苏联空军部队也进入警戒。“情报亦显示,至少有一个空降师与一个空军运输机中队已经机动前进至南斯拉夫。”同时,苏联亦部署了两栖作战登陆舰载运了约四万名海军步兵进入地中海区域。
莫斯科在地中海舰队几乎增加了一倍,达到100艘,白宫陷入了一种危机气氛。苏联外交部官员维克托·以色列(Victor Israelian)回忆说,国防部长安德烈·格列奇科元帅(Marshal Andrei Grechko)“特别建议下令在乌克兰和北高加索地区招募5万到7万人。”“他的观点是,为了拯救叙利亚,苏联军队应该占领戈兰高地。”
图片
刚刚从越南撤军后,美国没有心情再打一场战争。然而,白宫觉得不能冒着失去威望和影响力的风险——尤其是在石油资源丰富的中东地区。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回忆录《动荡的岁月》中写道:“如果有必要,我们决心用武力抵抗苏联军队进入中东,不管他们以什么借口进入中东。”
图片
五角大楼对勃列日涅夫的警告作出的反应是世界范围内的警戒,即三级戒备状态,这是和平时期的最高级戒备状态。冷战期间美国的戒备状态一直处于四级。美国空降师已进入待命状态,准备飞往中东,50架B-52战略轰炸机已从关岛召回美国。第三支航母特遣部队被派往地中海,第六舰队的一支2000人的海军分遣队被调往克里特岛南部,离战场更近。11年前的另一个10月的一天,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国进入了第二级戒备状态。
图片
苏联领导人对美国的反应感到震惊。谁能想到美国人会这么容易受惊?”根据拉比诺维奇在他的书《赎罪日战争》中所写,苏联高官尼古拉·波德戈尔内问道。苏联总理阿列克谢·柯西金表示,“因为埃及和叙利亚而与美国开战是不合理的”,而克格勃(KGB)局长尤里·安德罗波夫则誓言,“我们不会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
图片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苏联保持了军队的戒备状态,但同意不向中东派兵。目前还不清楚苏联是何时以及如何改变了做法。据卡迪夫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谢尔盖·拉德琴科称,很可能是勃列日涅夫的一位高级顾问最终说服了他,让他从悬崖上摔了下来,让他重新控制住了自己。拉德琴科在《纽约时报》上写道,他认为安德罗波夫很可能阻止了勃列日涅夫升级局势。此外,美国宣布进入三级戒备状态可能让他相信危机正在失控。
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这一触即发的局势中看到了一个重大的外交机遇。只有美国对以色列施加压力才能拯救埃及第三军。这为美国取代苏联在埃及的影响力提供了楔子。这也是促使埃及与以色列就第三军的命运进行直接谈判的机会,这可能最终导致和平谈判。
图片
基辛格召见以色列驻华盛顿大使辛哈·迪尼茨(Simha Dinitz),告诉他摧毁第三军“是一个不存在的选择”。几小时后,埃及总统安瓦尔•萨达特同意与以色列会谈,以色列同意允许包括水在内的非军事物资到达被困部队。
最后,基辛格拿了一份谈判出的提议给萨达特,萨达特几乎没有任何争论便签署了。以色列的检查哨将被联合国接管,允许非军用的补给物资通过,并且会开始交换战俘。接着在日内瓦展开了会议,最后各方都签署了休战协议。在1月18日,以色列签署协议将部队撤回运河以东,直到1974年3月5日撤回了所有的以色列部队。
1967年的“六日战争”永远改变了中东。但是,赎罪日战争是决定性的军事冲突后记,延续了以色列在该地区的现代地位。然而48年前的这一重要时刻几乎演变成了一场改变世界的灾难。(幂谈天下/张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