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九九
在先秦诸子中,孔子三十岁创立私学,实现了经济的独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你看孔子,吃都这么讲究,能没钱吗,后来做官,也有不少的收入,周游列国除了在陈蔡之间有过一次绝粮挨饿外,大部分都是到一个国家,都能领取一定的俸禄,而且他还有个特别有钱的学生,子贡,经常资助他,晚年回到鲁国当“国老”,更是不差钱。你再看孟子,孟子的时代那更了不得了,传食诸侯,他不仅自己“混吃混喝”,还经常带着一大批学生到各个诸侯他们家里边去吃,“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诸侯。”当其诸侯们给孟子的待遇特备好,比如孟子在齐国,他在齐国干什么工作呢?“不治而议”,就是没有具体的活儿,只管发发牢骚,发发议论,这就是工作。这么好的工作,孟子都不愿意在这儿待着了,孟子要走,齐国的君主为了留住他,要给他加薪,给他几十万担粮食,当时八十担粮食就能生活一年,而且还要给他一套别墅,所以你看孟子,生活是多么的优裕。墨子讲究苦行,主张节俭,但他的弟子们也众多,而且墨家有技术,有不少手工业者,他有钱,只不过他自己愿意选择一种穷的生活方式。
而庄子就厉害了,庄子是真穷。在《庄子》中有一篇,上来就说“庄周家贫”,说庄周家里边儿穷的揭不开锅了,他找人去借钱,找谁呢?监河侯,有人说这个人就是魏文侯,也有人说这就是一个管理河流的官员,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包工头,比较有钱。监河侯一看庄子来了,我这钱借出去那不是有去无回嘛,于是就找个借口说,庄先生,你等等吧,我外边有一批工程款还没有要回来,咱这批工程款回来之后,我就借给你钱。这就好比有人想向你借十块钱,你说等着,中了五百万,我给你一百块钱。庄子太聪明了,马上讲个故事来讽刺他,说我在来的路上,有一个车辙压的一个水沟,这沟里面还有一洼水,这洼水中有一条小鱼,这个小鱼突然对我说话了,他说,庄先生,求你救救我,我是随着东海的潮汐到这里,被困在这儿了,现在潮水退下去,我回不去了,你能不能给我一桶水救救我?庄子说,没问题呀,你等着,现在南方的吴国和越国正在打仗,我马上过去游说他们,你们别打了,咱们现在接到一个大工程,南水北调,赶紧开挖,我要引西江的水来救你。这条小鱼听了很生气,本来你一桶水就能救我的,等你这么费劲把水引来,“索我于枯鱼之肆”,你去菜市场卖酸菜鱼的那儿去找我吧。
庄子自己也说自己穷。有一次庄子去见梁惠王,穿着粗布破衣,鞋子用绳子系着,梁惠王问他,先生你为何这么疲惫啊,庄子很傲娇的说,这是穷,这不是疲惫,士人有道德而不能推行,是惫累;穿破烂的衣服鞋子,是穷,不是惫累。这就是所谓生不逢时。庄子为什么会穷,他说生不逢时,是社会出现了问题了。
曾经有人找庄子去做官,庄子也不去,他宁愿“躺平”。楚国有两个大夫来找庄子说,庄先生,我们君主想重用您,高官厚禄。庄子说,不,我不要当官,我要当乌龟,你们楚国有只乌龟,被杀死时已经三千岁了,死了之后让人拿一个小匣装起来,拿绸缎包起来,供奉在宗庙当中。这样的乌龟好呢,还是让这只乌龟活着在泥坑中打滚儿好呢?两个大夫说,那肯定是活着好呀。庄子说,那你们走吧,我要做这样一个在泥中打滚儿的乌龟。庄子已经把整个世道看透了,一个人奋斗到最后,又有什么用呢?要想有个漂亮的小匣,得活三千年,然后被人宰割,放进去,还不如不要那个看似光耀的小匣,而自由自在的在泥坑里活着。
(清人绘庄子)
庄子这种“躺平”思想,在《庄子》这本书中,有不少故事体现,如我们熟悉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庄子看到一只大鸟飞进果林,他就拿着弹弓追过去。来到树林里边,发现,树上有一只蝉,正在喝着好喝的汁液,还唱着,美得忘记了自身安危,一只螳螂正用树叶作隐蔽,打算捕捉蝉,螳螂眼看即将得手,而不知道自己也身处危险,而那只大鸟又正准备捕食螳螂,大鸟因为眼前的利益,而没有发现后边拿着弹弓的庄子。当捕食者努力捕食的时候,忘了身后的危险,有时候,捕食者填饱肚子,只不过是为了填饱别人的肚子。庄子说,世上的事物都是这样相互联系、相互争夺的,都是以利益为诱饵,一层一层的割韭菜。你如果被眼前利益蒙蔽,很可能就会忘了身后的危险。
(明人绘 庄子)
庄子不仅不鼓励人们去追求利益,以免被人利用,更是倡导做一个“无用”的人,以保全自己。做一个“无用”的人,你就没法割我的韭菜了。有一个故事说,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周围的树都被砍了,就它矗立在那,庄子很奇怪,问伐树的人,伐树的人说,这树材质不行,没什么用。庄子当时带着几个学生,庄子对他们说,你看,做个没用的,多好,可以终享天年。当然,完全“无用”也不行,他带领学生们继续往前走,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仆人杀鹅款待他们,仆人问杀哪一只,有两只鹅,一只会叫,可以当闹钟,一只不会叫。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没想到,“打脸”这么快,弟子们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我们该是有用,还是无用啊?庄子可能有点无奈,笑笑说,我主张,要在有用和无用之间。躺平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学会在社会的夹缝中求生存。
庄子还曾假装站在对立者的角度,给一个骷髅打鸡血,有一次,庄子走路,遇到一个骷髅,他就对着这个骷髅说,你是怎么死的,是因为贪图什么而违法乱纪被杀了吗?是因为国家灭亡而死于战乱吗?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好,对不起父母妻儿而自杀的吗?是因为没找到工作饥寒交迫而冻死的吗?说完庄子就枕着骷髅睡着了,结果骷髅晚上就给庄子托梦,告诉他,你说的那些都是人生的累赘,做个骷髅“躺平”可好了,没有欲求,在上没有老板的压制,在下,没有必须要完成的工作,不用风里来雨里去,没有996,简直是帝王般的享受。庄子说,不会吧,我替你去找司命的神求情,让他给你骨肉,给你注入鸡血,让你重新活过来,怎么样?骷髅说,我跟你无冤无仇,你为啥要害我,我现在享受的是帝王般的快乐,为什么要到人间去受苦呢?“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庄子并不是真的要说服骷髅,而是借骷髅来说明,人间的本质是劳苦的。
要论打鸡血还得是孟子,齐宣王想躺平,孟子不让,非让他行仁政,齐宣王就自黑,说我做不到,因为我有缺点,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喜欢钱财。孟子就说,这是好事呀,天下谁人不好财呢?大王喜欢钱财,如果能想到老百姓也喜欢钱财,大王如果能和百姓分享财物,这不就施行仁政了吗?齐宣王又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说,这不是问题,大王如果喜爱女色,能想到老百姓也需要媳妇,能满足老百姓娶媳妇这方面的需求,这就是仁政了。有缺点不要紧,不要躺着,你得起来活动活动,你能行,加油!
(孟子)
庄子往往是通过讲故事阐明一个道理,自说自话。而孟子往往是有“对手”的,而且无论对方说什么,他都能把对方引导到自己主张的理念当中来。如孟子见齐宣王,齐宣王想问问齐桓公与晋文公的事情,君主们想推行的都是靠武力统治的霸道,像春秋霸主那样,而儒家主张的是以德行服人的王道,所以当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言外之意,就是,孟先生,我想行霸道,结果孟子说,不,你不想,你想行王道,“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齐桓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也是如此,梁惠王说,老头,不远千里而来,能不能给我讲讲什么是利,“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我想知道什么是利,孟子说,不,你不想,你想知道的是什么是仁义,“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在历史上有一个现象很奇怪,庄子(约前369—前286)与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同时代的人,两个人还都见过梁惠王,但他们两个人彼此却谁也没有提及过谁,庄子在文章中讽刺儒家孔子,孟子在文章中骂道家的杨朱,但两个人却没有彼此对骂过,这是为何呢?历史上称之为“庄孟不相及”。关注我的公众号“九九讲故事”,我们后边再讲。
微信公众号:九九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