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如何健康老去?诺奖得主预测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可能增长到22%

图片
根据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十年来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上升了5.44%。如何优雅健康地老去,成为大众越发关注的问题。
6月9日,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携手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以“科学如何更好地赋能大健康产业”为主题,邀请诺奖得主、拉斯克奖得主等顶尖科学家,与企业家进行思想碰撞,探讨科学如何更好地助力大健康。
【从对抗疾病到预防疾病】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指导委员会成员阿龙·切哈诺沃在演讲中预测,在2015-2050年期间,全世界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从12%增长到22%,几乎翻倍。他指出,医疗卫生系统在近几十年有了巨大进步,让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了60%,“老龄化速度远超从前,所有国家都需要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医疗卫生与社会系统的挑战。”阿龙·切哈诺沃说。
“我们从未面临过如此程度的老龄化社会。”诺辉健康联合创始人、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朱叶青说。
“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健康地养老。”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秘书长、世界顶尖科学家国际联合实验室高级科学家杨展涛表示,先进的科学与技术能为大健康产业赋能,提高我们未来的生活质量。
“我们不想再去‘治疗’病人了,因为希望大家保持健康。”阿龙·切哈诺沃说道。这同样是大健康的新理念,即从透支健康、对抗疾病的方式转向呵护健康、预防疾病的新模式。
【“医疗并不仅仅只是医生的事情”】
新冠疫情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为父母购买体检的人群也在不断增加。“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增进对自己身体指标数据含义的了解。”东软集团创始人刘积仁说,这样才能在体检后获悉数据背后可能关联的疾病,从而进行自我管理来调节健康,以达到预防作用。
他表示,目前治疗中遇到的很多疾病基本上是由个人造成的,如大吃大喝、饮酒过度、运动减少、睡眠不足等,无论多么强大的医疗系统,都难以支撑大众对健康的过度透支行为,“医疗并不仅仅只是医生的事情。”
随着个人健康数据的长期追踪、不断积累,在数据整合与处理技术的发展下,将能实现进一步的“动态管理”,进而大大增加诊断的精度。“趋势才能反映一个人的变化,以往‘静态’的检测报告难以获得健康关键指标变化趋势,癌症早期可能无法令人察觉,但十年的指标变化追踪能为我们带来更多启示。”朱叶青解释。
当个人数据不断汇集,形成医疗大数据后,杨展涛认为,这些大数据也十分重要,能帮助我们建立疾病诊断或治疗的模型。
2019年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会员迈克尔·谢帕德在演讲中表示,基于他多年来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的经验,大数据在每个环节中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例如,在药物研发时,利用大数据信息,让医生获知病人不同的状态和治疗手段。而在临床试验期,也需利用大数据来找到最合适的临床试验对象,增加成功率。
【可能一滴血或几个细胞,未来可判断是否健康】
交叉科学带来更多颠覆性的新检测手段、新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青年科学家委员会委员丁显廷,举了两个例子,化学家利用数量更为丰富的元素检测技术,颠覆了传统检测领域的蛋白荧光检测技术;计算生物学家利用DNA突变监测到癌症特定表达蛋白,可设计个性化治疗,从而颠覆了传统制药领域。他认为,交叉领域的融合是未来科学助力大健康的一个重要方向。
“影像技术、基因检测、人工智能等,确确实实能够帮我们找出以前不可能发现的早期疾病。”爱康国宾健康管理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黎刚补充道。
“未来,我们或许可用一滴血或几个细胞,通过大数据的综合分析来判断一个人到底处于健康还是亚健康,或某种疾病的某种状态,然后进行更加先进、科学、个性化的治疗。”丁显廷说。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热门应用

腾讯新闻·电脑版
腾讯新闻·电脑版
24小时陪你追热点
点击下载
QQ浏览器
QQ浏览器
4亿人的AI浏览神器
点击下载
腾讯新闻·电脑版
腾讯新闻·电脑版
24小时陪你追热点
点击下载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