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粉上榜国家级非遗名录,广西上榜的还有……

▲广西头条NEWS,广西最独具视角的时政新媒体!
6月10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其中,广西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桂林米粉制作技艺等18个项目入选。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广西16个)分别是:
仫佬族古歌
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仫佬族古歌是仫佬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集体创作并世代传唱至今,用以传播历史文化、生产知识、人际交往的民间歌谣总称,最早可追溯到元末明初,以民间歌手口头传唱以及手抄歌本为主要方式传承至今,广泛分布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四把等11个乡镇及周边宜州、柳城等仫佬族聚居区。
图片
广西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壮族天琴艺术
崇左市
壮族天琴艺术渊源久远,壮族先民创造出天琴,以琴声沟通天地,用歌声表达情感,经过世世代代的延续和民间艺人创新,逐渐发展成歌舞乐互融的歌舞音乐。
图片
多耶
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
多耶是侗语的谐音,“多”即唱或跳,“耶”即耶歌,为“唱耶跳耶”之意,汉译为踩歌堂,是广泛分布于桂湘黔三省交界及周边侗族地区侗族独有且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无器乐伴奏、边唱边跳的集体性歌舞形式。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多耶的核心流布区域。多耶历史悠久,陆游的《老学庵笔记》、邝露《赤雅》、《大清一统志·柳州府》都有相关记载。
图片
壮族打扁担
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
壮族打扁担,壮语“打鲁列”,是以扁担和板凳等作为舞具,模拟农业生产劳动的极具壮族特色的传统舞蹈。每年春节、三月三,壮族男女老少在屋檐下、广场上、晒谷坪欢快地跳起扁担舞。
图片
广西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末伦
百色市靖西市
末伦(moedlaenz)是壮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曲艺之一,长期流传于广西西南部,以壮语南部方言德靖土语表演,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夹叙夹议。通过民间艺人在仪式、日常生活和节日的展演,其在壮族社会代代相传,至今长盛不衰。
图片
广西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壮族抢花炮
南宁市邕宁区
“壮族抢花炮”是一项集祈福祭祖、竞技娱人为一体的传统体育活动,广泛流行于广西南宁市邕宁区及周边城区的壮族聚集地。抢炮为整个活动的高潮,常在较为开阔,视野较好的平地举行。将花炮通过特制的送炮器轰至空中,落下时,抢炮者们一拥而上,开始激烈抢夺。全程欢声雷动,场面激烈,热闹至极。
图片
广西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北海贝雕
北海市
北海贝雕是广西北海艺人以北部湾海洋的贝壳、海螺为原材料,巧妙利用其天然色泽、纹理形状,经设计拣选、精雕细琢、镶嵌组装等工序加工创作成各种工艺品的一种传统工艺美术。北海贝雕题材广泛、构思精巧、层次分明、形象逼真,是贝壳的自然之美、雕刻的技法美与国画意境之美的完美融合,以富丽典雅的风格、巧夺天工的工艺、栩栩如生的造型在中国雕刻艺术中独树一帜。
图片
广西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合浦角雕
北海市合浦县
合浦角雕是广西本土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工艺美术,“广西三雕”之一。它利用当地牛羊角为主要原料,经削坯、精雕成各类水族生物、飞禽走兽、花鸟草虫等,以立体圆雕的表现形式,玲珑剔透的雕工,逼真传神的效果与典雅自然的风格在中国传统美术中独树一帜。
图片
广西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螺蛳粉制作技艺
柳州市
柳州市是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传承的核心地,也是周边省市县乃至全国螺蛳粉制作技艺学习和传承的正宗发祥地。柳州螺蛳粉以螺蛳汤为汤底,优选本地食材,考究制作工艺,以其鲜香的味道、爽弹的口感、独特的风味,不仅成为柳州人的心头好,更征服了全国人民,得以广泛传播。
据考古发现,柳州地区食螺历史至少2.6万年,有史记载以来,古籍记载当地制作、食用竹笋的历史也较长,在明代柳州市面上已出现经营性米粉。
图片
广西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桂林米粉制作技艺
桂林市
桂林米粉历史悠久,其品牌形成并兴盛于清末至民国时期的老桂林城。桂林米粉以桂林各县所产大米及流经桂林境内的漓江水为基本原材料生产,以城区老店历史传承配方熬制的卤水为灵魂,以卤味粉流传最广。
图片
广西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龟苓膏制作技艺
梧州市
龟苓膏是岭南地区历史悠久的传统药膳,具有清热解毒、除湿通络、滋阴补肾、美容养颜、促进新陈代谢之功效,是“药食同源”的典型代表,备受两广一带以及东南亚人的喜爱,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龟苓膏起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 如今的梧州龟苓膏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配置方法是以鹰嘴龟和土茯苓为主料,加以罗汉果、灵芝、金银花等多味中草药,经选材、处理、洗药、碾磨、提取、浓缩、过滤、配兑、煮膏、冷却等21道传统工艺制作而成。
图片
广西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瑶族祝著节
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
瑶族祝著节,亦称“达努节”“瑶年”“廿九节”,是居住在红水河沿岸的瑶族为拜谢创世始祖密洛陀,以及庆祝丰收和交往娱乐的传统节日之一,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瑶族祝著节于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举行,瑶族民众为纪念密洛陀生日,以祭祀祈福、打铜鼓、打陀螺、射弩、唱细话歌等为内容,相聚欢庆三天,周边村寨的壮、汉、仫佬、毛南等其他民族群众也共同参与。
图片
广西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壮族侬垌节
崇左市
侬峒节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节庆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至四月春季举行,有的地方也在丰收后农历七月至十月秋季举行。节庆内容包括祭祀祈福、聚会交友、对歌传情、商品贸易和文体娱乐。
图片
壮族会鼓习俗
南宁市马山县
壮族会鼓习俗是广西红水河流域壮族人民在稻作生产中形成,以敲击会鼓营造热闹气氛,达到驱邪纳吉、竞赛娱乐目的的民间传统习俗,包括制鼓、请鼓、开鼓、擂鼓与卸鼓等内容,是壮族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图片
广西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大安校水柜习俗
贵港市平南县
平南大安校水柜习俗,是形成于广西平南大安镇,以检修消防器械,举行消防巡游、演练为内容的一项传统民间自发定期性群众活动。它起源于清道光年间,至今有逾百年历史,是国内动员广泛、富于地方代表性的乡镇消防民俗。每年农历八月二十日,全镇居民以民间消防所(队)为单位,开展消防器械整备、消防巡游、消防大比武等活动。人们在射火球演练中群情激昂、通力合作,常有千人接龙递水之壮观场面。
图片
广西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壮族补粮敬老习俗
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
补粮是为老人祝寿的人生礼俗。所谓“粮”,在壮族信俗观念中是一个人与生俱来、供养其灵魂、保持其生命的“魂粮”,年纪大了,魂粮少了,就要“添粮”以“补寿”。补粮分三类情况举行:一是老人在49岁(虚岁)后,每隔十二年,即49、61、73岁举行一次,73岁后视老人身体和家境情况择期举行。由外嫁女儿各带一小袋米,在家中依次“运粮”入“魂米筐”,为老人添“魂粮”;二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外嫁女儿各带上一个“寿粮包”,给61岁以上老人房内的“寿米缸”添粮;三是在大型的以祭祀圈为单位的公共仪式“做斋”时为老人祝寿而举行,晚辈为老人敬茶,仪式专家行“奏斗粮星科”。
图片
广西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广西2个)
茶俗(恭城油茶习俗)
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
瑶族油茶习俗是居住在南岭走廊的瑶族人民在与山地潮湿、瘴气重的自然环境长期相处过程中摸索形成的独特的饮食习俗,油茶是将油茶叶、生姜、大蒜等原材料,放入铁锅反复捶打后加入热水熬煮成的饮品,俗称“打油茶”,具有消食健胃、驱湿避瘴的功效。油茶习俗贯穿在瑶族人一生中,从婴儿满月、婚嫁、贺寿、丧礼到祭祀、节日、待客中无处不在。
图片
广西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瑶族石碑习俗
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
瑶族石牌习俗是瑶族社会极其特殊的一种社会制度形式。它是瑶族在历史上为求得生存发展、维护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治安,将全体讨论通过的规约镌刻在石牌或木板上,由石牌领头人负责执行,大家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瑶族社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与石牌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图片
广西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完整名录: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共计185项)
一、民间文学(共计12项)
图片
二、传统音乐(共计19项)
图片
三、传统舞蹈(共计13项)
图片
四、传统戏剧(共计9项)
图片
五、曲艺(共计18项)
图片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共计27项)
图片
七、传统美术(共计17项)
图片
八、传统技艺(共计46项)
图片
九、民俗(共计24项)
图片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共计140项)
一、民间文学(共计9项)
图片
二、传统音乐(共计8项)
图片
三、传统舞蹈(共计9项)
图片
四、传统戏剧(共计14项)
图片
五、曲艺(共计2项)
图片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共计13项)
图片
七、传统美术(共计22项)
图片
八、传统技艺(共计36项)
图片
九、传统医药(共计11项)
图片
十、民俗(共计16项)
图片
广西头条报道 编辑:陈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