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毓宝去世!“提到天津时调,就会想起她”

据天津市曲艺团最新消息,著名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王毓宝先生于2021年6月10日去世,享年95岁。
图片
王毓宝,著名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为天津市艺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工党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曲艺家协会理事。
王毓宝老师是天津时调的创始人。她基于传统,博采众长,勇于创新;1953年以一段气质清新的《摔西瓜》创立了天津时调这一曲种,并不断发扬发展,使之成为独具特色的天津本土曲种。王毓宝老师不仅擅长演唱传统唱段,还创演了《翻江倒海》《军民鱼水情》《梦回神州》等经典曲目。她的演唱高昂明亮、爽朗甜润、亲切质朴、美不胜收。她是新中国曲艺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王毓宝天津时调:摔西瓜
王毓宝天津时调:放风筝
有一位曲艺研究家曾作出这样的评价:“在天津市的人民群众中,提到天津时调就会想起王毓宝,提起王毓宝就会想到天津时调。”
图片
天赋极佳 八岁走票
1926年是农历丙寅年,这一年的农历十一月十五,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王毓宝出生在天津河北大街一户普通人家,这家的主人王振清是一名油漆匠,同时也是一位酷爱曲艺的票友。王毓宝是这个家庭的第五个孩子,他的两个哥哥王殿元、王殿英分别是著名的曲艺弦师与戏法演员。小小的王毓宝是听着大鼓、时调的旋律长大的,所以从记事起就开始演唱了。
图片
王毓宝
因她嗓子好,有冲劲,能唱高腔,而且悟性好,不怯场,所以,在父亲的精心调教下,王毓宝很快就掌握了《靠山调》的技巧,并能唱上三两段。后来,父亲组织的"时调沙龙"渐渐地在津城小有名气,凡地方上有民俗活动或是亲戚朋友有喜庆集会,都要请他们去演唱助兴,名曰"走票"。8岁时,王毓宝就开始跟随父亲到处走票,很受观众欢迎。
豆蔻年华 正式登台
王毓宝正式登台是在1938年,那年她12岁。由于父亲日渐年迈,家庭生活的重担几乎都压在了她的肩上,她不仅要孝敬父母,还要供弟弟上学。从那时起,年纪轻轻的王毓宝就已踏上了养家之路。
20世纪30年代,曲艺已从撂地(划块地儿露天演唱)进入书场、茶社,但有些园子还是把时调拒之门外,认为时调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王毓宝当时心有不忿,憋着劲要为时调打一个翻身仗。
图片
王毓宝
1948年冬,因南市群英戏院要大修,经理很怕包括王毓宝在内的这班人马流散了,就与小梨园议定将他们暂"借"给小梨园,待群英戏院修好后再回来。
但小梨园的管事偏偏不要时调,他说:"小梨园从开张那天起上的就都是高雅曲艺,献演的也都是一流艺员,我今儿个要是让《靠山调》这样低级的玩意儿上了场,往后我们还怎么邀角儿呢?"因为群英的老板知道时调能卖座儿,生怕这一撒手王毓宝被别的班子挖走,所以就极力推荐让她试试,最后,双方达成协议:试演3天,如果观众认可就接着演,否则3天后走人。
图片
王毓宝演出照
只有23岁的王毓宝深知这次机会难得,她在曲目上、唱腔上都做了精心的准备,所以,在连演3天中,场场博得满堂彩,一场比一场叫座,特别是第3天,很多社会名流纷纷慕名而来。也就是在这一天,时调才正式登上大雅之堂,才真正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王毓宝红了,各大戏园子都来抢她,最忙时,她一天要赶三四家场子。
一曲歌罢 喜得新称
王毓宝真正崭露头角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3年。这一年在马三立的推荐下王毓宝参加了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曲艺团,成为了国家剧团的演员。从这一年开始她对旧的时调开始改革,在著名琴师祁凤鸣、李元通、王文川、王海门,著名作家王焚、姚惜云等人的帮助下,一曲《摔西瓜》唱响津门,并且把叫了多年的“时调”“小曲”定名为有着浓厚天津特色的“天津时调”。《摔西瓜》也成为了天津时调的第一曲。从内容到形式初步完成了“天津时调”的创立,王毓宝也形成了自己质朴、爽朗、甜润的风格。
图片
上世纪50年代王毓宝既唱新节目,又改编传统节目。她经常演出的代表节目,传统的有《放风筝》《踢毽》《七月七》等;现代的有《提意见》《想心事》《摔西瓜》《糊花灯》等等。同时,她还培养了一批专业、业余的天津时调演员,如郭菊苹、陈富贵等。
1958年是王毓宝与“天津时调”艺术走向全国的年份,她以一曲撼人心魄的《翻江倒海》,用激昂、豪迈的声腔和内容表现了劳动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全国曲艺会演”中获得圆满成功,全国的曲艺工作者都知道天津有一个唱“女高音”的王毓宝。
图片
上世纪60年代初,王毓宝决定拜师!拜谁呢?拜天津市红桥区曲艺团的时调老艺人姜二顺为师。王老师从小管姜二顺叫“二姑”,对姜老师会的小曲、小调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山西五更”这个曲调,她觉得风趣幽默,认为这些曲调如果不学会,就有失传的危险。不仅如此,多学几个曲调对自己今后的改革也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在团领导的撮合下王毓宝拜在了姜二顺先生的门下。
图片
上世纪60年代初,她又创新了以夹叙夹议、诗情画意、抒情赞颂为主体的《红岩颂》、《换岗哨》、《毛主席来到咱农庄》,尝试了以拓展“数子”增强叙事性和表现故事情节的《卖椰子的老大娘》等曲目。
图片
王毓宝
王毓宝的演唱日臻成熟并自成一派,她具有美妙的抒情女高音歌喉,每次演唱,开头一句就先声夺人、拔地而起,响遏行云,继而转折跌宕,沉落低回,常常落腔未毕就掌声雷动;全曲终了,更是满堂喝彩声,经久不息。真有"一曲歌罢四座皆惊"的强烈感染力。
但她并不满足,仍积极致力于改革创新工作,她先是在一向只唱不说不做的传统演唱中加进了动作身段和朗诵,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曲目的内涵,增加了艺术感染力;后又在一个曲目中根据不同的人物运用了不同的曲牌,如在《拷红》中老夫人用了"老鸳鸯调",红娘则运用了欢快活泼的"怯五更调",更加贴切、鲜明地表现出了人物个性;《军民鱼水情》在全国的轰动和《梦回神州》的创新成功,标志着以《新靠山调》为主体的天津时调逐渐趋向完善。
图片
艺术之家 开枝散叶
1923年9月生于天津的刘志凯,为人热情,性格豪爽,自幼酷爱曲艺,他对北方各曲种悉心钻研,尤其喜爱天津时调。解放初期,经人介绍与王毓宝相识并相恋,那时,他还在天津纺织管理局工作。1954年调到石家庄工作,1956年春,他二人结为伉俪。
婚后,刘志凯常年在外,每年只能回来近一个月的时间,这样两地分居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980年初,刘志凯与人对调才得以回津,结婚20多年的夫妻才算得以团聚。
刘志凯对王毓宝在艺术上全力支持,并一起创作了《拷红》《小燕学艺》等唱段。他二人妇唱夫随,事业生活上配合得很是默契。
但天有不测风云,从来没得过病的刘志凯,1984年11月24日早晨8时,准备外出时,在东火车站的天桥上突发心脏病,虽有好心人把他及时送到天津第一医院,但他的心脏却早已停止了跳动,医院确诊为心肌梗塞。
得到消息后,王毓宝发疯似的赶往医院,一进急诊室,见人在担架上躺着,她扑上去紧紧地抱住丈夫,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丈夫的名字。
王毓宝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我当时见他躺在那儿,我就上去推他喊他,见他半天没反应我就急了,疯了一样地喊大夫,叫他们赶紧救人呀!大夫说,我们已经尽全力,实在是来不及了。可我哪相信呀,眼睁睁的,早晨出门时,人还好好的,一转眼的工夫人就没了,我哪受得了呀?一下子,我也昏死过去。”
图片
老伴去世后,王老就一直与小儿子小凯生活在一起,儿子儿媳非常孝顺,小孙子也已经成家生子,一家四代同堂,其乐融融。刘小凯1983年进入天津曲艺团,专攻四胡和大提琴,初时为母亲伴奏,现已成为曲艺团乐队中的骨干。
图片
王毓宝的长子王大海,1968年下乡至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科右前旗,1972年考入长春曲艺团,与刘威(现已改行影视)搭档说相声,1987年正式拜董湘昆为师,开始学习京东大鼓,现已成为东北著名的京东大鼓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他虽已在长春成家,但每年都要回天津老家几次,探望亲人,看望家乡父老。
图片
告别舞台 不忘传承
1997年王毓宝突发心肌梗塞,手术后医生再三强调:"为了控制情绪,您以后就不能再登台演出了!"也就是从这天起,王毓宝挥泪告别了曾陪伴她60余年的舞台。
王毓宝虽然告别了舞台,但她怎能舍弃自己钟爱一生的事业呢?不能登台了,她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对时调的改革创新和培养新人上。王毓宝在幕后默默地耕耘奉献着。如今,她的学生高辉、刘迎、刘勃扬等都已成了天津时调的名角。
图片
王毓宝与她的弟子们
2018年,王毓宝喜收新徒志淑嬿。王毓宝在拜师典礼上说,“我从小就喜欢这个曲调。我以前虽然学过京韵、梅花,但我还是喜欢时调。老腔老调我也会唱,但我还是改革了。只要观众需要,我愿意接受新生事物。我去掉老腔老调的糟粕,把唱腔改了,同时人物思想感情也有变化。今年我已经90多岁了,还能喜收高徒,就是非常希望能把这项艺术传下去。不仅仅是我传承,我的徒弟也要传承,我不让他们保守。”
图片
志淑嬿拜师典礼
天津文艺广播主持人小佀是王毓宝先生的高徒,他跟随师父学艺多年,师父对艺术严谨的态度、无私的精神让他记忆深刻。“老太太经常说,她得把这个东西往下传,谁学她都教。她从来没有保守思想,从来没有门户之见,无论谁来学,师父都毫无保留。老太太用非常朴实的教学方式,你唱一句,她给你唱一句,直到你会了为止。老人家每天无时无刻想着的都是怎么样传承非遗,怎么样弘扬天津时调艺术。拜师会上师父说她都90多岁了,赶紧学。我觉得我们作为学生弟子,都要有紧迫感,趁着老师身体健康还能示范的情况下,多学多问多请教。这些传统艺术不能从我们这一代丢失。”
图片
天津文艺广播主持人小佀与师傅王毓宝在一起
图片
王毓宝老师与弟子刘迎以及学童们一起畅聊“天津时调”
2020年的春节
疫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
当时已经93岁高龄的王毓宝老师
还特别录制视频宣传防疫
正是因为有王毓宝
这样无私奉献的艺术家
在教学中倾囊相授
才能使非遗艺术
在中华的大地上扎根生花
代代相传
来源:天津市曲艺团、天津广播、天津文艺广播、津云
觉得此文有用,就点“”支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