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中午,中国提出的《ISO/NP TS 7352 集装箱NFC/二维码封条》国际标准新提案投票获得通过,美国、俄罗斯、中国、法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丹麦投票赞成该提案,全国劳模包起帆与他的创新团队的成果再一次打动世界,让中国拿到了领衔制定国际标准的入场券。
“抓斗大王”“港口装卸自动化的创新者”“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国际标准的编制者”……包起帆这位工人发明家持续创新、不断突破,一次又一次地证明,在平凡的岗位一样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1968年,年仅17岁、刚刚初中毕业的包起帆被分配到上海港白莲泾码头从事装卸工作。后来,在坚持了4年半工半读后,1981年,包起帆毕业于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受聘担任南浦港务公司技革员。
那一年,他亲眼目睹了3名工人兄弟死于木材装卸。包起帆强烈地感受到,要靠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把工人兄弟的生命从虎口中夺回来。
经过近3年的不懈努力,包起帆与他的团队终于发明木材抓斗,并形成一套完整的“木材抓斗装卸工艺系统”,不仅解决了安全问题,装卸效率也因此提高2.67倍。
感受到创新的力量后,此后数年,生铁抓斗、废钢抓斗等新型设备陆续诞生,包起帆创造性地解决了一批关键技术难题,成为当之无愧的“抓斗大王”,也因此获得3项“国家发明奖”和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2001年,中国港口迈开了从机械化向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变革的步伐。紧跟时代潮流,包起帆把创新突破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实现港口装卸自动化,利用高科技全面提升码头效率能级上。
2003年,包起帆主持建设中国首座集装箱自动化无人堆场。他一遍又一遍徘徊在码头,一次又一次召集团队研究试验,认真探究方案的优化改进。凭着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最终他们成功研发出全新的自动化高低轨道龙门吊与缓冲平台相结合的接力式装卸工艺,提出基于光电技术的目标定位+精确图像处理的定位技术,在国际上首次解决集卡快速自动装卸的技术难题,并开启了中国集装箱装卸自动化的先河。
2006年5月,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发明展览会上,评委会主席在参观了包起帆发明的“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后赞叹道:“这将是一场改变人们运输方式的革命!”
几年后,中国方案真的开始引领这一变革了。2009年5月,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投票表决,正式任命由包起帆负责领导由9个国家专家组成的工作组编写集装箱电子标签国际标准。这一次,中国成了制定国际标准的主角。
2011年,包起帆退休。但无论此后他走到哪里,创新精神总能熠熠生辉。
针对集装箱物流与信息流分离、透明度低的难题,包起帆发明了基于互联网实现集装箱全球跟踪管理的解决方案,以及融合北斗的多传感物流跟踪与监控技术。这一项目在“2015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获得金奖。这是包起帆28年前在该发明展上首次获得金奖后的第36个金奖。
2021年,包起帆已经70岁,但2月1日,他又多了上海劳模学院院长这一新角色,他想把更多年轻人带上坚持创新的道路。“我相信,‘包起帆’能够被复制,你可以没有学历、没有资历、没有背景,现在还从事着平凡的劳动,但只要努力学习、敬岗爱业、用心做事,就能够在创新的道路上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