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刘江执导的历史剧《光荣与梦想》近日播出结束,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该剧观感称得上是气势恢宏、令人心潮澎湃,从头到尾一气呵成,不由得让人惊叹,在主旋律历史剧方面,我们是越拍越好了。
一直以来,我们对这类题材的历史正剧,总有一个认知上的误区,那就是相对曲高和寡。毕竟是讲述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从故事和角色上可发挥的空间不大,用句俗话来形容,不怎么接地气。但《光荣与梦想》在这方面,却给了我们耳目一新感,在遵循同类作品严格恪守历史年代与历史事件的真实性的基础上,《光荣与梦想》能给观众带来如此优秀的观感,个人认为离不开该剧三大特色:独辟蹊径的切入视角、宏观历史观下的细节入微、生动形象的角色塑造。
几大特色在逻辑性方面其实很好理解,《光荣与梦想》突破了以往的桎梏:该剧从广度方面可谓波澜壮阔,在视角上做到独辟蹊径。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一直到抗美援朝结束,横跨三十多年的历史,中共一大召开、国共合作、黄埔军校建立、淡水之战、孙中山去世、五卅运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万里长征、遵义会议、西安事变、八年抗战、三大战役、抗美援朝等历史事件的逐一展现,但不得不说的是,该剧对很多具有历史隽永定格画面的大场面它都一笔带过,反而它着眼于大事件前的决策过程、以及集中展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冲突时刻。
举个例子,在表现红军长征时,导演并没有对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国人耳熟能详的战例做重点铺陈,而是集中展现了初期的湘江血战和作为收官战的腊子口战但这场战役绝不是失败,它粉碎了蒋介石全歼红军主力的企图,动摇了博古、李德的在红军中的威信,虎口余生之后,才有了遵义会议的召开,这个角度的切入,就足以见该剧独辟蹊径的特色。
因为在历史观角度之下,大事件是历史的结果,代表着尘埃落定和正确的历史选择,但这些选择不是凭空出现,是经过大量的实践总结出来并指导人们的。因此该剧在严谨的历史观下,主要表达的是正确的因果关系,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这样,在理论和实践不断的碰撞之上,才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该剧在宏观视角下,对历史事件和进程独特的呈现方式。
在广度之外的就是深度,那就是细致入微,无论是在重大历史事件的表现上,还是某个人物性格及矛盾冲突的营造上,都极力“以小见大”比如剧中着重展现了遵义会议前后复杂而多变的国内局势,几乎是首次用电视剧的方式完整、生动地呈现出中共一大期间鲜为人知的细节。而在此基础上是从面到点、点面结合的呈现方式,以细节累积整体,就像中共一大从前期筹备到成员到位和最终历尽艰辛胜利闭幕,每个细节甚至包括参会者之间的激烈讨论过程,以及两位共产国际代表的出席过程,都做了相当细微和生动的描写。
比如解放前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滩,鱼龙混杂,各方势力都想在乱中取利,而周恩来领导的工人革命,在外国势力以及愈发变质的北伐军的包围下,表现出革命者和那个年代工人阶级们的大无畏精神,这就是对某一历史时刻在横向上的对比,在革命历史的洪流中,投机者和反面人物的作用,更能衬托出革命斗士们的勇敢和伟大。编导在此处的着墨也相当用力,堪称是赋予全剧随叫随到的看点。又比如黄埔军校的选择,是走是留,是一道选择题,如果非要二选一,那人物看似在一瞬间的表达,其实也是丰富内心的挣扎与抉择。而在这段剧情的表达上,确实很抓人,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不卑不亢,这类精彩纷呈的桥段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而相比于一些同类作品多以正面表述为主的“偏教科书”式的陈述方式,好的历史题材作品,总是而在人物的描绘刻画上,又基于艺术性的创作创造,对于角色的处理写实与诗意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李大钊、孙中山、杨靖宇、杨开慧、方志敏、瞿秋白、蒋先云、孙树成、曹渊、卢德铭、朱月华等真实历史人物,不再仅仅是“人物综述”式的表达,观众真真正正为其鲜活的话语、选择、坚守、牺牲而感动,也切实体会到革命人的风骨与格局。
《光荣与梦想》这部剧为观众提供了生动而丰富的人物群像,在清晰展现历史脉络的同时,关注众多革命者的成长故事。该剧对历史人物英雄面和凡人面的把握都很到位,在其英雄的一面刻画其“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在凡人一面,描述人物特征和情感,人物间脉络相互影响,相互构成,共同编织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光荣与梦想,观众在观剧过程中,触摸其生前的鲜活,并与他们共情。
其实,无论是高中历史、还是大学的近现代史纲要,都讲过这些历史,但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而从北洋时代开始,这一时期又一直以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混乱著称,导致很多历史的面目很模糊。那么现在说《光荣与梦想》,它的目的在于阐述从20世纪初的旧中国,到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这段历史。但这段家喻户晓的历史事件又千头万绪,还是需要逻辑来组织。因此《光荣与梦想》纵横切入,点线面结合、以小见大,已经写实与写意的角色塑造,把这些历史讲得一气呵成,着实让人有一种掌握知识点的爽感。
在此不得不赞一下导演刘江团队为该剧的贡献,刘江导演一直以严谨扎实见长,越是大题材就越能找到与众不同的角度去完成创作,从《黎明之前》到《老酒馆》,都是以小见大,在恢弘篇幅中拍出了激烈紧张的戏剧矛盾和对抗。这套《光荣与梦想》同样不例外,既有历史题材的宏大,也不失类型剧的精彩。既全方位地讲述历史,又懂得切入角度和取舍。既有革命人的义无反顾,又有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
这一切,都让这套《光荣与梦想》如此激情澎湃、生动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