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抖音,他用玩梗科普自然

▲张辰亮 图/受访者提供

文 / 原祁

编辑 / 悠米

在张辰亮看来,科普,光有“科”不行,反之亦然。最重要的是,还是要注重科普的传播性。在抖音上,张辰亮是将两者结合得最好的创作者之一。

也是从2021年开始,张辰亮几乎成了抖音科普圈的第一人 。“他的专业度靠谱,在博物学领域的积累很扎实。同时,他很懂得短视频这个内容形式要怎么去表达。在科普的同时,又保持了趣味性。”

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自2019年底入驻抖音后,“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这一账号至今已有1600多万粉丝。同一体量,运营《博物》杂志官方账号时,张辰亮用了十年。

做科普十余年,平台与介质在转换,不变的是,张辰亮一直在做科普这件事。

分享欲

当互联网还停留在论坛、贴吧的时代时,张辰亮在论坛里写下的第一个问题与昆虫有关。

和多数小孩一样,张辰亮小时候的兴趣是玩虫子。同龄人玩着玩着便失了兴趣,这一爱好却被他延续下来,不断在虫子身上挖掘新的东西。

苦于中学时代知识有限,可供参考的书也缺乏,读初二时,张辰亮开始借助互联网,搜索关键词为“昆虫”的网站。彼时,国内的一些昆虫爱好者,已经开始探索昆虫摄影。“现在看来很简单,也没什么艺术性的照片”当时却觉得稀奇。于是,在名为“绿镜头”的昆虫摄影论坛里,张辰亮发帖写下自己心底的疑问:“到底怎么样才能把昆虫的毛都拍出来?”

帖子很快得到回复。网友觉得他的问题“太笼统”,建议他在论坛里多看、多学习。看到自己的提问有了回复,张辰亮“特兴奋”,连忙回复“谢谢”,后面附了一堆感叹号。

从这开始,北京昆虫网、中国昆虫爱好者论坛、大自然社区……张辰亮天天泡在上面,一发不可收。“里面都是资深爱好者,好多是在读硕士,大家一起交流。”他最爱看的,是去北京周边科考一圈的网友回来后,分享的自己的见闻。

在论坛里,张辰亮的昵称是“螳螂”,喜欢和人讨论一切有争议性的事物。他记得周正龙拍下华南虎的新闻事件刚爆出来时,许多做野生动物保护的前辈就在论坛里讨论老虎的真假。大家一致觉得“不是真的,包括老虎脑袋上面那一片叶子都可能是假的”。早在媒体质疑图片真伪之前,张辰亮就知道它是假的了,“各种都不对”。

有一次,一段美国“大脚怪”的视频在论坛里广为流传,张辰亮和一位军人开帖讨论“大脚怪”的真伪。对方笃信是真的,随后被张辰亮以“脚底太平”“没有脚趾头”等理由一一列举反驳,对方心服口服。“这种氛围特别好,多了好多同道中人。”多数业余时间,他都泡在论坛里和同好们聊天。

也是在这里,张辰亮认识了几位现在的同事。读高中时,学校引进课外素质课。他毫不犹豫地选了生物多样性——一门最有可能接触到昆虫的课。论坛里的前辈刚好应邀来讲课,网友“面基”,分外雀跃。前辈们邀请“螳螂”到讲台前做分享,说“张辰亮在论坛里也是小有名气”。

高考过后,张辰亮曾有过一次短暂的挣扎,矛盾中心聚焦于“究竟把昆虫当作爱好还是职业”。爸妈带着他去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的校园里闲逛,认准是农学院、植保院的楼,他们就进去。看到植保院野外实习项目的宣传展板,照片是大家在黄山抓昆虫时拍下的。张辰亮说:“对,这就是我想要的。”

▲张辰亮与冬青大蚕蛾 图/受访者提供

张辰亮理想中的日子是天天到野外去,与昆虫打交道。本科同学毕业后有去植保站的,有卖农药的,也有在海关做检疫的。张辰亮觉得自己“还是应该读个研,看看以后能不能做科研”。

想法很快被现实击破。随着学科发展,分析昆虫DNA和状态的研究正热。进入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读研的张辰亮发现,他原先想做的对昆虫习性的传统研究正逐步走向边缘化,发的论文不仅“影响因子低,在学术上进步相对缓慢”。可如果发影响因子高的论文呢?研究内容又不是他真正感兴趣的。

既不是必然,也绝非偶然,张辰亮就是这么走上科普之路的。

内容为王

硕士毕业后,张辰亮顺利进入《博物》杂志工作,一边做编辑,一边负责运营《博物》杂志的官方账号。不同于一般的科普账号,由他管理的账号活泼、有趣,又不失温度。网友遇到不认识的物种时,喜欢随手@博物君,请他解答。

除了科普博物学相关知识,张辰亮也会分享一些好玩的书法作品。起初,他的科普内容详尽到每一个名目后的拉丁文全名,140字限制的长度被他写得满满当当,转发者再打不下一个字。科普工作者会面临的“知识的诅咒”,张辰亮也没能逃掉。“当你对一个知识点很熟悉后,反而不知道怎么去描述它。你觉得这个东西没什么可说的。”将熟悉的科学知识调整成一种大众易于接受的语言,他花了些时间。

“博物君”的走红并非偶然。小亮与网友互动时会有一些个人化的表达。那个时候(2017年左右)大家还没有意识到官方账号可以这样好玩的时候,他就已经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

2019年11月,张辰亮在抖音开通了自己的个人账号,名为“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做科普十余年,平台与介质在转换,不变的是,他一直在做科普这件事。

“无穷小亮”在抖音发布的第一条视频是自我介绍,他因“水猴子”“藏狐”梗走红后,不断有粉丝点赞这条视频,并留下评论“日常考古”等。

进驻抖音前,张辰亮仔细琢磨了一阵子上面的内容。一开始是朋友建议,说抖音很火了,关注度也高,他颇不以为然,后来下载后发现抖音用户的日活量当时接近4亿。同一时期,他记得《博物》杂志官方账号(以下简称“官方账号”)的日活量仅达前者的一半。

▲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抖音主页 图/抖音平台截取

张辰亮早期发布的视频内容广泛,涉及科普、他在国外科考的经历以及新书发布会实录……每期视频只科普一种生物,短小精悍,却不温不火。5个月后,他嫌一个视频只科普一种生物不过瘾,做成合集“网络热传生物鉴定”(以下简称“网传生物鉴定”),一下子火了。“当天就给我涨了一百多万粉丝”,张辰亮说。

视频素材有些是网友提供,有些来自他平日里的收藏。看到离谱的视频,他也不生气,坦白“已经锻炼出来了,越是离谱,越是要用一种怪怪的手法把它说出来。不能生气”。

也是因为怪里怪气却又一本正经的语气,粉丝称他的话为“亮言亮语”,执著于在留言区与他互动。他想,这可能与自己平时爱看相声有关。用手机剪辑时,他在意语气的升调降调、句子与句子间气口的连接,有时要录好多遍才能满意。

火不火这件事是玄学。张辰亮播放量最高的一期视频数据达1.1亿。但张辰亮自己并不太满意那期,他觉得“其实没什么参考意义”。

还在摸索自身风格时,张辰亮在街上碰到个卖烤地瓜的,对方拿的大喇叭里传来叫卖声:“烤地瓜,烤地瓜,又香又甜的烤地瓜。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他觉得搞笑,录了下来,把视频发在了抖音。

“结果立马掉粉了。”他刚开始琢磨着是不是系统的问题,没过一会儿,掉了几千粉。见状,他立马删掉了视频,着手准备新一期的“网传生物鉴定”,新视频发布后,粉丝数涨回来了,甚至更多。

与官方账号不同,抖音上的粉丝更“直给”。同样的内容发在官方账号上,转发量无数。粉丝的变化让张辰亮意识到数据背后真实的人,“他们对你的要求会很高,会给你一些压力。我也会因此调整自己的工作重心,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短视频平台上。”

来到抖音之后,张辰亮才开始亲身感受到“掉粉”这回事。只要一开始“掉粉”,他就开始做新的视频。“官方账号上就没有这种感受,就算你一个月什么都不发,都会持续涨粉。”

制作一期视频至少需要一整天的时间,从收集素材,到剪辑、配音,张辰亮都亲力亲为。在抖音做了一年半,他积累了1600万的粉丝。

他越来越觉得时间不够用。百分之八十的时间分给主业后,他还负责接送孩子上下学、做晚饭等家务。女儿今年4岁,最喜欢的也是他“网传生物鉴定”系列。视频里讲的话有些他自己都忘了,但女儿都记得,他觉得特别神奇。比如说,女儿看到黑色的东西都管它们叫做“黑崩炭角菌(音)”,那是他之前在一期视频里科普过的“黑柄炭角菌”。

这给了张辰亮很大的鼓舞,“自己孩子都爱看,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成就的呢?”

▲张辰亮 图/受访者提供

还有一些时候,他在等火车时遇到粉丝,对方听到他的声音后,会找出他的抖音界面,问这是不是他。开《海错图笔记》签售会时,有姑娘坐火车赶来告诉他,因为喜欢昆虫,看了他的视频后,坚定要报考昆虫专业。

“啊,真的有一些人看到我之后,会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张辰亮十分感慨。

作为符号的水猴子

在张辰亮众多的科普视频里,女儿不喜欢“水猴子”,觉得害怕。每次看到这个部分,她都迅速滑走。

“水猴子”第一次出现在他抖音视频里是“网传生物鉴定”第一期。网友发给他一段视频素材,先是几个在水里游泳的模糊生物,随后出现了鼯猴的幼崽(外形神似鼯鼠),在视频里,张辰亮立即澄清,“我得赶紧说,要不然过两天又传成水猴子了。”

第二期“网传生物鉴定”发布后,粉丝吵着要看“水猴子”。这是张辰亮没想到的。仔细琢磨了一阵子,为了呼应粉丝“来了来了,水猴子在哪!”的热情,他将“水猴子”作为栏目的压轴,每期节目最后,都是“水猴子时间”。这样一来,既增加了视频的完播率,又能科普。

“水猴子”实际上是一种民间传说生物,根据传说,它生活于淡水区域,有时会将游泳的人拽下水使其溺死。

表面上看,一个科普视频以虚拟生物“水猴子”作结尾好像荒诞,但在张辰亮看来,这种独特的感觉其实重要。“这就很像我们整个网络给人的感觉,你在上面什么都能看到,有正经的,有荒诞的,你也不知道哪个是真的。但我就是要对抗这种状态。”在每个“水猴子”出现的片段后,张辰亮都会将谣言击碎,点明真实情况。

在“水猴子”这个梗流行前,张辰亮捧红过“能好怎”(“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戴胜、夹竹桃天蛾、白额高脚蛛等数个梗。他对一个梗的判断来自经验,一般来说,他“喜欢把一个梗弄火了之后,剩下的发展交由别人去决定”。有些梗重复太多遍,他的确有些倦了。

他造梗无数,在这其中,他唯独偏爱“水猴子”。某种程度上来说,“水猴子成为一个符号,它代表了民间对大自然的认识。”张辰亮说。作为科普者,他好奇的是,为什么大家对虚拟的生物有这么强烈的兴趣。

很长一段时间,科普圈流传着一句话——科普只渡有缘人。意思是说,科普的讨论只建立在某些共识基础上。一些常识的部分,如果旁人不信,那就不要费力去解释。张辰亮试过在网上搜索“水猴子”,发现都是营销号撰写的标题为“水猴子是什么样?”的文章。“没有一个干科普的出来说‘水猴子’是假的,它为什么是假的。结果,不了解的人搜出来这些会更加相信。”虽然简单,他觉得这才是科普工作者容易忽视却非常需要做的。

当然,也不乏质疑声。有人认为他的科普过于碎片化,能有什么收获?张辰亮很快反驳道,怎样的知识才算整体呢?是不是要把整个中国的博物志都讲清楚才算?在他看来,生活中的知识基本都是碎片化的,尽管接触到了整体的知识,用的时候也是碎着用的。对普通人而言,能通过碎片化的知识促进他们去寻求完整的知识就可以了。

▲#无穷小亮表情包#话题热榜第二 图/抖音平台截取

第30期“网传生物鉴定”视频发布后,他本人出了镜。面对号称荒岛野人的视频片段,他配上了自己“地铁老人看手机”的无语表情。这些画面被粉丝制成表情包,广为流传。其中,以“无穷小亮表情包”“无穷小亮回应被做成表情包”为条目的话题先后登上抖音热榜。后者一度冲到热榜第二位,在榜超过24小时,热度不输明星。

也是从2021年开始,张辰亮几乎成了抖音科普圈第一人。“他的专业度靠谱,在博物学领域的积累很扎实。同时,他很懂得短视频这个内容形式要怎么去表达。在科普的同时,又保持了趣味性。”

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自2019年底入驻抖音后,“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这一账号至今已有1600多万粉丝。同一体量,在官方账号,张辰亮用了十年。

与热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寡言的性格。生活里,张辰亮最舒服的时刻是不用说太多话的时候。张辰亮走红后,有人会推荐给他一些涉及跨领域的作者和选题合作 ,但几乎都被张辰亮拒绝了。“那些元素如果他觉得自己讲不出好玩、专业的东西来,他就会拒绝这样的合作。”

最早期运营《博物》杂志官方账号时,他在意科普尽善尽美,力求展示给读者完整的知识。如今他不再纠结这回事。在他看来,科普,光有“科”不行,反之亦然。最重要的是,还是要注重科普的传播性。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