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从全国情况来看,当前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有哪些关键结合点?面向碳达峰碳中和,哪个领域可能取得的绿色效益最为突出?
朱克力:过去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的结合点比较少。随着数字化进程日益加快,数字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高。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近40万亿元,占GDP比重近四成。
在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同时,也加快了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的深度融合。可以说,数字化和绿色化天然是对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的孪生体。
数字经济在整体上是符合绿色低碳的,但在强有力的政策引导之前,二者的发展,事实上是不同步的。
比如,数字化技术一方面可以为碳排放提供可测算、可规划的量化参数标准,为碳中和技术应用推广做好预判,有效减少很多领域不必要的碳排放,但另一方面,数据中心等数字化新基建也带来巨大的电力和算力能耗,又成了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对于这把“双刃剑”,要在认知上厘清。
数字经济是手段,绿色发展是目的,不能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关键是咬定青山、锚定绿色,以“两山”理论和“双碳”目标为导向,引导数字经济始终行驶在绿色发展的轨道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主引擎。
面向碳达峰、碳中和,数字经济的赋能,无论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等方面,还是在数字能源、智慧城市与智慧交通等领域,预期都将取得突出的绿色效益。例如在能源数字经济领域,电力和算力构成了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双引擎,基于强大的算力支撑和海量数据基础及平台支持,促进能源流、信息流、业务流耦合,提高电力的安全性与清洁度,进而反向赋能算力的可持续发展。
在电力和算力的螺旋式上升中,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不断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绿色效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都:粤港澳大湾区在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融合当中,具备哪些特点和优势?
朱克力:粤港澳大湾区在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的融合方面,具备较多的独有优势。从数字经济的基础来看,近年来,广东省数字经济规模、5G基站和用户规模、4K用户和产业规模、规模以上互联网企业业务收入等均为全国第一,香港数字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澳门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
从绿色发展的优势来看,香港在大湾区是遥遥领先的,澳门则开展国际清洁能源合作,而广东的绿色发展程度也位于全国上游水平,当然内部差异较大,其中排在前面的是深圳、广州和珠海。再加之粤港澳在制度和技术结合上的优势,大湾区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的高地。
大湾区在探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上,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实践经验。无论是行业标准制定,还是对全球市场的引领,都有较强优势,在绿色金融和气候投融资等领域也有良好的基础。
充分发挥这些基础性的优势,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跃迁,向绿色化转型。在此过程中,加快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促进区域、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将粤港澳大湾区率先打造成为具有全球标杆意义的“绿色数字湾区”。建议制定绿色数字城市的湾区标准,探索绿色数字发展的价值实现机制,以数字化推动湾区城乡绿色低碳转型。
南都:在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过程中,能起到关键作用的数字技术有哪些?面对绿色发展的需求,这些数字技术要进行怎样的创新?
朱克力: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的深度融合,本质是数字化与绿色化的同步转型,离不开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的协同创新。因此起关键作用的是绿色数字技术及新基建,具体的重点是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和绿色信息网络,发展绿色存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面对绿色发展的需求,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降低碳减排强度,助力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绿色转型;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绿色元器件、数字终端研发的支持力度,加快脱碳和零碳技术突破,促进绿色数字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夯实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深度融合的基础。
南都:数字经济企业融入城市,需要政府做好数据共享、场景开放等基础性且关键性工作,粤港澳大湾区在这方面做得如何?
朱克力:数据共享、场景开放是数字经济企业融入城市必由之路。粤港澳大湾区在数字化治理尤其是数字政府建设方面成效突出,但内部也有较大可提升空间,区域间的数字鸿沟有待进一步弥合。
如何做得更好?国内不少城市正在积极探索。像成都,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以创新激励为主的场景供给,在理念和做法上有前瞻之处。过去的传统产业政策,主要是以“给优惠”为导向,侧重于政府补贴、税收优惠、政采支持、融资干预等。
而场景供给则主要是以“给机会”为导向,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基于市场导向,将城市发展需求明确为可感知、可视化、可参与的机会,引导新技术推广应用、新业态衍生发展、新模式融合创新、新产业裂变催生,形成城市发展的新竞争点与内生动力。
类似这种面向新经济的场景思维和政策模式,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打造“绿色数字湾区”亦有所借鉴。
南都:目前国内已经有些数字经济商业化模式相对成熟的案例。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在哪几个数字产业领域做出表率?
朱克力: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双核一廊两区”数字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站稳全国数字经济第一梯队。未来还是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现有产业优势,一是加快工业流程数字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基于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生产、服务化制造等,形成“绿色数字湾区”的数字智造新模式;二是加速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在金融、交通、工业、医疗、无人驾驶等领域的商用化,促进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机等融合型新产品应用,营造“绿色数字湾区”的数智产业新生态;三是协同线上线下满足民生需求,培育共享经济、社区经济、平台经济等融合型数字经济新业态,丰富“绿色数字湾区”的优质生活新场景。
采写:南都记者任先博 徐劲聪
制图:林泳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