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教科书告诉你把燕云十六州丢了四百年是我的错?

石敬瑭:教科书告诉你把燕云十六州丢了四百年是我的错?
“燕云十六州”这一地理概念,通常认为是指由后晋皇帝石敬瑭割让给契丹太行山以东的山前“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与今太行山以西的山后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九州,合计共十六州,史称燕云十六州。
纵观我国历史,燕云地区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就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又是中原王朝保护农业区、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当然也是中原王朝在其盛世时经略东北的基地。
北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幽、燕诸州,盖天造地设以分藩、汉之限,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也。
这段话,足以阐释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图片
人们通常认为,石敬瑭为了当皇帝主动认契丹皇帝为父、割让幽云十六州,因此他是一个奴颜婢膝、割地求荣、毫无自尊心的人,这一点也记载在历史教科书中。
但事实上,这里面有很大的误解:一方面,石敬瑭一直想使后晋摆脱作为契丹国的藩属国的地位;另一方面,契丹对石敬瑭有恩,石敬瑭称子、献地是为了报恩。
契丹不仅出兵从后唐的围困中救了石敬瑭,而且立其为后晋皇帝,故而,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献给契丹,不是割让领土,只是将契丹国交给石敬瑭管理的土地,归还给契丹国而已。
图片
公元934年,后唐将领李从珂弑君自立。当时契丹的前皇太子生活在后唐(他虽然曾是契丹太子,但未能继位,因此移居后唐),他写信给契丹国主耶律德光,呼吁出兵讨伐李从珂,契丹军队先后攻下云州、河阴、灵丘、阳城、洼只城。
也就是说,云州等地早就被契丹攻占了,后来石敬瑭将云州献给契丹,只不过是物归原主。
契丹国灭掉后唐、建立后晋,主导了后晋取代后唐的过程;契丹从后唐军队手中拯救了石敬瑭,封石敬瑭为后晋皇帝。因此,后晋与契丹的关系是附属国与宗主国的关系,石敬瑭与契丹皇帝的关系是臣子与君主的关系。
由此,尽管石敬瑭名为皇帝,其实是臣子;后晋名义上是一个国家,但实际上是契丹的附属国。
契丹扶植后晋是一个错误,给契丹制造了一个敌国,也为后汉、后周乃至宋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图片
石敬瑭有一定才能,也会搞好人际关系,因此耶律德光对石敬瑭印象非常好,为石敬瑭建立了晋国并封其为皇帝。
但是,石敬瑭并不像他表面上表现得对契丹那样恭敬,反而一直希望摆脱受契丹辖制的命运,这点就连南唐都有所察觉。因此,石敬瑭并不是毫无骨气的人——尽管这种骨气从本质上说属于忘恩负义。
耶律德光对石氏父子一直不薄,但石家为了自己的利益,并没有一直对耶律德光怀有感恩之心,因此,耶律德光称石家忘恩负义并非不恰当。
如果石家能一直保持对契丹的忠诚,不仅自己可以享受荣耀,中国北方地区也可以保持稳定,后唐、后周乃至北宋都不会出现,也不会出现因这些朝代的更替而产生的动乱。
图片
中国后世的史书,之所以不愿意谈石家对契丹国的背信弃义,以及后晋是契丹建立的附属国,主要是出于华夷之别。后世史家只看到了石敬瑭对契丹的软弱,却不愿承认契丹在当时的强大,不愿承认契丹对石家有恩有义、石家却背信弃义。
事实上,“辽之祖先,出自炎帝”,中华的先祖不仅只有黄帝,还有炎帝,因此契丹族也是中华正统族裔之一,不应当认为石敬瑭的后晋是正统,更不应当把建立后晋的契丹当成夷狄。
图片
不仅如此,辽也接受了汉人的文化,例如公元1013年,铁骊国向辽国求佛像儒书,辽国赐给铁骊“护国仁王佛像一,易、诗、书、春秋、礼记各一部”,可见辽已经成了汉文化的传播者;
又如公元1057年,辽道宗耶律洪基向皇太后进献自己的一首诗,名为《君臣同志华夷同风》,在这首诗中,契丹人肯定不会认为自己是夷狄,那么契丹人显然认为自己属于“华夏”。
因此,今天的史学家不应再带着华夷之见审视契丹国与后晋的关系,应对石敬瑭有新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