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会计的办公史 从打算盘到敲键盘

“算盘一响,黄金万两”,作为古老的计算工具,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计算器出现之前,算盘一直在“计算圈”内占据着主要地位。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化、智能化计算工具逐渐普及。“原来全靠算盘算账,现在都是电脑办公,科技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便利。”6月26日,从事会计行业39年的刘守堂对记者说。
小时看会计用算盘算账,觉得会打算盘的都是文化人
26日,记者在奎文区东风东街与新华路交叉口附近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内,见到了刘守堂。1963年出生的他对于算盘的最初印象,是来自老电影,电影里一般管拿算盘的人叫“账房先生”,而且很多都是“反面角色”。刘守堂笑称,没想到他自己也成了“打算盘的人”。
上学后,一位同学的父亲在村里干会计,论辈分他还得叫一声“大爷”。他见过大爷记账,面前摆着算盘和账本,一边在算盘上拨着算珠,一边用蘸笔在账本上记录。“算账时,大爷就会让我们出去玩,不让我们打扰他。”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打算盘的人”印象改观,“会打算盘的都是文化人”。
刘守堂说,他上小学中学时,村里的会计都是用算盘算账,那时候的算盘基本上都是木质的,尺寸有大有小,但都是上面2个珠,下面5个珠,颜色主要是黑色和深棕色。不管是分粮还是算工分,都会看见会计拿着算盘在一旁计算。
工作后随处可见算盘的身影,打得好还会被别人高看
1983年,高中毕业的刘守堂报考了山东省财政学校工业会计专业。算盘作为当时最主要的计算工具,是所有学生必修的一门功课。算盘的加减乘除都有口诀,记住了口诀最重要的就是多练。每天上晚自习前,学校要求所有的班级统一打算盘。“那个时间段里,整个校园里都是‘噼里啪啦’打算盘的声音。”刘守堂说,要想算盘打得好,就得每天都要练。学校还经常组织算盘打得好的学生去参加珠算比赛,有的选手练到手抽筋。
1985年,刘守堂毕业回到潍坊,进入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同学也都奔赴财政、银行、审计、税务等单位工作,虽然大家所处的行业不同,但使用的计算工具都是算盘。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凡是要算数记账的地方,总能看见算盘的身影。“我们上学用的是七珠算盘,后来又用五珠算盘,还增加了一键复位功能。”刘守堂说。
在用算盘计算时,刘守堂至少算三遍,有一遍结果不一样,就重新计算。“那时谁要是算盘打得好,别人都会高看几眼。”刘守堂说。
最初的计算器位数有限还少不了算盘,后来不断升级
上世纪九十年代,计算器开始出现,受到不少年轻会计的青睐,算盘逐渐成为中老年会计的“专属”。最初计算器能计算的位数有限,遇到特别大的数还得靠算盘。
“最开始有计算器的时候,我们去给单位算账,都是同时带着计算器和算盘。先用计算器算小的数,记录到本子上,然后再用算盘把结果一个一个加起来,得出最后的结果。”在刘守堂印象里,计算器刚兴起时,年纪在五六十岁的会计依旧习惯用算盘,而且有时候计算起来比计算器还要快。
后来,计算器不断升级,从8位数到13位数,从简单加减乘除到有了开平方、函数等计算功能。算盘能盲打,计算器用熟了也能盲打。刘守堂曾见过一个同行,眼睛盯着账目,一手翻页,一手在计算器上快速跳动,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计算机刚出现时需空调降温,如今已换成笔记本电脑
伴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刘守堂等会计们的计算工具逐渐变成了电脑。他至今仍记得第一次见到计算机的场景:单独一个房间,屋里铺着红地毯,还有空调专门为计算机降温,他们进门得套上鞋套,“就是那种老式的‘大头’电脑,但因为珍贵,所以当时待遇特别高”。
为了学会用电脑计算,刘守堂就跟着所里的年轻同事学习。学会后,他立马就体验到了科技带来的便利。“用算盘和计算器,计算需要一个数一个数地来,有了计算机和办公软件,只要选中相应的功能选项,结果就能直接出来,而且还有专门的会计软件,很多数据审核统计起来,快捷又准确。”如今,刘守堂早已用上了笔记本电脑办公,计算器变成了辅助工具。
手机上自带计算器功能,各种智能化办公软件越来越普及,计算工具正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科技带来的改变,越来越深入到日常生活。”刘守堂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