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影像|奥斯卡奖得主制作永远16岁的Lili,带她环游世界

在北京舞蹈学院的练习室里,叶锦添带着Lili跟舞者们排练一曲《浮动的灵魂》。音乐响起,扮演Lili的女舞者跟着律动旋转,端坐在椅子上的Lili在叶锦添的镜头之下也被赋予了灵动的身姿。“大家都找到了那个点,很放松,很开心啊,不会觉得她是一个陌生人。”
那一刻,舞者们的内心世界,和Lili连接在了一起。
图片
创作Lili之前,叶锦添最为外界所了解的身份是美术指导。搭上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末班车入行,从《英雄本色》时初试电影美术的新人,到凭借《卧虎藏龙》赢得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他这一路的鲜花掌声从未缺席。东西方元素大胆融合造就的鲜明风格,还让他被誉为“新东方主义”大师。
他没有将自己局限在电影美术的领域,而是将触角延展到更广阔复杂的视觉艺术领域,跟世界各国的艺术家合作,摄影,画画,做雕塑,办自己的艺术展,不断用新的载体表达着世界的变化。
问及原因时,叶锦添表示,他不愿意重复自己。创作就像“打跟头”一样,“每次我都选那个最不熟悉的东西来做,想尽办法把那个跟头打完”。
“只要你足够疯,就可以找回一个时代”
叶锦添小时候就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童年的他安静内向,画画是他为数不多的自我消遣方式。脑子里千奇百怪的想法,被他用一支画笔,变幻成各种动物和怪兽的形象。
长大后,当叶锦添有机会透过电影去构建一个想象中的世界时,脑海中飞扬的想象力终于得到了释放。
图片
叶锦添的职业生涯起步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徐克的引荐之下,他作为《英雄本色》的执行美术进入电影圈。当时整个香港社会审美都在向西方看齐,对中国的传统知之甚少。
叶锦添身上有一种桀骜不驯,他不满足于接受被别人咀嚼过、筛选过的文化碎片,他想找到自己生活的根。
图片
《胭脂扣》剧照
关锦鹏的《胭脂扣》为他打开了古典世界的大门。在这部戏里,他费尽心思寻找过去的花露水和香烟广告,打造属于那个年代的妆容、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每个年代都会有自身的节奏和氛围,服饰和空间正是将这种藏在历史里的细节找出来,还原那个氛围的形状。“只要你足够疯,把所有细节都弄对了,就可以找回一个时代。”
他希望可以沿着这条脉络,找到传统文化的源头。
图片
《楼兰女》剧照
转折发生在1993年,收到朋友做《楼兰女》的邀请,叶锦添提着一只皮箱,带着一台缝纫机就去了台湾。
那时的台湾文化界,正是群星璀璨的时期。侯孝贤、杨德昌的电影正流行;罗大佑、李宗盛、齐秦的音乐在这座城市的上空传唱;翻译自国外的艺术信息自由地传播流淌……
在这里,叶锦添感受到了心灵的松弛与舒畅。他遇到很多跟自己一样的“疯子”,创作上求新求变,同时也饥渴地汲取着这片土地的文化养分。
叶锦添很快投入到一种几乎忘我的工作状态中,每一次的剧场项目他都地毯式地搜集资料,设身处地地注意中国人的身体、意念和神态,疯狂地阅读历史文献。涉猎范围也越来越广,现代舞、古典乐舞、环境剧场、京剧、昆曲……
图片
《罗生门》剧照
在台湾的那7年,那些曾经失落的文化,渐渐在他的心中繁茂起来。“中国传统逐渐成为我的一个创作基础,而且在这个基础的支持下,我不断发现更多在艺术内穿梭的线条……我慢慢拾起一块又一块的瓦片,希望总有一天,可以组织成一幅完整的图像。”
虽然他收获了业内的认可,却仍旧难以在这个体系中往上走,“可能做10年连一个助理都请不了”,他需要更大的舞台。
图片
《卧虎藏龙》剧照
直到1999年,李安的《卧虎藏龙》找到了他。李安希望电影有足够的真实感和历史性,但又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而是在空灵的意境中融入传统的功夫精神。
于是,清朝那种艳丽的瓷器、廊柱等东西全部被去掉了,高墙、屋顶、空旷的竹林,拉大了人和环境的比例,清淡、素雅成为全片的基调。
图片
《卧虎藏龙》剧照
《卧虎藏龙》大获成功,不仅为叶锦添赢得了首位华人“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的殊荣,还奠定了“新东方主义”的出现。
“新东方主义”关于溯源,也关于创造。如叶锦添所说,“要认识现在,不了解古典是没有意义的。但认识古典,不理解未来也一样没用。”走进古典不是去重新塑造中国的古典,而是“掌握中国的原创能,去诠释世界”。
图片
“Lili就是人”
在探索东方文化源头的过程中,他对有形的世界之外的虚空愈发感兴趣。那个在现实中难以用物理解释和触摸到的世界,究竟怎样影响着人的生活和情感?
他相信在理性占主导的今天,仍有一些地方是我们尚未发现和探索的。Lili是他近年来思考这一问题的产物。这个被他视作自我延伸的人物,拥有模糊不清的身份和面庞。她看上去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女,以时尚模特的面貌出现,总是戴着墨镜,装扮新潮。
“Lili的脸没有代表性。我想设定她的年龄是在一个不成熟的、对这个世界还没有见解的时候。她去任何地方都是随机的,可以把我们跟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随意贴合在一起。”他不希望Lili被当作普通的人偶或者人工智能,而是希望人们能够借由Lili作为纽带,抵达心中未知的地方。
图片
叶锦添带着Lili游历世界各地,书店、夜市、游船,甚至蜡像馆,Lili出现的每个地方,几乎都会遇到有趣的互动。有时人们会上前跟她合影,给她弹吉他,坐在她身边倾诉,也会偶尔有尴尬和不知所措。“在欧洲,有人在街上认出她,因为在电视上看到过。去南非,也有一大堆大妈坐在那边,跟她拍照……”
Lili就像一面镜子,人们面对Lili的反应,其实也是他们对自我的映射。
图片
叶锦添相信,他们跟Lili之间的情感交流是真实发生的,就像他小时候见过的怪兽,或者是他在片场见到的,鱼缸里跟演员对视聊天的鱼。
他不赞成现代社会把科学作为描述世界的唯一真理,“(科学)好像是一个非常亮的手电筒照全世界,但是他忘记他只看到自己照的那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是玄虚。”
他用Lili创造了一个静止的时间和空间,在那个肉眼无法看见的世界里,可能有另一些人和另一个Lili在彼此慰藉。
图片
近10年的时间里,叶锦添的相机里记录下上万张有关Lili的瞬间。Lili的故事还在继续,形态也在不断变化,从最初的雕塑、人偶,演化到人工智能版、太空版。
“(在我眼里)她就是人。从原始人的时代开始一直到未来,不知道将来会不会跟外星人生孩子。我把她做进了我们的时空里面,把她的时空做了一个未来,未来不是一个真的,是我假想的一个未来。”
图片
图片
“你的东西永远在挑战观众,这个东西才是永恒的”
从关注古典到探索未来,叶锦添始终希望,自己能够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将东方的故事讲给世界。
年轻时去英国和欧洲,让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里的人们对于自身文化的自信,那种发自内心的从容恬静与理所当然。
“伦敦是一个创造源头,艺术、设计一直很前沿,整个世界都跟着走。我很好奇那种创造力来自哪里。”
图片
叶锦添和Lili在伦敦
长期以来,叶锦添感受到中国乃至亚洲的文化,习惯了接受来自西方带着有色眼镜的审视和定义,以为这就是我们自己。他想打破这种被动的状态,让西方看到一些真正具有东方思维、思考的作品。
“在伦敦好像打擂台一样,要一个一个攻破。我去面对面地邀请当地的艺术家,帮我一起完成一些作品。”
图片
《无尽的爱》创作花絮
在他最近创作的艺术影片《无尽的爱》里面,众多生活在东伦敦的艺术家被神秘女主角Lili分为了两个平行世界。一个展现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由不羁的朋克青年,另一个是当下不知道自己未来在何方的年轻人。两个独立又相互交错的窗口,也映射出叶锦添对英国社会的感受。
尽管被冠以诸多身份,他坦言,美术指导仍然是他最被熟知的身份。“我现在也没有离开电影圈,如果有足够有吸引力的电影我也愿意去做。”
图片
叶锦添创作花絮
对他来说,尝试拍影片是一个机缘巧合,是他构建想象中的世界的手段。他喜欢亲自拿摄影机的感觉,通过他的观察和拍摄,把他眼中那个更真实的世界展示给人看。而对于要成为一个怎样的导演或者艺术家,他并没有执念。
叶锦添是个喜欢给自己找麻烦的人,所有人都喜欢的东西,他反而觉得没什么意思。他希望自己要做的事,可以走在时间的前面,可以打破现有的规则。“你的东西永远在挑战观众,这个东西才是永恒的。”(来源:腾讯新闻)
图片
图片
*腾讯新闻谷雨影像出品纪录片《先见之人》第三期6月28日正式上线,登录腾讯新闻客户端,搜索“先见之人”观看视频。
撰文|青木 编辑|迦沐梓 周安 出品|腾讯新闻谷雨工作室
出品人|杨瑞春 主编|王波 责编|程婕 运营|张箫 黄欣然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图片由叶锦添提供。腾讯新闻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