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信度高吗?外媒称中国新建100多个核导弹发射井,生存力有多强

核武器有着足以毁灭他国乃至世界的力量,其也是一个国家用于自保的最后一张底牌。日前,华盛顿邮报称,中国已开始在内陆数百平方英里的沙漠地区建造119个几乎一模一样的工地,美国加州核不扩散研究中心的人员根据商业卫星图像判断,这些工地与中国现有的洲际弹道导弹发射设施相似,认为这是正在建设中的100多个洲际导弹发射井。
图片
从可信度上来说,此事基本可被视作是“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真实性不大。要知道,洲际导弹发射井及相关的控制设施虽然露出地表的面积不大,但地下工程异常庞大且复杂。“几百英里的沙漠地区”,虽然听起来颇为宽广,但若想“塞入”100多个发射井和相关设施,无疑还是过分“拥挤”了。核战争一旦爆发,相邻的发射井很容易受到连带杀伤,生存能力极低。
图片
相信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不会把美国媒体的报道当回事,其之所以抛出这样的论调,还是在渲染中国的军事力量,属于别有用心,居心不良。
抛开这份报道的真实性不谈,或许我们可以聊一聊,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最为传统的陆基洲际导弹发射井,还能在核大战中生存下来吗?
图片
相比起战略轰炸机、战略核潜艇和机动式发射车,陆基发射井最受诟病的一点就是其固定在原地,容易受到敌方的持续性监视,战时面对来袭的敌方核武器或偷袭部队,连跑都跑不了。这也是很多人一提起陆基发射井,就脱口而出“生存能力太弱”的原因。
图片
事实上,关于陆基发射井的战时生存能力,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看待。必须承认的是,“无处可逃”确实是发射井天然的缺点,但不能仅凭这一点就认定其生存力弱。当今世界上正式保有陆基洲际导弹发射井的国家有三个,即中国、美国和俄罗斯,这三个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全都是幅员辽阔的大国。
图片
对于领土面积广袤的国家来说,发射井通常部署于内陆纵深地带,敌对国家想要从茫茫的数百万乃至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找到它们,已经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即便能够找到并通过卫星等手段做到实时监控,也很难有效阻止其发射。无论是动用战机还是导弹,其在奔袭打击发射井的途中,必然要深入敌国纵深,势必会遭到一轮又一轮的猛烈拦截。
图片
不仅如此,地面发射井通常都会使用各种加固手段。可能很多人都以为,洲际导弹发射井就是一个纵向的大深坑,内壁用高强度的钢筋混凝土与金属进行加固,用于防御敌方的空袭。然而,事情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发射井需要防备的不仅是空袭和炮击,还要考虑承受核弹头的直接命中、洲际导弹发射时产生的高温尾焰与反作用力、发射井周边地质变迁,以及导弹故障自爆造成的杀伤,这些都是在打造发射井时需要考虑的防护内容。
图片
俄罗斯曾对外宣称,该国最新的重型陆基洲际导弹“萨尔马特”使用的发射井无比坚固,只要不被50万吨级当量的核弹头直接命中,就足以维持生存和正常的发射能力。这些发射井的井盖由特种钢材制造,厚度往往可达1~2米,重达几百吨,极其坚固,发射控制室则位于地下几十米的深处。
图片
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何有核国家都在追求更大当量的核武器。一般来说,一枚30万吨爆炸当量的核弹头,就足以完全摧毁一座大中型城市,但为何还需要更大当量的核武器呢?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需要消灭敌方防御力强悍的固定式发射井。
图片
如此一来,就给敌对国带来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需要投入多少核武器才能彻底摧毁目标国的发射井阵地?既然发射井如此坚固,那若想彻底拔除这些“威胁”,就要拨出大量核武器予以摧毁。而且还要考虑到弹药的精度误差和对手修建的“假发射井”,即伪装阵地。要知道,从空中和卫星上是很难分辨出与真正的发射井“长得一模一样”的假发射井的。于是乎,为了确保让对手的发射井一个不留,就要投入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核武器。
图片
这样就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如果在消灭对手的发射井阵地时投入了过多的核武器,那势必会挤占打击其他目标时可投入的核武器数量,很可能不得不漏掉其他重要的目标。此时,究竟该优先打击哪些目标?该对哪些目标投入多少数量的核武器?势必会让敌国大大地苦恼一番……
图片
最后再来简单地说一下陆基洲际导弹发射井的独特优势,那就是反应速度快,能够做到随时接受指令并实时发射。相比起接到指令后才会升空的战略轰炸机,以及隐蔽在深海大洋,不上浮就无法接收指令的战略核潜艇,陆基发射井的指挥与发射设施可以随时接收指令,并及时发射。不论是第一次核打击,还是核反击,这种反应速度都是其他平台无法媲美的,这也是为何中、美、俄三国至今仍不淘汰陆基发射井的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