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宝妹:为人民服务,党员是不退休的

图片
黄宝妹获得七一勋章
人物小传
黄宝妹,1931年12月生,1952年11月入党,上海人,原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工会副主席,党的八大代表。新中国纺织工人的优秀代表,国家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奉献者。为实现“全国人民穿好衣”的梦想,勤勤恳恳干了一辈子,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退休后坚持发光发热,参与多地多个棉纺厂建设,积极服务居民群众,参加上海市百老德育讲师团,直播宣讲劳模精神、宣讲党的优良传统。两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是黄宝妹第一次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观礼。红金两色相间的“七一勋章”在她所穿的黑色正装前格外醒目,与胸前佩戴的党员徽章交相辉映。那是6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颁授给她的,代表着党内最高荣誉。
黄宝妹最早是通过手机获悉自己获得了“七一勋章”提名。她一辈子获奖无数,光“劳动模范”称号就有不少,这一次她先是有点恍惚,继而是涌出胸口的激动:“我过去的奖都是劳动领域的,没想到在这个年纪还能获得‘七一勋章’。”老党员得到了组织的肯定,眼角眉梢都是喜悦。“虽然很激动,但我也知道这个荣誉是大家的。我要更加做好现在能做的,回报党恩”。
90岁的黄宝妹党龄有近70年,刚入党时还是车间里20岁出头的纺织女工。岁月如白驹过隙,新中国一步步走到今天,她也从第一批劳模变成在B站广受欢迎的“故事奶奶”。
党的百年之路,她参与过、奉献过。
从旧社会童工到新中国劳模,她是改天换地的见证者
这两年,黄宝妹总会因为各种原因到杨浦滨江走一走。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5.5公里的杨浦滨江岸线过去集中着各式各样的工业厂房,如今放眼望去,整条岸线被打通,老厂房成了咖啡馆、博物馆……“工业锈带”变成“生活秀带”“艺术秀带”。
这里,黄宝妹再熟悉不过。如今已是潮流聚集地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其前身正是她工作了42年的棉纺厂。13岁时,为了让家里人能填饱肚子,黄宝妹进入日资裕丰纱厂当童工。那时,她凌晨三四点钟就要起床,坐着小舢板过江到杨树浦路上班,“小舢板在天蒙蒙亮的江面上摇啊摇,到发电厂与纺纱厂中间的马路边上停下来,工人们挨个踩着跳板上岸”。
到纱厂做童工实属无奈。她出生于浦东高东镇一户穷苦人家,母亲生了9个孩子,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旧社会,只有3个孩子活了下来。
在纱厂,黄宝妹被分在细纱车间——这是纺织生产上最重要的岗位。每天,被搜身后才能站在纺纱机前照看纱线,终日不见阳光,腰酸腿疼不说,手指也常被勒出血。尽管是个13岁的孩子,但黄宝妹没得到任何怜惜,每天12小时在机器“弄堂”里跑来跑去,一旦看到纱头断了,必须马上捻起来接上,否则要遭到“拿摩温”(工头)的打骂。工厂里没有食堂,黄宝妹从家里带饭菜,夏天就算馊了也要吃下去。夏衍在报告文学《包身工》中描写的黑暗场景,真实地发生在黄宝妹身上。
“苦难不能忘。不记得过去的苦,怎能体会今天的甜!”童年的遭遇,使黄宝妹对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感恩比任何人都深。“感恩”与“回报”成为她人生的两个关键词。如她所说:“我就是党教育培养出来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所以新中国成立后我要拼命干。”
1949年5月,上海解放,黄宝妹和工友们跑到马路上庆祝。“共产党来了,一切都不一样了。”工厂还是那个工厂,但是“拿摩温”没有了,搜身制度取消了。工人们自己选出管理员,厂子里也开出食堂,还隔三岔五举办读书会。
黄宝妹仍记得当年军代表到厂里来讲的那番话:“现在我们解放了,大家成了工厂主人。我们不但要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要建设一个新中国。”她一下开了窍,“要做共产党的好工人,以主人翁的态度努力搞好生产,使国家强大起来”。从那时起,她开始对加入中国共产党有了向往。1952年11月,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黄宝妹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从那时起,我的一生就是践行党交给我的使命,为人民服务。”
图片
黄宝妹1958年在布拉格参加青年大会时候的合影
回忆往事,新中国带给这个穷苦出身的“黄毛丫头”许多第一次——第一次到大学读书、第一次去北京、第一次当劳动模范、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第一次代表青年工人出国访问、第一次代表工人参加全国党代会。她还记得作为工人代表,坐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场里,讨论全党大事,感到肩头忽然就重了,那是沉甸甸的责任。
回望过去,已到鲐背之年的黄宝妹心生感慨:“一个原本一穷二白的国家如今建设得这样好;从4亿人到14亿人,人人可以生活得这样好。这非常不容易,但中国共产党做到了。我们是非常幸运和幸福的。”
让全国人民有衣穿,她是新中国建设的参与者
1958年,一部以青年女工为主角的电影热映,那是由谢晋执导的《黄宝妹》,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神话里最会纺纱织布的是七仙女,但仙女是不存在的,真正的仙女是我们的纺织女工。”这描述的正是在电影中本色出演自己的上海纺织行业杰出带头人——黄宝妹。
起初,电影剧本编写人员很头疼,因为黄宝妹的材料“太平”,没有什么戏剧冲突。她只是日复一日地在细纱机上劳动,没发生过什么气壮山河、惊天动地的故事。但这些平凡事,真正做到却不简单。电影上映后,打动了一代人。
图片
纺织女工黄宝妹工作照
图片
《黄宝妹》电影剧照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必须大力发展生产。黄宝妹怀着对党的感激之心,以满腔热情投入到生产劳动中。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全厂细纱车间的挡车女工中,数黄宝妹的“皮辊花”出得最少,她纺的二十三支纱,皮辊花只有0.307%。皮辊花,是对粗纱进行细纺时,纱线因断头卷绕在皮辊上浪费掉的棉纤维。
“一两白花的价格等于三碗白米饭”,黄宝妹牢记少出一两皮辊花,就可以多纺一两棉纱。每天走进车间,她的脑子就在盘算如何减少断头,逐渐探索出一套“单线巡回、双面照顾、不走回头路”的先进操作法,工人不需要在机器“弄堂”里兜圈子,看台能力从看400个纱锭扩大到800个,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1953年,22岁的黄宝妹以一个人照看800个纱锭的全厂最高纪录,从上海30多万名纺纱工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先后八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她还记得,一次去北京领奖,火车坐了七天七夜,沿途她看到农民光着膀子在田里干活,皮肤晒得通红,便暗下决心:多纺纱,要让全国人民有衣穿——这是一个花样年华的纺织女工最朴素的梦想。1955年,正在上海视察的毛主席亲切接见了黄宝妹。“毛主席让人搬来一张椅子,让我在他身边坐下,笑着对我说,纺织工人很光荣,让全国人民有衣穿,责任很重大”,一席话黄宝妹至今仍记得清清楚楚。
图片
《黄宝妹》电影剧照
黄宝妹注意学习先进人物的经验,也从不吝啬将自己的诀窍分享给车间里的其他姐妹,她管理的三纺细纱车间被评为上海市劳模集体,所在的国棉十七厂曾向新中国贡献了大量优质棉布。“以前每次看到一艘艘大船运着棉花来,又运着布离开,就仿佛看到我们的纱布化为衣服穿在了全国人民身上”,多年后站在黄浦江岸边,黄宝妹这样回忆道。
黄宝妹离不开车间。26岁那年,党组织任命她当了干部,几天下来,她便“浑身不舒服”,一有时间就往车间里跑。后来她郑重提出要回车间工作:“我是普通女工,纺织业才是我大有作为的本行当。”回到车间的她如鱼得水,干劲十足,一直到1987年1月光荣退休。在这间工厂,她工作了整整42年,其间曾先后七次被评为上海市、纺织工业部和全国劳动模范,三次出席国际会议。
图片
中年黄宝妹仍然坚守在工作一线
退休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又慕名邀请她到石河子协助当地筹建棉纺厂。她多次远赴新疆,从厂房设计到设备购买,从人员挑选到技术培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有人问:“你既不占股份又不领工资,那么辛苦干吗?退休了,享享清福算了。”黄宝妹答:“党员是不退休的,如果我们党员都能奋斗终身,国家能不繁荣富强吗?”
到底帮了多少家工厂收购了设备,干了多少工作,黄宝妹自己也记不清了。她只是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想不失时机地干一番事业。为企业做点事情,也是我应尽的责任。”
回报社会弘扬精神,她是奉献者也是传播者
“从22岁到现在,我一直以党员、劳模的标准要求自己,为百姓做好事。”“党员是为人民服务,国家困难的时候就要拼命干,群众有需要我房子都可以让掉。”语言虽质朴,却道出了黄宝妹的心声。
新中国成立后,黄宝妹一家从浦东搬到了杨浦,一家七口住在贵阳路上一间拼凑搭建的简屋里。1956年前后,组织上曾给她安排了两间宽敞明亮的宿舍,刚住了半年,上海突发一场龙卷风,许多工友的房子都遭到了损坏。正在北京参会的黄宝妹听闻此事,回到上海就主动提出将房子让给其他工人住,她自己一家又搬回到了原先的简屋居住。
有人说黄宝妹傻,她却说:“我是党员,要先人后己。何况我本来有房子住,现在别人有困难,也就是我的困难,应该将房子让出来。”在那间25平方米的小房子里,黄宝妹一家一住就是几十年,直到退休后才购置了新房。
图片
时光流逝,青年劳模黄宝妹变成了大家口中的“黄妈妈”。热心的“黄妈妈”一如既往保持着青年时代的蓬勃和干劲。1994年,在上海市劳模协会帮助下,她牵头20多位离退休劳模集资成立了上海英豪科技实业公司,自己任董事长、总经理。她在公司成立之初就约定,企业不分红,把利润拿出来帮助有困难的老劳模。英豪科技被大家亲切地称作“劳模公司”。
“发光并非是太阳的专利,只要努力加上智慧,你也可以发光的。”2006年回归社区后,黄宝妹的日子依然丰富多彩,她参加社区活动、当志愿者。很多居民因工作忙、怕麻烦,小区业委会历经三年还建不起来,黄宝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挨家挨户做工作,“小区也是家,居委会干部只有几个人,不靠大家怎么行?”就像年轻时说服工厂姐妹们一样,她耐心劝说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家园建设。在黄宝妹的奔走努力下,小区业委会终于成立了。
图片
黄宝妹在给社区青年讲党课
如今变成“黄奶奶”的黄宝妹积极找到了新身份。上海市百老德育讲师团成立后,她积极加入。她和其他讲师团成员一起,以“要使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为理念,二十余年如一日,为数百万人次青少年义务举办德育讲座逾万场次。
2016年杨浦区“金色夕阳”老干部正能量工作室成立,黄宝妹又第一时间报名加入。“青年人是国家的接班人。只有年轻人都聆听党史、学习党史、传承党史,才能更好地发动群众一齐为党作贡献”,但如何让更多青年静下心来倾听并从中获益?黄宝妹动足了脑筋。她在青年中讲自己过去的故事,宣扬学习精神、爱岗精神,“只要热爱肯定做得好。我过去家里穷,没怎么念过书,1960年代去读大学,一开始跟不上,但我有决心做好,别人学一遍,我就学三遍,别人睡觉,我就做功课。我这么差的基础也拿到了大专文凭,所以有决心有恒心一定能做好”。
听过黄宝妹讲座的人都说她是最生动、最可信的“教材”:“黄奶奶的人生故事和道德风采,就是一本鲜活的书。在她身上,爱国主义不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可触摸、可感悟的。”
图片
大学生黄宝妹努力学习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杨浦滨江,同黄宝妹亲切交谈,并称赞她是国家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奉献者,鼓励她多向年轻人讲一讲,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黄宝妹备受鼓舞:“我虽然老了,但可以发动大家一起努力,为社会再作一点贡献。只要我还能走得动,我就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去年,黄宝妹在B站“老杨树宣讲汇”直播间当起了主播,听她讲故事的年轻人更多了。她讲起党课来中气足、语速快,语气中透露着坚定。她一再对年轻人说:“我们不能忘本,要饮水思源”,“说到底,幸福不是索取,而是奉献”。她的现身说法,感动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
作者:刘力源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张晓鸣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