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为“人工智能+教育”只是“学”和“教”,未免过于狭隘。从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实景展示和专家发言看,人工智能与教育互相赋能,既能培养高素质人才,又能借助人才的力量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
在大会商汤展台,有几个用积木搭建的小机器人,每个都可以与参观者互动:猜拳机器人和记者玩“石头剪刀布”,每次都能赢;划船机器人通过捕捉使用者的姿势前进……他们不是普通玩具,而是可以拆解为不同部件,支持使用者重新组合,并根据不同目标设置程序,搭建个性化机器人。
“这些机器人含有很多基础的人工智能技术。”技术人员以猜拳为例分析说:小机器人身上的摄像头会捕捉互动者的手部动作,不仅要能识别“石头”“剪刀”“布”等手势,而且要从手关节的变化提前判断对手会出什么手势,然后再给出能够获胜的手势。要实现这一目标,涉及不同零部件组成的机械运动、逻辑编程等,可以说是典型的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英语首字母)教学道具。所以,哪怕拼搭者与机器人猜拳输了,也意味着掌握了这一逻辑场景下的人工智能运作原理;如果换一下程序,也可以改成互动者每次猜拳都战胜机器人。
STEAM教学被不少企业视作“人工智能+教育”融合发展的应用场景之一。除了商汤,推出本届大会“镇馆之宝”人型服务机器人的优必选公司、老牌积木玩具品牌乐高等,都有类似的展品。优必选相关人士表示,这些STEAM产品是人工智能软硬件结合的成果,要让相关硬件与软件相结合,深入浅出地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掌握人工智能知识,创造尽可能多的应用和场景。
例如,一款RoboGo自动驾驶比赛支持高年级学生依靠优必选自研的人工智能教学计算机AI box,通过人工智能、视觉计算、电机驱动原理、车体运动原理协同合作,实现L3级别的类现实自动驾驶,让青少年更直观地理解自动驾驶的核心原理。
“智能赋能教育,教育也要赋能智能。”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怀民在“AI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论坛”发表主旨演讲认为,让更多的人参与人工智能学习、探索,既能改变教育方式,又能为人工智能培养人才团队。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开源”的作用。
他表示,开源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式,能吸引更多人参与相关研究,形成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互相配合的生态系统。从实践看,那些率先开源的技术、平台在吸引更多智力资源、资金投入后,往往成为主导这个生态的引领者和中心超节点。
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同样要有开源意识,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其中。例如,可以把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企业的开源资源引入学校,让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人工智能时,与高水平的研究机构使用同一个平台,从而实现人才培育、产业界与科技界的有效衔接。这样,培养的人工智能人才具备实战能力,而他们参与学习、实践的数据又沉淀在了学习所依赖的云空间和云平台上。这些沉淀数据能形成动态丰富的用户画像,一方面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个性化学习内容推荐、个性化辅导答疑等;另一方面可形成了持续演化的知识图谱,推动人机互相赋能,实现“人机共教”。